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星连珠,智慧出行 | 疫情之下,商业航天机会何在?
共 4913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2-06-07 06:05
九星连珠,智慧出行——疫情之下,商业航天机会何在?
文 | 《卫星与网络》李刚
持续了两年多的新冠疫情,让人们的出行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给信息化出行服务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启示。
虽然有大量经济研究者担心,持续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会影响人们的出行意愿,但是从各地舆情来看,当前的出行需求还是被严重制约的。包括探亲、访友、旅游、游学、线下会展等需求在内,一旦疫情管控有所放松甚至解除,就会爆发出强烈的报复性出行潮。
此外我们也可以预测,一旦疫情管控解除,各旅游地区的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组织将开展大力推广活动。例如2020年上半年,武汉疫情结束之后,武汉相关部门组织了大范围的旅游文化活动。报复性出行,是经济复苏的信号,但也对更高效、更舒适的出行提出了要求。具体来说,在资源和需求的强烈矛盾之下,对出行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虽然,我们现在拥有了双向导航、无线电音频广播、电商化票务、电商化住宿体系的综合服务,但在很多时候,出行,依然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体验。
国内外传染病学专家普遍认为,新冠病毒将长期存在,人类要做好与之长期斗争的准备。随着抗疫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对于疫情生活已经不再恐慌。更多的讨论焦点集中在,如果进入静态管理,该如何购物、如何紧急出行呢?
管控条件下,这方面需求比较密集地体现在物流上。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们不但承担了较大的业务压力,还为此承担着巨大的防疫风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静态管理下的区域,道路几乎处在空置的状态。这为无人化地面平台、空中平台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要想在城市区域内开展无人化物流,无论是无人车还是无人机,都需要高精度实时导航服务。尤其是在较为拥挤的老旧小区,精度水平要达到厘米级,才能满足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服务于这样的有人和无人平台交织的出行需求呢?
所谓智慧出行,就是及时、准确地把时空信息提供给机动平台,无论这些平台是人类操纵的,还是计算机控制的。我们可以把智慧出行的要素总结为这样几点:地图、数据链、定位和授时信息、精度要求。
从目前B类或者C类平台能够享受到的信息服务看,地图要素的解决相对容易一些。因为地图可以下载到本地存储设备里,按需调用。但是在数据链、定位和授时信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精度问题上,众所周知,仅仅依靠GNSS系统,很难达到厘米级定位精度。借助天基增强或地基PPP-RTK时空信息网络,则可为用户提供高可靠、高可用、高精度、安全专业的高精时空信息服务。到目前为止,高精定位服务应用依然集中在测绘、农业等专业领域,自动驾驶等to C领域的应用尚且没有充分开展起来。未来,通过地基天基的融合,创造新的服务模式,支持厘米级的to C应用,将是不可动摇的趋势。
任何一个新兴行业,都不缺乏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22年6月2日12时00分,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
这标志着吉利科技集团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空道宇”)打造的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信息系统”空间段建设正式开启,是中国商业航天企业为实现天地一体化未来出行服务迈出的第一步。
首轨九星结合时空道宇已经建设完成的地基PPP-RTK时空信息网络,以及北斗三号模组、终端产品,将实现遥感、导航、通信技术的融合应用,为未来出行提供立体化保障。
本次发射的九颗卫星
时空道宇方面称,其构建的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信息系统,将致力于打造全域覆盖的“未来出行”生态,结合汽车、消费电子产品等多维载体,赋能智慧出行、无人系统、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未来出行科技生态圈。
从国内外近期实践看,商业卫星,特别是低轨卫星星座,如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就需要在短时间内部署足够数量的卫星。非如此,不能迅速搭建运营体系、实现服务能力。“星链”系统之所以能在世界多国同步开展业务、实施应急通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年内发射超过2600颗卫星的恐怖能力,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其超级卫星工厂的产能支撑。虽然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至今没有公开超级卫星工厂的细节,但是“产能为王”很可能成为后续全球商业航天的一个重要原则。
时空道宇台州卫星超级工厂
时空道宇同样为产能爆发做好了准备。这家企业在浙江台州建立了卫星超级工厂。与其他卫星工厂不同的是,台州工厂是国内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众所周知,汽车是当今最为典型的大批量生产复杂工业产品。特别是为了及时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汽车厂商已经普遍采用智能柔性化生产方式。引入了汽车生产理念之后,台州卫星工厂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灵活满足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等不同型号规格的卫星的集成、总装与测试(AIT),进行批量生产制造。
其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AIT要能够服务于量产化、服务于自动化生产模式。传统上的AIT,是以设备为核心的。卫星要在不同的专业车间、测试设备之间流转。台州工厂在卫星设计阶段,就考虑了卫星产品快速组装、多星并行测试等一站式服务,保证了充足产能。除了满足时空道宇自身的星座部署需求之外,还可以承接其他商业卫星的制造业务。
视频:首次揭秘!90秒带你沉浸式体验中国首个商业化卫星智能AIT(集成总装测试)中心!
此次发射的九颗卫星,就是由时空道宇完全自主研制,由台州工厂出品的。正是因为先进、大规模生产能力的加持,时空道宇的未来出行星座,在部署周期和星座稳定性上,都拥有了坚实的保障。
在任何一个细分市场上,创业企业往往面临着产业生态不完善的问题。为了实现业务的开展和蓝海市场的开拓,创业企业往往要自己去建立一些战略性的能力,来自行创建产业生态、实现业务运转。为此,时空道宇搭建了从研发、制造、应用到维护和服务等的全产业生态,成为一站式服务的提供商。
除了卫星制造,为了实现星座测控,时空道宇通过自有的地面测运控系统,实现对卫星的管控和数据接收,保障首轨卫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可用运行。未来,时空道宇规划在青岛、台州、库尔勒、成都、哈尔滨等地建设智能化、测运控一体化的地面站群;并在一带一路国家、欧洲等地区布局建设海外站点。实现国内100%测控覆盖率与全球大面积覆盖,满足星座测运控服务需求。
无论是卫星的研制还是星座的部署,最终都是为用户服务的。时空道宇CEO、首席科学家王洋表示:“政策、市场需求等多项利好因素,正推动我国商业航天由制造驱动的1.0时代迈向应用牵引的2.0时代。”
应用和需求牵引的商业航天,才是2.0时代。这个理念已经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同。那么,如何才能把商业航天从1.0引向2.0呢?前文中所讨论的出行服务,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实际上,在发射卫星之前,时空道宇已经在智慧出行、消费电子、无人系统、智慧城市、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开拓了细分市场,不但对各级各类用户的需求进行了摸底,并已经实现了盈利。
未来出行星座启动组网建设后,时空道宇将开启大规模商业应用。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卫星
在自动驾驶方面,借助系统提供的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信息服务,结合高精地图等技术,时空道宇将深度赋能高级别智能驾驶领域,全面提升用户智能出行体验。时空道宇已携手领克等合作伙伴完成两次“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信息系统”全国路测,充分验证了其覆盖全国范围的厘米级高精时空信息服务能力。
在智慧物流领域,时空道宇与行业合作伙伴携手建设智慧物流生态体系,助力合作伙伴积极布局全球物流服务。在此次首轨卫星运输任务中,时空道宇联合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通过搭建一站式物流监控服务平台,实现运输过程的全方位实时管控,保障运输任务顺利完成。
时空道宇自主研发的智能物流运输终端及卫星运输监控平台,实现本次九星运输的全方位实时管控。在运输过程中,保证环境恒温恒湿,及车速的稳定,以保障卫星状态的稳定。此外,平台能够帮助车队合理规划路线,自动规避疫情中高风险区域。最终,卫星运输任务圆满完成。
在定制化遥感服务领域,不远的将来,时空道宇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卫星遥感影像内容订阅服务。用户可通过卫星影像足不出户浏览世界;享受追踪卫星实时位置,定制卫星拍摄任务,掌握“快门权”等个性化服务。具体应用合作方面,时空道宇已携手极氪,通过遥感AI数据服务持续赋能“蓝星卫士”公益项目,通过持续监测海洋生态环境,服务人类社会。
未来或许可以期待,以时空道宇为代表的航天产业力量和以吉利为代表的汽车产业的大规模融合,将带来商业应用场景的深远变革。在地面上,吉利拥有300万车辆在线以及120亿公里的车辆行驶技术数据。依托这些数据积累,时空道宇的遥感AI服务、高精定位、天基通信服务将能够充分开展起来。除了汽车之外,还将借助手机、飞车、无人机、商用车等多维载体,建立起泛在的大众消费产品生态和特色经营体系,推动中国航天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开创全新航天数字经济业态。
后记:
就在这九颗卫星发射的时候,上海和北京的疫情阴霾终于散去。再过一个月,孩子们就要迎来他们最爱的漫长暑假。我们会看到无数车辆奔忙在各自的道路上,向着久违的快乐前行。商业航天有责任,为他们默默提供服务和支持,用智能出行服务,让人们的快乐更加纯粹。
>End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卫星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吴炜琦、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编辑委员:曹志刚、陈嵩辉、邓中亮、荆继武、景贵飞、郎燕、刘进军、刘天雄、宁振波、秦智、汪春霆、吴季、徐小舒、阎丽娟、赵敏、肇启明、周建华、朱铎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
· 《卫星与网络》常务副社长:冉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