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丨高精度定位服务加速推动全球卫星互联网布局
共 2693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03-31 18:37
商业航天作为下一个挖掘太空增量市场的领域,潜藏着巨大的产业机遇。近年来以遥感、导航、通信三大应用场景为主的航天经济蓬勃发展,其中卫星产业作为商业化最为快速的一个环节,在发展的同时也助推着产业技术的革新。
01
完备产业链,空天大数据驱动卫星通导遥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卫星产业链。
在卫星应用上游领域,我国的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被少数企业垄断。
卫星制造包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卫星; 卫星发射包括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电子、航天动力。
卫星地面设备公司较多,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卫星、北斗星通、华力创通、南方测绘等。
可以预见,随着一大批新兴低轨卫星星座相继完成组网,卫星物联网市场边界将持续拓展,需要处理的数据规模将呈数量级式的增长,卫星运营商传统的数据处理平台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显得捉襟见肘,通过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系统对卫星物联网所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生成定制化的实用功能,将不断创造新的应用模式、场景,推动行业应用持续精细化、不断拓展延伸。
02
新一轮的高精度卫星导航领域之争
卫星互联网发展火热,全球各卫星通信运营商或网络巨头纷纷布局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例如我国航天科工集团和航天科技集团已实施部署一系列互联网星座计划:包括鸿雁、虹云、行云。国外主要著名的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部署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包括:O3b星座系统、SpaceX星链计划、Athena星座系统等。
例如卫星的制造、发射、通信、导航,都需要关键的芯片技术参与。与传统卫星不同,商用卫星更强调商用性,追求更低廉的发射成本、更小的尺寸以及更容易制造,这些特性有助于提高潜在运行的经济性。所以商用卫星在选择芯片时,更希望是体积更小、质量更好、成本又较优的芯片。
高性能信号链产品广泛用于全球航空航天市场,对于商用卫星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高频收发器平台技术在卫星通信频段中可以实现更高的选择率,利用其小尺寸和低功耗的特性,可将收发器的整体尺寸缩小到一个数量级,为解决下一代卫星通信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和实例。
图源丨航爱网
行业内能够提供符合航空航天标准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的公司不多,ADI有40多年的经验,帮助一些创新商业卫星公司快速进入低地球轨道(LEO)和地球静止轨道(GEO)。比如商用现货(COTS)塑料组件,可以帮助卫星系统方案厂商更快地进行原型制作,并保持相同的飞行板设计,耐辐射的同时节省板空间和重量,降低发射成本。芯片厂商要做到这些,传统航空航天产品方面的经验以及端到端信号链设计能力缺一不可,拥有经QML-V认证的设施则是一个加分项,这是对宇航电子元器件的最高等级认证。
与此同时,自动驾驶浪潮的来袭,卫星导航领域高精度定位行业自然也迎来战略发展机遇期。卫星导航的上游产品包括:基础器件、基础软件、数据等。其中基础器件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基础,是终端集成、系统集成等环节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芯片(射频、基带)、天线、 板卡,三者是卫星导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元器件。
以北斗导航系统为例:
芯片是北斗导航终端接收机的核心模块,其中,射频部分负责对微弱的模拟信号进行接收、滤波、放大、变频,其性能决定了后续信号处理的效果,基带部分则实现对码信号的解算; 板卡,用于信号接收后的解调和解算。换句话说,北斗芯片和板卡相当于电脑的CPU和主板。其成本占到了导航系统终端总成本的60%以上。国产高精度板卡销量已占国内市场30%以上。板卡按照功能可分为测量型板卡和导航型板卡。测量型板卡定位精度在厘米级,用于测后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复杂的定位算法,技术难度远高于导航型板卡,国产产品价格优势大,未来有望形成替代。目前能生产高精度测量型板卡的上市公司有华力创通、北斗星通、中海达、华测导航等企业。 天线国产化率超75%,充分享受自主可控政策护城河。相对于高精度芯片和板卡,目前国内北斗天线的国产化率较高,国内市场份额占比超过75%,国产高精度天线已基本满足要求。而且,地图、测绘等涉及国家机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外企业的进入。
文章来源:e星球
更多行业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