看上去很美:太空旅游的前景到底如何?
共 21568字,需浏览 44分钟
·
2024-06-07 21:22
看上去很美:太空旅游的前景到底如何?
文 | 张雪松
2021年7月,亿万富翁、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和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先后搭乘自家的亚轨道飞船进入太空,带火了太空旅游的舆论热潮。然而3年时间过去了,维珍银河和蓝色起源公司的亚轨道旅游业务仍很萧条。两家公司的境遇引发了人们的疑问:太空旅游的前景到底如何?
根据飞行高度和方式的不同,太空旅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利用飞机在数千米高空进行抛物线飞行,产生短暂的失重状态,让乘客体验到失重。失重飞行时间通常在一个小时以上,期间反复进行抛物线飞行,多次进入失重状态,但每次持续时间只有约20秒。
利用巨型气球将乘客运送到距离地面30千米以上的平流层,乘客透过舷窗观看圆弧形的地球曲线,以及头顶暗黑的星空。高空气球飞行持续时间约为数小时,遗憾的是没有太空之旅最具特色的失重。
利用火箭动力的太空船将乘客运送到距地面80千米以上的太空边缘,乘客在火箭关机后的无动力飞行阶段,能体验到几分钟的失重状态,并欣赏到地球曲线和太空美景。根据飞行方式的不同,亚轨道旅游时间长短不一,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火箭从起飞到着陆约10分钟,而维珍银河的太空船二号起飞着陆单程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但失重状态的时间差不多长。
利用载人飞船等航天器将乘客运送到距地面数百千米的近地轨道,体验长时间的失重状态,在地球轨道上观赏地球表面和日出日落的美景,甚至能进行出舱飞行。轨道太空旅游一般持续数天。如果太空旅游中飞船对接空间站,游客还能进入空间站和航天员一起生活工作,还能利用专门的气闸舱出舱,漂浮在太空中欣赏更壮观的图景。美国公司还计划研制和发射专门服务太空旅游的空间站,也就是俗称的太空旅馆/酒店。
目前,全球太空旅游的参与者主要有以下两类组织:
主要是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oscosmos)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Roscosmos是太空旅游的开创者,2001年美国富翁丹尼斯·蒂托付费2000万美元搭乘“联盟”号飞船上天,成为人类首位商业太空游客。如果标准不那么严格的话,第一人应该是日本前记者秋山丰宽。1990年12月2日,日本TBS电视台付款1200万美元,派遣他乘坐苏联联盟TM-11飞船,前往和平号空间站。他不仅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日本人,也是第一个付费上天的太空人。自蒂托以后,又先后有7人乘坐联盟号飞船进行太空旅游。
NASA没有直接卖太空旅游船票,但支持商业公司开展太空旅游业务。商业太空旅游的载人飞船对接国际空间站时,NASA根据游客人数和驻留时间等情况,对开展太空旅游的商业公司收取一定的费用。NASA最初象征性每人每天收费3.5万美元,后来即使收费大幅度涨价,和往返所需的5000万美元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NASA正在实施的商业低轨道目的地(CLD)项目,也推动了太空旅游的发展,根据CLD项目合同的要求,2030年前后将诞生至少一个商业空间站,接班国际空间站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服务太空旅游需求。
商业载人发射主要是蓝色起源(Blue Origin)和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以及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和公理空间公司(Axiom Space)。前两家公司从事亚轨道旅游业务,亚轨道太空飞行的价格相对较低,每人票价约数十万美元,后两家公司从事轨道旅游业务,SpaceX公司有自己的载人飞船,而公理空间公司购买SpaceX公司的载人龙飞船往返服务,每位乘客的票价都超过了5500万美元,此外还有驻留国际空间站向NASA支付的费用。
NASA启动的商业空间站项目下,蓝色起源公司的轨道礁(Orbital Reef),Nanoracks公司的Starlab空间站和公理空间公司的公理空间站都在加紧研制。按照今年的最新报道,公理空间站将在2026年发射第一个舱段,轨道礁空间站将在2027年发射第一个舱段,而Starlab空间站将于2028年使用星舰一次发射升空。美国商业空间站还有VAST公司的Haven-1项目,Haven-1比我国天宫一号还小,如果进展顺利甚至能比NASA的商业空间站更早投入使用。总之,商业空间站的发展,对太空旅游是一个重大利好。
左一为丹尼斯·蒂托
自2001年美国富翁丹尼斯·蒂托搭乘“联盟”号飞船成为首位太空游客以来,商业太空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从2001年的丹尼斯·蒂托到2009年的盖·拉利伯特,先后有7位太空游客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进入国际空间站,成为商业太空人。如果考虑更早非私人出资的商业太空飞行,还要加上1990年上天的日本人秋山丰宽和1991年上天的英国人海伦·沙曼等人,他们一样是花钱上太空,只不过是电视台而不是个人出资。
2009年后,俄罗斯停止了商业太空旅游项目,但随着美国商业载人飞船的成熟,美国开始启动商业太空旅游业务。2021年9月15日,猎鹰九号火箭将“灵感四号(Inspiration4)”任务的载人龙飞船发射升空,运送贾里德·艾萨克曼为首的4名太空游客进行了为期3天的轨道飞行。不同于早期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上搭顺风车的太空游客,“灵感四号”任务是人类第一次全商业化的太空旅游飞行,4名航天员既不是官方任务搭乘上天,也没有专业航天员带队,他们都是平民出身的游客。
艾萨克曼自费上太空游玩后大受鼓舞,又进一步出资开展“北极星”计划,根据目前公开的消息,“北极星”计划将包括三次载人飞行任务,第一次任务已经被命名为“北极星黎明”任务,计划今年发射升空,期间还要用星链卫星的激光星间链路支持天地通信。按照任务规划,载人龙飞船将抵达1400千米高度,打破双子星11任务创下的近地轨道飞船的轨道高度记录,随后进入远地点700千米的轨道,艾萨克曼将穿着SpaceX的商业舱外服,出舱实施首次商业太空行走。“北极星”计划后两次任务的细节尚未公开,目前只知道第二次任务更为复杂。“北极星”计划的第三次任务将是一次星舰载人飞行,考虑到星舰再入返回的难度和风险,这肯定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艾萨克曼运作的商业太空旅游,只是亿万富翁的个人兴趣驱动,让他成为商业太空旅游的启动客户。相比之下,公理空间公司的商业运作,虽然更为保守,但商业上可持续性更强。公理空间公司和SpaceX公司合作,使用载人龙飞船运送游客前往国际空间站进行太空旅游。目前公理空间公司已经执行了Ax-1、Ax-2和Ax-3三个太空旅游项目:
2022年4月8日发射,4名乘员中除了指令长为专业航天员外,其他3人都是太空游客,他们在国际空间站停留了15天半,最后于4月25日返回。
同样是专业指令长带3名太空游客的商业旅游乘组,2023年5月21日,Ax-2任务的载人龙飞船发射升空,至5月31日返回,累计飞行时间超过9天,其中对接国际空间站飞行时间约8天。
2024年1月18日发射升空,2月9日飞船返回溅落,飞行历时约21天,这次任务乘组都是欧洲宇航员,虽然只是太空游客,却诞生了首位土耳其宇航员和第二位瑞典宇航员。
著名影星汤姆·克鲁斯原计划搭乘Ax-1任务的载人飞船上天,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电影,后来改为后续任务上天,目前公理空间公司至少还将执行Ax-4任务,将更多的太空游客送上太空。同时,公理空间公司还在研制公理空间站,它将包括AxH1和AxH2两个居住舱,以及AxRMF研究设施、AxEO穹顶舱、AxPT光伏动力模块和AxPLM货舱等组成部分。公理空间站早期将直接对接国际空间站,依靠国际空间站提供电力等后勤保障;后期尤其是AxPT能源模块安装完毕后,公理空间站将从国际空间站分离出来,成为独立飞行的、集科研和旅游为一体的商业空间站。
公理空间站
SpaceX公司、公理空间公司是太空轨道旅游的先行者,其他美国公司也盯上了这块新兴的蓝海。
波音公司研制的CST-100星际线飞船,首次载人发射任务历经数次推迟,终于在2024年6月6日成功实施。未来,星际线飞船不仅用于执行NASA的商业载人运输,也将开展太空旅游服务。
山脉空间公司(Sierra)的追梦者小型航天飞机正在加紧开发,计划今年9月实施首飞,执行国际空间站货运任务,该公司还将尝试载人飞行任务,其超低的再入过载对太空旅游十分合适。山脉空间公司还在研制8米直径的柔性可展开的舱段,与蓝色起源、波音等公司联手实施轨道礁空间站计划,要建立一个大型商业空间站,服务于太空旅游和科研业务。
NASA为了替代将于2030年前后寿终正寝的国际空间站,正在实施商业近地轨道目的地(CLD)计划,公理空间站、轨道礁空间站和Nanoracks公司的Starlab空间站都在积极参与竞争。目前,公理空间站进度最快,两个居住舱段已经开始建造;轨道礁空间站参与方实力强,蓝色起源和波音都是财大气粗的巨头;Starlab空间站则有空客公司、加拿大MDA公司和日本三菱重工公司的加盟,是一支典型的国际联队。相信只要NASA给予足够的预算支持,商业空间站将填补国际空间站退役后的空白,并为太空轨道旅游提供商业住宿服务。
美国还有一些初创航天公司也在开展商业空间站/太空旅馆的研制工作,比如VAST空间公司的Haven空间站系列,Above空间公司的Voyager大型空间站,以及Gravitics公司的StarMax空间站等。但考虑到空间站研制和运营的高成本,这些新兴商业公司全军覆没的可能性是极高的,最终能够修成正果的,或许只有NASA的商业低轨道目的地计划。
太空轨道旅游的单人票价高达5500万美元,是属于极少数富豪的奢侈享受。如果资金有限又很想体验太空之旅,可以尝试商业公司的亚轨道旅游。虽然亚轨道旅游的飞行时间很短,但能享受到失重的乐趣,观赏到太空的美景,相对低廉的票价也为太空旅游的大众化铺平了道路。
载人飞船进入地球低轨道,需要接近第一宇宙速度,返回大气层也要面对热障的艰难考验,而相比高高在上的轨道发射和返回任务,亚轨道太空旅游的技术难度可以说是相当低了。
鲁坦的太空船一号是第一个私人资金投资飞过卡门线的飞船,它的最大速度只有约3.5马赫,换算后大致为900米/秒,如此一来飞船总重只需要3.6吨即可。鲁坦设计的太空船一号成功后,维珍集团提供资金支持,开始研制专门开展亚轨道旅游业务的太空船二号,以及配套的发射载机白骑士二号,并为此建立了维珍银河公司。维珍集团总裁理查德·布兰森曾极其乐观地表示:2012年太空船二号就能进行常态化的亚轨道太空旅游服务,最初每周飞行一次,2015年后有望缩短周期到两天飞行一次。
当时公布的太空船二号的机票价格,只有20万美元,有兴趣的人成千上万,预售的机票也数以百计。遗憾的是,太空船二号的研制出了大问题,让亚轨道旅游迟迟没能成为现实。
太空船一号试飞难度不大,但要载人商业飞行,需要的技术难度就高得多了。名为进取号(Enterprise)的第一艘太空船二号2010年10月10日才开始进行滑翔试飞,2013年4月29日进行了首次动力试飞,达到了1.22马赫的速度。2014年太空船二号的机票预售了数百张,商业前景似乎一片光明,但年底10月31日的动力飞行中,进取号飞船失控坠毁,导致飞行员一死一伤,严重打击了大众信心。
维珍银河公司订购新造第二艘飞船团结号(Unity),加上测试问题带来的进度滞后,两年后的2016年12月3日,团结号太空船才开始滑翔飞行,重启动力试飞更是延迟到了2018年4月5日,并在年底12月13日的试飞中,跨过了美国空军定义的80千米高度分界线,首次进入太空。
2021年7月11日是历史性的一天,包括布兰森在内的4名乘客乘坐团结号太空船进行了首次太空旅游。但事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表示,这次飞行中团结号太空船在指定空域外飞行了1分41秒,必须进一步完善操作和飞控,团结号太空船随后被暂停飞行,飞船软硬件进行更新升级。时隔近2年后的2023年5月25日,团结号太空船才再次搭乘4名乘客,进行了最大高度87.2千米的亚轨道飞行。维珍银河亚轨道太空旅游的进展,与当初布兰森公开宣称的“2015年……两天飞行一次”的豪言壮语,相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布兰森亲自参与太空船二号的首次载人商业飞行
维珍银河公司随后宣布团结号太空船转入商业运营。2023年 6月29日,团结号太空船进行了名为银河一号(Galactic 01)的首次商业太空飞行,搭载4名乘客加速到了2.88马赫的速度,并扶摇直上飞抵85.1千米的高空。
按照原定计划,从2023年8月开始,团结号太空船的商业太空旅游进入每月一次的常态化运营阶段,亚轨道太空旅游将步入正轨。8月10日,维珍银河实施了银河二号任务,随后9、10、11月陆续进行了3次商业飞行,2024年1月的银河六号任务虽然时间稍晚,也算基本维持了每月一次的任务频率,但银河七号任务就推迟到了6月,而且这将是团结号太空船的最后一次飞行!
维珍银河公司表示,2026年将使用白骑士二号母机,挂飞新研制的Delta级亚轨道太空船,两艘Delta级太空船支持每年最多飞行125次,这将允许每年载客750人。以60万美元的票价算,每年可获得4.5亿美元的收入。对比十多年前布兰森豪言每两天飞一次的大饼,现在的新饼依旧香甜。银河七号船票价格超过80万美元,看来想上天飞一圈的人还是不少的,亚轨道太空旅游仍是供不应求。
看好亚轨道旅游的可不只有“航天门外汉”维珍集团,欧洲空客防务航天集团,也就是制造阿里安火箭的原EADS Astrium公司,也曾计划上马亚轨道旅游飞机项目,但一直没有拉到外界投资,无疾而终;Rocketplane Kistler公司也曾研制Rocketplane XP型火箭动力亚轨道旅游飞机,但火箭飞机XP和Kistler轨道火箭一样,研制花费太多,最终公司破产;XCOR公司计划研制山猫(Lynx)火箭动力亚轨道飞机,不过由于研制开销和进度都不尽人意,2016年山猫飞机停止开发。至于名气更小的Armadillo等公司,亚轨道飞船的研制更是毫无结果。目前亚轨道太空旅游竞争中走到最后的,除了维珍银河公司的太空船二号,也就只有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飞船了。
蓝色起源公司外形怪异的新谢泼德火箭,由助推器和乘员舱两部分组成,都可以重复使用,其中垂直回收的复用助推器使用自研的BE-3液氧液氢发动机,乘员舱内部空间约15立方米,可运送6人进行亚轨道飞行,并安装了固体逃逸火箭。
新谢泼德火箭发射起飞后,加速到约1千米/秒的速度,随后助推器和乘员舱分离,助推器反推垂直着陆,乘员舱无动力自由飞行,乘员在此阶段体验数分钟的失重,最后降落伞回收着陆。
新谢泼德火箭的技术相对成熟,但蓝色起源公司在发展上举棋不定,研制进度和维珍银河公司相差无几,只能说贝索斯的战略规划和执行力一言难尽。
2015年4月29日,新谢泼德火箭试飞取得了部分成功,乘员舱飞行高度达到93.5千米,但NS1号助推器着陆时坠毁,同年11月23日,新谢泼德火箭成功到达100.535千米高度并成功着陆返回。新谢泼德火箭还经历了发展迭代,又先后成功进行了十几次飞行,包括固体逃逸火箭测试,以及新制造的新谢泼德火箭的飞行测试。
2021年7月20日,蓝色起源在与维珍银河的首次商业载人发射竞赛中惜败,比太空船二号的首次商业任务晚了9天,新谢泼德火箭使用NS4助推器,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飞行。蓝色起源公司的大老板杰夫·贝索斯和兄弟马克·贝索斯亲自上阵,与年仅18岁的荷兰青年奥利弗·戴门,和水星13杰之一、当年82岁的沃利·芬克共四人,体验了亚轨道太空旅游尤其是失重飞行的美妙。
新谢泼德火箭早期测试的NS1助推器坠毁,NS2号助推器也早已退役,长期以来只有NS3号和NS4号两个助推器,支撑商业飞行任务。不同于维珍银河公司首次商业飞行后的沉寂,蓝色起源公司又进行了多次载人太空旅游,包括2021年10月13日四人乘组的第二次飞行和12月11日六人乘组的第三次飞行,2022年3月31日、6月4日和8月4日,新谢泼德火箭又先后进行了三次6人乘组商业飞行。一年多之内,通过6次任务,让32人享受了美妙的太空之旅。可以说,在亚轨道旅游的商业化道路上,把维珍银河远远甩在身后。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2022年9月12日,新谢泼德火箭NS3号助推器的BE-3发动机失控,幸亏这只是一次无人任务,但新谢泼德的亚轨道旅游也因此暂停了。
2023年,起步落后的维珍银河太空船二号开始了密集飞行,有赶超蓝色起源之势。而NS4号助推器则经历了反复的检查,在“卧薪尝胆”一年多后,终于于12月19日顺利进行了不载人试飞。2024年5月19日,新谢泼德火箭进行了第七次载人飞行,未来还有一次发射任务。不得不说,虽然载人可靠性不错,但新谢泼德火箭的发射运转周期太长,暂时看不到一月一次、更不要说一周一次的发射前景,考虑到巨大的研发投入,新谢泼德在商业运营上肯定是赔本生意。
更糟糕的是,新谢泼德火箭使用液氧液氢动力,而液氢一贯以难以使用著称。2022年9月12日的无人试飞中,起飞约1分钟后新谢泼德火箭的BE-3发动机出现问题,虽然只携带载荷的乘员舱成功逃逸并安全返回,但助推器失控坠毁。新谢泼德火箭在25次飞行中,助推器就出现两次故障,比现役绝大多数轨道级运载火箭的可靠性还低,这实在有些反常。要么蓝色起源公司的实际工程能力严重不足,要么液氢液氢动力重复使用的可靠性很难提高,总之以新谢泼德火箭的实际表现,它的商业亚轨道旅游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和扩散,商业载人飞船和空间站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更不要说商业亚轨道飞机和火箭了。无论是投入国际空间站日常轮换的载人龙飞船,还是已经发射飞行25次的新谢泼德火箭,从技术上说都已经相对成熟,能够开展亚轨道旅游业务,维珍银河公司的太空船二号曾短暂进行商业运营,如果未来Delta级太空船实现宣传时画的“大饼”,商业亚轨道旅游就将真正成为一个产业,而不是十几年来的噱头了。
话虽如此,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发布的全球商用航空安全报告,2022年全世界民航客机发生了5起致命事故,每百万次飞行的致命事故率约为0.16,即使是总事故率也只有1.21。对比定期商业航班的安全性,现在无论轨道还是亚轨道太空旅游的安全性都太低了。
太空旅游在初创年代可以是勇敢者的冒险之旅,但要真正走向商业化和平民化,旅游的安全性必须有翻天覆地的提高,至少新谢泼德火箭那样25次飞行就出两次事故的可靠性,只会吓跑大多数对太空旅游有兴趣的顾客。
难度较低的亚轨道旅游尚且如此,难度高至少一个数量级的地球轨道往返飞行,对航天技术和航天器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民航客机不仅使用高可靠的航空用零部件,再加上充分使用冗余设计,双管齐下才获得了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而亚轨道尤其是轨道载人任务,受限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苛刻的再入环境,很难预留过多的余度,安全性对比民航客机处于劣势。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亚轨道和轨道飞行的安全性,仍然是摆在太空旅游梦想家们前面的拦路虎。
令人吃惊的是,SpaceX公司的猎鹰九号火箭已经有重复使用21次的一级,猎鹰九号更是创下连续成功发射300多次的惊人纪录,安全性高出一个数量级,或许未来,终究还是SpaceX公司的太空旅游业务更值得期待。
太空旅游的市场究竟有多大,也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维珍集团总裁布兰森曾乐观认为,未来可以开创每周甚至两天一次的亚轨道旅游航班。如果以最新票价80万美元计算,每次飞行满编4名乘客,年营收将达到约5.8亿美元。最新的Delta级飞船,号称每年飞150次,这样一年下来营收也有4.5亿美元。然而现实总是骨干的,维珍银河公司研发运营综合开销早已超过10亿美元,亚轨道商业旅游却仍处于画饼充饥状态。
更离谱的是XCOR公司。2015年其总裁接受采访时乐观地表示,太空商业化未来将是万亿级美元的大市场,但他津津乐道于小行星采矿和空间太阳能等太过遥远的目标,还提到卫星通讯市场有望增加到5000亿美元,而对于主业亚轨道旅游只提到一天飞4次的目标。如果按照其山猫亚轨道火箭飞机单人票价15万美元,一次飞行带1名乘客的指标,即使工程上做到了全天候满负荷运营,每年的净收入也只有约2.2亿美元。按照这样的估算,在不考虑研发成本的情况下,两家公司勉强能够维持盈亏平衡。但维珍银河公司早期高举高打,也才卖出800多张机票,XCOR公司取消山猫飞机前更是只有约400张机票,全球富翁对亚轨道旅游的兴趣,能否支撑起厂商预想的蓝海市场,始终是值得怀疑的。更何况,亚轨道飞行器必须实现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而不是偶尔出现事故甚至机毁人亡,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大工程难题。
至于说难度极大的轨道太空旅游,除非SpaceX公司的星舰实现了宣传中的超低成本和高可靠性,否则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个项目仍是极少数亿万富翁的奢侈品。
太空轨道旅游由于上天费用过于昂贵,市场规模始终极为有限,哪怕目前只有载人龙、星际线和追梦者三个竞争者,这个赛道都显得过于拥挤了。商业载人飞船的研发也无法靠太空旅游支撑,NASA载人乘员计划(CCP)为载人龙和星际线两种商业载人飞船投资68亿美元之多,如果没有这笔巨额的前期投资,美国商业轨道旅游就是无源之水。哪怕是俄罗斯的商业轨道旅游,也建立在国家巨额投资研制的联盟号飞船之上。
总而言之,轨道太空旅游具有高投入和高技术的特征,如果没有各国政府投资研制载人飞船和空间站,就完全没有商业轨道旅游的市场。即使再过十年,也看不到专门为太空旅游研制商业载人飞船的可能。
太空旅游要成为一个繁荣的新兴产业,首先要提高安全性获得客户的信任,还要降低票价让大家买得起,但现实是随着通胀票价在水涨船高,比如维珍银河的票价已经从最早的25万飞涨到80万美元。无论是新型航天器的研制和飞行测试,还是赔本销售扩大市场,都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虽然太空旅游的愿景很美好,但国内外资本市场对此都并不热衷,前些年风头正劲的XCOR公司就是典型。
2015年,XCOR公司还在积极推销山猫的机票。但随后由于融资失败,2016年5月进行大裁员,并宣布无限期搁置山猫飞机的研制。再次融资失败后于2017年破产。维珍银河集团有英国大富豪布兰森的鼎力支持,并拉拢到阿布扎比主权基金的投资,后来还成功上市,但仍然面临很大的资金问题,独立出去的维珍轨道公司已经宣布破产,亚轨道旅游的维珍银河公司也年复一年地出现巨额亏损,看不到盈亏平衡的希望。蓝色起源公司则更是无底洞了,贝索斯号称每年拿出10亿美元支持蓝色起源公司的发展,但新谢泼德火箭远远没有达到预想的发射频率,亚轨道旅游更是持续巨额亏损。
目前太空旅游面对着飞行器可靠性和安全性不足,以及高票价下市场有限的问题,未来需要巨额投资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为太空旅游的普及化铺平道路。然而,如果未来全球金融市场或经济形势严重恶化,无论是愿意上天的富豪乘客们,还是靠出售股票筹集资金的贝索斯等巨头,都要面对现金不足囊中羞涩的现实,大家的飞天之梦就更要缓一缓了。
>End
>>>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王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