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兄弟看中的集装箱种菜,突然火了
共 4511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2-11-28 21:48
电商平台有望开售“赛博生菜”
全文4454字,阅读约需12分钟
文|彦飞
编辑 | 王靖
来源|字母榜
ID:wujicaijing
题图|Pexels
提起马斯克,一般人都会想起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其实,他还有一个弟弟:金巴尔·马斯克(Kimbal Musk)。金巴尔比伊隆小一岁,两兄弟早年间携手创业,早在1995年就成立了商业信息网站Zip2。几年后,Zip2以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康柏电脑,马斯克兄弟收获第一桶金。
从那时起,哥哥先后创办PayPal、SpaceX、特斯拉等公司,在过去二十年间成为全球最顶级创业家;弟弟相对低调,主要从事投资工作,如今是特斯拉和SpaceX的董事会成员。
与忙着造车、造飞船、发推文的伊隆相比,金巴尔的真正兴趣是人们的餐桌。
2005年至今,金巴尔创办了一系列餐饮相关企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16年成立的Square Roots(平方根)公司。
这是一家主打“垂直农业”的新型种植企业。它向人们提供经过改装的集装箱,用于种植水果蔬菜。集装箱内设有光照、供水、调温等设施,可通过传感器和电脑进行控制,确保农作物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Square Roots称之为“集装箱上的社区农场”。
新奇的概念、创新的技术,外加马斯克弟弟的名人效应,让Square Roots创立之初吸引了众多关注。2017年和2019年,这家公司累计融资2450万美元。
然而,时至今日,Square Roots并未取得很大进展。原因有很多,而价格是一大阻碍。城市居民想在Square Roots的集装箱里种菜,需要缴纳5000美元押金,这对于绝大多数美国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
更重要的是,Square Roots一直没能解决规模化推广的难题。
集装箱农场成本高昂,Square Roots受限于规模效应,只能选择那些高附加值的冷门作物,比如罗勒、香菜、莳萝等,供给当地高端餐馆;而这些产品的需求并不大,反而进一步导致集装箱种菜的商业模型难以跑通。
金巴尔原先设想,公司将在2020年进入20个城市,终极目标则是在每座城市设立一座种植园;但截至目前,Square Roots仅在美国纽约市、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开展运营,距离当初目标相去甚远。
不过,垂直农业的巨大想象空间和现实价值,仍然吸引了全球玩家的不断加入。
8月9日,拼多多、光明母港、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联合启动“2022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
与前两届不同,本届农研大赛将场馆搬到上海崇明的集装箱农场。参赛队伍需要在没有土壤和日照的情况下,在集装箱内设置和调节光照、温度、水分、肥料和气体等各项参数,种植出优质高产、能耗更低、生长更快的生菜。
拼多多相关负责人向字母榜(ID: wujicaijing)表示,本届比赛要求选手们不仅“种得多”、“种得好”,还需要“耗能少、耗时短”,更要“易推广”。
农作物走出实验室、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一直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大挑战。它意味着技术本身的适应性和复用性足够强,可以借助规模化迅速摊薄成本,并能够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口味。显然,这是一条正确但困难重重的道路。
但在传统农业研发模式下,大多数新产品停留在了实验室内,无法真正打入市场。互联网公司参与农研,带来了技术和资金,也有望给“实验室到餐桌”的演进路径带来新变化。
以集装箱农场为代表的垂直农业,最早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目的是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找到土地资源不断萎缩的破局之道,让农业生产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处。
与传统农业相比,集装箱种菜的优势很多:不依赖天然光照和降水,一年四季均可以种植和收获;可自建水循环系统,用水量减少80%以上;与外界隔绝,集装箱内的作物免受病虫害困扰,无需使用农药;采用水耕法,不需要传统化肥等。
关键在于,集装箱和种植架可以多层立体叠放,最大限度减少了对于土地的占用。对于那些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而言,垂直农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目前,除了美国的Square Roots及其他玩家外,以色列、阿联酋、马来西亚等人口密集、耕地和水资源紧张的国家也出现了许多垂直农业创业公司。
以国土面积狭小、自然气候恶劣的以色列为例,当地一家名为Vertical Field的公司很早入局垂直农业,并在2020年3月将“集装箱城市农场”引入中国。这款集装箱可以即插即用,自带嵌入式自动灌溉施肥系统,搭配物联网技术,每个集装箱可年产12吨蔬菜。
另一个中东国家阿联酋靠石油赚钱,但同样面临着农业的天然短板。今年7月,该国花费4000万美元,在迪拜设立一座占地33万平方英尺(约合3万平方米)的垂直水培农场,规模号称全球第一,计划年产100万公斤以上绿叶蔬菜。
中国在垂直农场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技术水平不逊于外国同行。本届大赛的主办方之一光明母港,此前已经在利用集装箱打造“植物工厂”。
据介绍,光明母港的技术专家把集装箱转变为小型的蔬菜生产车间,内部设有三层或四层种植架,每层的种植托盘盛有营养液,可通过控制台和管道保持设定浓度。
同时,集装箱内的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均由自动化设备进行控制,作物可以在人工环境中按计划生长,确保高品质和高产量。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垂直农业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同时,消费者更加青睐健康、新鲜食材,对于配送时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带来了高价值的新增需求,让集装箱农场在城市内部扎根,向周边居民提供服务有了更加坚实的落地场景。
不过,截至目前,国内外的垂直农场大都处于实验阶段,距离规模化商用尚有差距。根据GlobeNewsWire的数据,2020年中国垂直农场市场规模约为42.6亿元,预计2026年增至128.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4.6%。相比数万亿的农产品大市场而言,这一数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有着近五十年发展史的垂直农业,至今无法大规模落地,成本过高是重要原因。
36氪曾在一篇报道中指出,垂直农场属于固定成本投入和进入壁垒双高的行业,单个农场建设成本高昂。此外,它对于技术和人才的要求也远高于传统农业。
针对这一痛点,本届农研大赛格外注重成本问题,将集装箱内的温、光、水、肥、气作为核心考核点。光明母港农业总监王金华表示,参赛选手就像钢琴师,只不过谱写的是一串串整齐的代码,它们将代替操作选手进行智能化调控。
例如,针对照明成本,选手们需要通过编写代码,制定出合适的“配方光”,满足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除了建设和运维成本外,阻碍垂直农业发展的的另一大因素是生产与需求侧的脱钩。
集装箱农场等新兴农业生产方式通常从科研院所起步,或是由创业公司驱动。他们受限于所处领域和经验积累,难以洞察第一手的农产品消费趋势,产品虽好却难以匹配市场需求,导致“酒香也怕巷子深”。而集装箱农场的高成本,又导致他们无法选择低价常规品种的农产品,这进一步压缩了潜在消费空间。
在本届农研大赛上,选手们面临的新挑战就是“易推广”,对技术实力和成本控制有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赛事主办方也在尝试开辟新的通路,让消费者参与农产品研发,为参赛团队提供更直观的需求画像。
据了解,本届大赛除了专家评委外,还计划引入“大众评委”,邀请消费者体验试吃,其反馈将被作为评选参考之一;同时,决赛团队种植的优质生菜将通过拼多多进行销售。
如何让经过验证的农业技术尽快落地铺开,一直是拼多多农研大赛的侧重点之一。而那些降本增效明显、更易于被农户接纳的团队,大多数成为优胜者。
例如,智多莓团队曾在农研大赛中获得二等奖,随后开始公司化运营,推出一套草莓AI种植模型。在理想情况下,这套模型能够将草莓亩产量从2吨提升至3.5~4吨,常用工成本下降30%以上。
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多个地方落地。在某大型农场,原本100多个大棚需要7个人负责灌溉;如今引入AI技术后,只需要1个人进行管理。智多莓团队此前表示,以往一个专家只能服务100亩地,但专家加上AI,就能服务1万亩地。
“番茄快长”是2021年农研大赛的冠军队伍,自研病害管理系统,通过在温室中安装传感器,在监测室内气候和植物生长情况的同时,还能预测和协助规避大部分病害风险,从而提升产量。这套系统随后进行小规模商业试点,未来将向全国铺开。此外,同期参赛的智慧番茄数字管控云平台、番茄生长状态识别模型、新型轻简温室二氧化碳加富技术等,也逐步进入了落地推广阶段。
以集装箱种菜为代表的垂直农业,以及AI等前沿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落地,与农产品电商的兴起密不可分。
新技术的应用往往意味着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进而导致价格上涨。在传统消费模式下,这些新产品在上市初期产量有限,销售范围也无法突破本地市场,常常难以打开销路。而需求的不足,反过来又让价格被动升高,导致好产品无法真正从实验室走到餐桌上。
过去几年间,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纷纷加大农业投入,为农产品技术革新和消费升级带来新的契机。
一方面,电商平台深入供给侧上游,主动参与农产品研发,并推动AI、大数据、物联网等尖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适配和落地,以跨学科合作加速农业数字化进程。
例如,拼多多连续三年举办农研大赛,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帮助农民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其中,草莓AI种植模型等经过实地验证,已经在多地发挥降本增效的作用。
同时,电商平台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农业技术研发。拼多多在2021年8月设立“百亿农研”专项,目前已将去年下半年和今年第一季度的公司利润全部投入。受此影响,拼多多2021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三成。
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具有覆盖全国市场的优势,能够聚拢不同消费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并与大大小小的供给侧商家相匹配,提升非标品和新产品在冷启动阶段的触达人数和销售转化。在农产品板块,这一模型被拼多多称为“农地云拼”。
此前,“农地云拼”的重要应用场景是那些不为外人知的本地特产。例如,北上广深消费者此前并不了解广西盛产的百香果,导致这款特色水果供需失衡、频频滞销。但过去两年间,在单一爆款模型的推动下,百香果在电商平台上成为网红,销量、价格和销售地域均有显著改观。
同样的方法论,也可以运用在集装箱里种出的“赛博生菜”上,让垂直农业的受众不再是一小群周边居民,全国消费者都可以依靠冷链物流进行品尝。今年的农研大赛,决赛团队种植的优质生菜将在拼多多开售;尽管具有试水性质,但也标志着一款农产品从研发到市场的链条被电商平台大幅缩短。
电商平台深度参与农研,“互联网+农研”的新型农业科技企业呼之欲出。它不同于传统农场、农研所,也并非纯粹的农产品电商公司,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这一全新生产组织方式,也吸引了许多城市年轻人投身农田。根据《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拼多多平台上的95后“新新农人”已超12.6万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此前指出,预计到2025年,中国农业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1.26万亿元。在这条尚属蓝海的赛道中,集装箱种菜、AI种草莓等前沿技术,有望在电商平台的助推下加速落地,成为新的农业发展动能。
本文由字母榜授权亿欧发布,申请文章授权请联系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