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Becomewiser的知识笔记

Becomewiser

共 7653字,需浏览 16分钟

 · 2022-02-10

注:本内容并非原创,摘录于多篇优质文章,每段均标有内容来源。

内容目录

1、社交与社区
2、Web3.0与内容创作
3、元宇宙的发展方向
4、滴滴为什么要做社区团购
5、关于创业
6、关于心态


社交与社区

1、陌生人社交匹配派的6种类型
来源:《陌生人社交,没有终局》
公众号:金龙聊运营
熟人社交主要是聊天,兴趣社交主要看内容。男女社交就干一件事——匹配。所以男女社交的命门就是,匹配的效率

匹配派的进步,是介质和算法的进步。
1)纯随机
2)粗粒度LBS和性别、年龄:同一个城市的QQ好友
3)高精度LBS:甚至可以到-3cm
4)图片+LBS:探探
5)声音
异步的吱呀,同步的soul。异步匹配来说,声音匹配效率很差,因为特征值太少、力度太粗,什么萝莉音御姐音的,就那么几种。

而同步的产品,基本等同于随机匹配聊天,回到了男女社交的原始时期,只不过以前是文字,现在是语音,效率也很差。

6)视频

2、陌生人社交的社区派
来源:《陌生人社交,没有终局》
公众号:金龙聊运营
匹配派主要解决潘+小,社区派主要解决邓+闲。

如果说匹配只完成了夜店搭讪,社区则提供了夜店的环境氛围和种种游戏。

社区派的起源,是唱吧、全民k歌——KTV的线上化。集大成者则是陌陌:狼人杀、K歌、非常勿扰、拍卖,以及各种小游戏。

通过社交场合,男生不断显示自己的诚意和耐心。自己乐意花钱、时间泡妹子,妹子不断获得荣耀感,最终组成CP。


3、社交产品的2种类型
来源:《做了几年社交产品的一些感悟(二)》
公众号:王宇大笨蛋
1)一些产品在解决资源获取的问题
社交产品降低了用户获取社交信息的门槛,极大的提高了认识其他人的可能性,但这并不代表真正社交效率的提升
  • 有的产品在制造希望
    像探探、积目这类dating产品,一打开就会推荐几十个在附近并且还算好看的异性,仿佛进入了百花丛中就看今晚翻谁的牌子了,可现实却是较低的匹配率很难让你和对方有说一句话的机会,不断制造希望的同时,一次又一次右滑后的杳无音讯又让人陷入绝望。

  • 有的产品在满足欲望
    像陌陌,产品满屏都是荷尔蒙的气息,有着媲美抖音让人沉迷的内容流,不露声色却又让人欲罢不能的内容

    这些产品可能一开始不是这样,但是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社交效率的降低,直到满足不了用户的社交需求,只能另辟蹊径满足衍生需求比如欲望,或者制造能满足的幻想。因为先发优势、品牌效应、资本等因素,还是拿到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2)一些产品在视图解决用户能力的问题

社交行业流行一个“发现关系->破冰->深化关系”的社交模型,上文中的资源获取型产品对应的就是最上层的“发现关系”,所以他的市场份额是最大的。这个模型中“破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最难的一步,是大多数“老实人”都欠缺的能力。

“场景社交”是其中最说的通的一类,所谓场景社交就是将线下人们真实的社交娱乐的方式搬到线上来,在用户进入场景娱乐的同时和其他人产生互动,从而建立社交关系。比如狼人杀、线上剧本杀等。

不过这里的社交关系是一种有别于以认识异性为目的所构建的关系,大多数时候这种关系不是导向爱情的。

Soul是目前解决破冰问题最好的。Soul采用了一种迂回的战术。

Soul在起步阶段找到了一波愿意积极表达的种子用户,他们会发自己的日常生活上去,有的甚至将Soul作为日记本来使用,这种恨不得把自己掰碎了给你看的状况,极大的降低了用户之间的沟通难度,不知道聊什么就去对方主页看看就好了。

在Soul上聊天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是不擅长找话题的“老实人”也能拥有不错的聊天体验,这是在探探等资源型产品上绝不会发生的事情。

不过回到社交效率上,Soul不见得会比其他社交产品高多少,虽然他解决了用户之间聊天的问题,但是然后呢,聊天确实聊到了灵魂,但终究还是敌不住所谓的“眼缘”,而这时候Soul的所有设定都起了逆向作用,结果就是在Soul上会发自拍照的用户比例远低于探探类产品。

作为社恐,很难理解有人会把跟陌生人聊天当作一种娱乐、打发时间的方式,而在Soul这却是一种普遍现象,上边说到的娱乐社交产品的错付在Soul这里同样成立“我就想找个人聊聊天,你却要跟我谈恋爱”。


4、社交和社区的差异
来源:《谈到社区,我会想到这三个问题:定义、做法、氛围》
公众号:运营狗的工作日记


社区是以内容为载体的社交平台。

社交强、内容弱的产品,主要是IM和交友平台。微信是熟人社交,陌陌等产品是陌生人社交。

有朋友会说,陌陌启动后默认也是feed,feed就是内容,为什么放在「内容弱」的象限里?因为这个feed看似是内容,实际并不是以内容生产和消费为目的,而是一种产生社交的机会。

社交弱、内容强的产品,主要是偏PGC类的。这类产品的内容重制作,且有媒体属性,互动性不强。

抖音在这个象限,原因是追求效率的底层逻辑和上下滑的沉浸式体验,导致用户较少顾及社交。也可以理解为效率和社交是内容产品的两个不同方向,很难兼得,这里不展开说了。

社交弱、内容弱的产品,虽不在本次讨论范畴,但我也做了归类,就是工具类和交易类产品,后者通常叫电商。


Web3.0与内容创作

来源:《web3.0全解读》
公众号:硅星人
2014年,以太坊联合创始人Gavin Wood在自己的一篇博客《Insights into a Modern World》中首次明确提出了Web 3.0这个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互联网运行模式:信息将由用户自己发布、保管、不可追溯且永远不会泄露,用户的任何行为将不需要任何中间机构来帮助传递。


来源:《再聊聊元宇宙和web3.0》
公众号:刘言飞语
产品的价值源于新旧体验差,而确权对于创作者来说,肯定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需求。不是有了区块链,创作者就能突然牛逼的。

就现在的各个平台的生态来说,怎么促进创作者的良好创作,这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只解决「确权」就可以了。创作者有没有好的创作工具?能不能快速匹配到合适的关注者?能不能受到正向反馈?可不可以有自己的私域话语空间?这些都是要解决的课题,确权和能收费,反而是既次要,又没那么难的。


元宇宙的发展方向

来源:《再聊聊元宇宙和web3.0》
公众号:刘言飞语
1)互联网技术再怎么发展,也只能解决一个问题,也就是信息的问题。信息可以是文字、声音和图像,抽象说就是视听。VR 是体验更好的视听,但也仍是视听,和少部分的运动(万向行走设备都发展了很多年了,还是没有民用)。色声香味触法里,只能解决色(目前的刷新率玩久了还是会晕)和声的问题,其它的还十分遥远。

2)不过元宇宙迟早是会到来的,如果我们把它定位为「更沉浸的数字化体验」,而不是极端的「全人类都生活在元宇宙里」的话。

只不过真要达到完全沉浸式的体验,我自己是很悲观的,脑神经领域对科学家来说还是一团迷雾。

3)从另一个视角看,历史上从来都是需求牵引着技术发展,没有技术先被发展出来,然后到处传道和感化大家使用的。

比如火箭技术,冷战军备竞赛时发展迅速,冷战结束,动力锐减;比如早期的人工智能,几十年一直发展缓慢,随着搜索引擎的出现,以及个性化推荐的需要,这几年有长足进步。VR 技术早期被成人影片牵引,区块链技术早期被虚拟货币牵引。都是先场景后技术,或者技术出现的时候,遇到了合适的场景。

4)在真正的新技术要素(比如计算成本几乎归零,or 脑机接口成熟)还没到来之前,做这么多准备是没啥意义的。就像你如果 20 年前就投身无人驾驶领域,那这 20 年除了讲概念,不会有任何输入。现在的无人驾驶领域,反而会招募更多出行行业和机器学习行业的专家。所以耐点儿心,先做自己可控的事情。


DeFi、Game Fi、Social Fi

1、DeFi
来源:《最近很火的DeFi,到底是什么?》
任意门: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4838085
DeFi是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的简称,是一个全新的金融服务行业,它是一个由众多金融服务机器人所组成的全新金融服务网络。

2、GameFi
来源:《什么是GameFi?GameFi与传统游戏有什么区别??》
任意门: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4838085
GameFi是DeFi和NFT融合下的“游戏化金融”概念。

它的价值在于能够使参与者在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还能够从中获得真正的收益。GameFi 还通过游戏化的设置赋予了NFT更实用的价值,里面的NFT道具,不再仅仅是被挂在NFT交易平台上的待出售商品,还可以直接在游戏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

  • 玩家可参与游戏的修改和优化
  • 没有中心化公司统一运营
  • Play-toEarn可边玩边赚

3、SocialFi
来源:《风口: SocialFi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任意门:https://www.aisoutu.com/a/1301175

SocialFi的定义是社交化金融。SocialFi 其实就是 Social(社交) 和 Finance (金融)的结合体。SocialFi将社交经济进行DeFi化尝试,发行人通过社交代币与参与者直接连接,并从中受益。

传统互联网时代,Twitter、微博等UGC平台将信息和内容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免费获得海量内容的同时,为网站自身带来了可观流量。而用户本身则成为了这些网站的“数字劳工”,为平台贡献了大量时间精力却无法获得实际收益。

SocialFi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让用户从“打工人”变成了“主人”,也是区块链核心属性中“让数据主权回归用户”的一种表现。SocialFi为每个用户的创作内容和社交影响力赋能,帮助用户变现个人价值,共享平台流量与收益。


滴滴为什么要做社区团购

来源:《探讨滴滴第二曲线寻找之路》
公众号:乱翻书
1)社区团购业务的关键点 :
  • 用户规模,持续增加的订单规模可以进一步降低进货成本
  • 供应链,是否能降低进货成本
  • 仓储与履约,是否能持续降低配送成本。

社区团购是一个规模大、低毛利的行业,每一个环节成本的控制,都决定了最后的盈利能力,因此十分考验企业精细化运营的能力。用户、团长的运营在线上,供应链和履约则在线下,必须做到线上线下运营一体化,才有机会在社区团购大战中存活。

对滴滴而言,团长的运营和司机运营类似,在用户和团长的运营上经验丰富。滴滴平台虽自带流量,但和美团、拼多多相比,流量稍显不足,且转化率较低,滴滴在过去并没有建立其用户与“吃”相关的心智。

供应链与美团/拼多多相比则是短板。美团在做外卖的同时发展了给商家供货的平台快驴,拼多多则是建立多了个农产品的直采基地。履约配送上,美团需要建立网格仓系统,拼多多需要完善最后一公里配送,滴滴则是两块都需要自建。

尤其是供应链和履约,环节多、琐碎,很多细节没有线上化,没有数据可以追踪,因此效率低、成本高。

因此对于滴滴来说,社区团购几乎是一个全新的行业,需要重新建立一套与之匹配的组织能力和资源。

2)平台战略实际上是一个组合拳,有的业务承担的是引流的作用,有的业务则是承担盈利的任务,最终达成的目的是成为超级APP,拥有巨量的用户和供给,不断加强、加深平台的网络效应,形成护城河。
美团下场做社区团购就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第一是和吃相关,第二是社区团购可以迅速帮助美团在下场市场获取用户,这一点在最近一期美团的财报得到了验证,社区团购贡献了一半以上的用户增长。

3)如果万物到家大比例增加,出行的需求是可能减少的。疫情就以一个极端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外卖/社区团购订单和用户量大幅增加,而出行订单大幅下跌(滴滴日订单在2020年3月下跌近70-80%,直到2021年3月才完全恢复)。对滴滴而言,进入社区团购业务不仅是赛道够大,也是对出行业务的一个对冲保护机制。

可能谁也没想到,在收购Uber中国以前,滴滴的最大竞争对手是Uber,而在收购Uber中国业务后5年,滴滴的最大竞争对手可能是美团。


关于创业

来源:《一个产品人的妄念和懦弱》
公众号:产品沉思录
1)很多人都会说,要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但我觉得其实最终来看,我们选择的是一条我们最能忍受的路,而不是我们最喜欢的路。

如果你在一件事上能比别人的耐受度高很多,我觉得大概率这就是你喜欢的事情,否则你不可能耐得住。

2)当时我们做了几个错误的决定。第一是急着想变现,其实那会儿应该是要用户规模的,你要快速地把这个规模做上去,你才有价值。但当时做的判断就是不融资,想变现。

想变现是因为你心里没底,当时你不知道将来怎么能变现。这里面又回到你做这事儿的最初心的时候,你不是非常坚定地走这条路,你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因为你是机会主义者,你对这个行业投入就没那么多,我本质上是对美化图片这件事很有热情,但是对整个餐饮、美食行业的东西就不是很想知道,也没兴趣知道,这是埋下的第一个隐患。

3)最容易骗的就是自己,最难认识的也是自己。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合伙人白光来杭州,我们俩就聊起,我们当年一起做过摆摆书架、做过 Animetaste,他还做过一个布丁动画,这都是我们很喜欢的东西,但是我们不敢去追求它,就是因为我们骗自己说这些都太小众了,挣不到钱,还是听听大多数人是怎么想的吧,就跟着这些人走了。但我们忽略的是,也许那些东西其实是我们有独特价值的地方。

如果你去追逐流行,你就永远追不到流行。


来源:《万字干货总结消费品牌增长的六个底层逻辑》
公众号:增长在路上
什么是好赛道?
赛道的本质就是品类选择,甚至今天我认为绝大部分的消费品牌,其终极目标是要成为“品类品牌”。

在消费者认知中,成为某个品类及其特性的代表,才有机会成功。
 
赛道的选择,我总结了一个“最佳市场模型”:
第一,品类规模:
从宏观上去判断市场容量,是选择市场的基础,如果市场规模过小,即使再大的努力,成长速度依然受限。
 
第二,品类增速:
从未来趋势去判断市场增长空间,也许你的发展可以顺势而为,千万不要去选择一个往下坡路走的市场。
 
第三,品类竞争:
竞争环境的惨烈程度,很显然已红海,或者已出现寡头格局时,请谨慎入局。当然还应该重点关注,潜在玩家是谁,有可能是现在很不起眼的新星,也可能是从逻辑上适合跨界打劫的门外汉,往往一个行业被颠覆,很多都是门外的“野蛮人”。
 
对于前三点是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今天信息足够透明,也有很多工具可用,除了洞察电商数据以外,我认为社交数据洞察的价值更大,电商数据是“已发生”,而社交数据有很多是“未来发生”或“新的需求”,它更客观还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第四,品类创新:
我认为是否选择某个品类赛道的核心,是这个品类还是否有创新的机会。创新的本质是如何在红海市场中找到新的蓝海或是价值洼地,并ALL IN抢占该领域的用户心智,成为品类的创新者甚至颠覆者
 
分众传媒不是打品牌心智,而是打品类心智。如果更深层次,用户对于品类创新者的好奇与关注,这种记忆度远远高于平庸的品牌,这绝对不是靠洗脑可为,而是靠用户的需求升级。
 
品类创新的赛道一旦心智形成,用户很少会记得谁是第二名。当大品牌觉醒,想杀入新赛道,难道可以把品牌重新定位吗,还是孵化一个去竞争,结局如何不言而喻。

来源:《产品人的商业感》
公众号:辉先生
做好产品真的很难,他不仅需要对用户有洞察,还要对商业和市场有洞察,也要对体感和交付有洞察,同时还要和工程能力可以紧密结合。说到这,有人跟我说,现在产品经理的空间太小,我想更多的是没有打开思考的边界。

产品人不应该羞于谈论商业,不应该认为谈论商业是对产品体验的伤害,这些都太过于一厢情愿和古典理想主义。产品人应该大谈商业,并且大谈商业理想,因为谈论商业的目标不是赚钱,而是要谈论,商业如何为我们理想的产品交付可持续,可做的更好,可让我们希望创造的生活方式提案得以长久的实现。

来源:《元气森林创始人:干大事的人,不要在乎小钱 》
任意门:https://www.sohu.com/a/503922203_120627005

三十而立,就是要多试多闯。四十不惑,要找到并专注你喜爱的事情,但最后你会发现就是命。

你做的买卖本身好不好,决定了谁牛*。中国、韩国、俄罗斯之前最大的三家互联网企业,都是搜索引擎、社交、电商。

有的人是五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十知天命就傻了;更多人是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也不行。

节奏不能错,很多互联网大佬是撞上了大机会,他们也没多想。但我们是真的需要找机会,所以要持续创业,不断去找答案,这叫 “游牧民族”。


关于心态

来源:《江同志如何度过人生低谷期?》
公众号:传达室
1)人在低谷时,最容易产生的是绝望感,丧失对未来的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去想未来,专注眼前的事情。
2)人生的暴击是突如其来的,会让人措手不及从而迷失方向。有人会选择沉迷在娱乐中消磨时间,但学习才是治愈的良药。

来源:《张一鸣6000字内部演讲》:不依赖捷径,不轻言allin
任意门:http://www.woshipm.com/it/4435819.html
1)面对动态变化的世界,我们经常会惴惴不安,担忧未来或者懊恼过去,很多精力和时间都会浪费在面对波动上。过去,业界讨论方法论比较多,大家也都很重视。但我觉得,在这么一个环境中,保持平常心,是听起来容易,但重要的事情。

过去一年跟很多同事有交流,我觉得保持平常心的人,比较放松,内心没有扭曲,观察事物细腻,实事求是,比较有耐心。他们往往更能把事情做好。大多时候,人在没有偏执或者杂念的情况下,都能够有很好的判断,有个说法是”本自具足“。

保持平常心才能做出非常之事。

平常心就是,”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

2)所有的消极都是由心理时间的累积和对当下的否定造成的。
不安、焦虑、紧张、压力、忧虑——一切的恐惧都因过于关注未来而引起;
愧疚、遗憾、怨恨、委屈、悲伤、苦涩——一切的不宽恕都因过分关注过去而出现。

人们用太多的时间去忧虑未来和纠结过去,很少时间注意力在当下,关注当下最应该做的事,当下的感受,当下的判断。

但可能在大家担心的过程中,时间、精力,已经消耗掉了,对于更重要的当下、当前要做的事,反而可能缺乏关注。或者可能在损失、犯错误的懊恼中,又错过了新的机会。

来源:《底层逻辑》-刘润
1)人生的悲剧,往往来自看着前方,又想着后方,最后无路可走。
2)沿着旧地图,是找不到新大陆的。
3)生活中,我们总会遇见一些充满负能量的人和一些麻烦的事,但往往我们真正要逃离的,并不是那些充满负能量的人和麻烦事,而是不断遇到负能量的人和麻烦事的自己。

让自己发生改变,你会发现你的周围都是好人。




浏览 1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