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不了解产品底层的逻辑方案,那么永远处于一种油花漂在水面上的隔离感。反过来,透视了产品底层世界之后,一切都如同窗户纸一样弹指欲破。
伴随着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到下半场,企业越来越需要扎实的后端产品,以作为前端产品的引擎支撑。尤其是大数据产业、工业互联网领域、物流供应链等行业。大家并不常说“后端产品经理”,尤其相比于“后端开发”、“B端产品经理”这些概念。他们占据着后台、中台、ERP系统等;
他们写word版的文档,处理SQL,操作Excel;
他们在实施工程师、业务员、运营、测试之间切换着角色;
他们修补着前任的坑,接手着飞来的盘,也会甩出自己的锅……
一个完整的“产品体系”,往往是一系列相关的产品构成的集群,这些产品之间相辅相成,为实现共同的目标配合工作。
比如,某打车应用,其产品体系包括司机端、乘客端和后台管理系统,其中乘客端又有手机App、微信服务号、PC网页端。其中提供给目标用户(乘客和司机)使用的产品,就是前端产品;为前端产品提供数据处理、参数配置、逻辑运算等服务的,起到管控和支撑作用的产品,就是后端产品。 因此,如果给后端产品下个定义,那就是:在一个产品体系中,为前端产品提供数据处理、参数配置、逻辑运算、策略机制等服务的,起到管控和支撑作用的产品或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后端产品不仅仅指管理后台,还包括专门进行特定运算和处理的服务化中间件、公用的资源管理系统等。比如,电商销售网站会有自己对应的网站管理后台系统,主要用来处理商品刊登等操作。但是支撑它的后端产品还有仓库管理系统(WMS)、ERP管理系统、服务化搜索引擎、第三方风控系统等。所谓后端产品,是个习惯性的说法,是和前端产品相对应的概念。之所以用“前端”、“后端”来界定产品,是为了在某些场景下更方便地描述产品的一些属性,让人容易理解或感知。 比如,提到前端产品,想到的就是推向市场最前沿的产品。它们服务的用户群体较广泛,产品追求人性化、通用化、极佳的用户体验和竞品竞争力。通常我们所能在应用商场下载到的App,或者在电脑浏览器上输入网站打开的页面,就是前端产品。 提到后端产品,想到的就是趋向于企业或团队自用的、起到支撑和服务作用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产品。后端产品往往和分布式部署、企业内部、产品后台、数据、逻辑等概念相关联。它们常常体量较大,架构复杂。 无论是B端还是C端产品,一个完整的产品体系,都会包括产品化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当然不排除某些产品的前、后端模块聚合在一起的情况。 伴随互联网整个行业的发展成熟,后端产品的需求会逐渐加大,这种比例的调整其实是一个行业归于理性和现实的过程。因为后端产品从性能、策略、机制、数据、底层架构等层面为产业赋能的力度和潜能是巨大的,而且不容易复制和替代。后端产品承载的信息,往往包含大量的报表、导入导出、基础数据维护等功能,更多的是承担数据流转、系统对接、算法机制等偏向技术层面的工作。这一点和B端产品相似。后端产品因为远离普通用户、缺少曝光率,所以相对弱化了对交互体验、视觉体验等表层的关注,转而关注功能性。但由于后端产品承载了繁重的数据交互和逻辑运算等工作,因此对性能、可扩展性、自动化等方面要求较高。 前端需要什么支持,后端就要提供什么服务。从而赋予了后端产品以工具的属性。因此,后端产品在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分析业务场景、依赖关系、逻辑规则、响应速度、安全性等,这些都是偏向于理性思维的内容。 在初期阶段,后端产品往往会将很多功能耦合在一起,以便节约资源,方便管控。比如一个大后台就囊括了对后端产品功能的所有需求。但是随着业务规模增大、服务性能降低、旧代码的缺陷增多,后端产品只能进行拆分、解耦、重构。将某些业务功能拿出来,做成独立的系统,例如电商的仓库系统(WMS)、订单管理系统(OMS)、商品管理系统(PDM)、物流系统(TMS)等。甚至会将运算压力较大的模块从系统中拿出来单独做微服务化中间件。后端产品与B端产品常常容易混在一起,是因为二者有很多交叉的部分,或者相似的属性,但是二者并不等同。 B端产品,即为企业或商业公司提供服务的产品,比如钉钉App。B端产品往往是和C端产品相对应的概念,是按照产品的服务对象定义的,与产品的战略定位有关。 后端产品是和前端产品相对应的概念,是按照产品在整个产品体系中的功能和职责定义的,是产品分工和职责层面的范畴。 因此两者是不同维度的定义,有交叉的部分,但是无包含的关系。无论是B端还是C端产品(体系),都会有对应的前端和后端产品部分。
这本书,比较适合做产业互联网的、做电商系统的、做物流系统等偏业务逻辑的后端产品经理。本书的推荐者之一,就是万邑通的副总裁。此外还有行业大咖推荐。第一:本书以产品底层逻辑为主,适合非技术出身的产品、运营或测试阅读。
第二:本书写的多是作者工作中的真实案例,比如遇到订单异常。不是你熟悉的“想要一匹更快的马”、“老太太卖李子”这类故事。
第三,旨在提升后端产品思维,深度掌控产品全盘。这是一本总结这些泛后台产品共性的书。所有的问题都要深度思考,逻辑现行,逆向反推等等。实现把控大盘,影响团队,成为产品Owner。
定义了后端产品的范畴。
介绍了前后端产品和技术上的前端和后端的区分
区分了后端产品和B端产品、C端产品的
介绍了后端产品的工作习惯、职业规划、前景展望等。
总体而言,这部分以概念介绍为准。为后续内容作了前置性设定,和知识普及。
这部分是被很多读者称赞的。因为它从大多数产品经理,普遍“不太理解技术”、“听不懂技术评审”、“写不好技术方案”的问题出发,用产品经理的视角,帮我们理清产品方案与技术最密切的几个交界节点。首先,需要了解的是Web页面的原理、如何设计出符合规范的Eeb需求方案、如何做迭代等。因为Web页面是后端产品最主要的载体。所以多数需求的方案都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其次,作者通过数据结构的原理、简单的SQL查询等,让产品经理写出的后端PRD不再是“怎么实现我不管”。学完这节课,你可能就会看穿,开发所说的“实现不了”、“实现困难”背后的原因,可能仅仅是前期他们的数据库设计不合理,甚至没有遵循最基本的“范式”。凡是与系统对接的需求,说一千到一万,都不如说出“请参”、“返参”,数据逻辑,这三部分来的到位。很多读者都说,一直不明白的东西,看了本书就懂了。另外,本章还用产品经理的视角,解读了如何使用“锁”机制、“定时任务”、中间件、JOSN、数组等技术相关的知识。旨在让后端产品经理了解整体打交道的功能背后的基本常识和原理,以此拉近与开发和系统的距离。难怪很多读者留言说,读了这本书之后,需求评审更加自信,需求方案能写透了。作者是有多年带团队经验的,也有着标准的工作流程管理章法和规范。这部分将产品经理从需求识别到需求池,再到调研需求、决策方案、输出方案以及评审等阶段需要掌握的要点、原理做了归纳。作者在说中运用了“连着萝卜带出泥”、“没有本质的功能,只有本质的事实”、“回到最初引入问题的地方”等思维角度,帮助产品经理做正确的决策,正确地做事。
小白和专家的区别就在于,专家看一步就能想到三步,看一眼就把所有风险点都想出来了,方案胸有成竹。小白看一眼又一样,瞻前顾后,辗转反侧,举棋不定。小白面对所有事物都时新的,心里没有现成的模型、轮廓,没有储备。做久了垂直领域的产品工作,基本都会总结出相关的概念和通用模型来。
书中介绍了后端产品典型的功能单元板块、可复用的插件、交互方法。典型功能的需求方案描述、需求文档的语法、常见的问题和处理方法等。比如,要认识到后端沟通的难度、高频,包括看得到的业务,和看不到的逻辑,都需要反复斟酌和交底。而每一次沟通都有要注意“沟通漏斗”。如何提升产品自身和团队的工作效率呢?最好是掌握一点PMI的知识和思维,就算不考PMP 也没关系。作者将这些项目管理的思维,融入到从需求识别->需求收集->优先级评定->需求调研->方案决策->需求评审等环节中去。满满的都是工具和模型。商业思路、深度思考方法、沟通问题的金字塔原理、枚举问题的MECE原则等等。学习必须掌握的技术知识,学会分析后端需求,拿捏需求的决策,拿捏功能的设定,分析需求的价值,举一反三设计功能,输出高质量的需求文档,深度的底层产品思维,深度思考,商业思维,项目思维等。在2017年,作者任某独角兽电商中后台高级产品经理,在公司的大型集成系统微服务化重构的背景下,负责完成了将近二十个大项目。如跨境支付paypal纠纷系统,客服人工智能应答等。立足于实战案例,和特殊场景,形成方法论,这就是本书的基础。本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在2020年初出版,上市一周就攀升为新书榜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