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官:内存耗尽后Redis会发生什么 ?
往期热门文章:
2、@Bean与@Component 同时作用同一个类,会怎么样?
expire key ttl:将 key 值的过期时间设置为 ttl 秒。 pexpire key ttl:将 key 值的过期时间设置为 ttl 毫秒。 expireat key timestamp:将 key 值的过期时间设置为指定的 timestamp 秒数。 pexpireat key timestamp:将 key 值的过期时间设置为指定的 timestamp 毫秒数。
ttl key 返回 key 剩余过期秒数。 pttl key 返回 key 剩余过期的毫秒数。
定时删除:为每个键设置一个定时器,一旦过期时间到了,则将键删除。这种策略对内存很友好,但是对 CPU 不友好,因为每个定时器都会占用一定的 CPU 资源。 惰性删除:不管键有没有过期都不主动删除,等到每次去获取键时再判断是否过期,如果过期就删除该键,否则返回键对应的值。这种策略对内存不够友好,可能会浪费很多内存。 定期扫描:系统每隔一段时间就定期扫描一次,发现过期的键就进行删除。这种策略相对来说是上面两种策略的折中方案,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定期的频率要结合实际情况掌控好,使用这种方案有一个缺陷就是可能会出现已经过期的键也被返回。
typedef struct redisDb {
dict *dict; //所有的键值对
dict *expires; //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对
dict *blocking_keys; //被阻塞的key,如客户端执行BLPOP等阻塞指令时
dict *watched_keys; //WATCHED keys
int id; //Database ID
//... 省略了其他属性
} redisDb;
maxmemory
需要额外的空间进行存储。 可能存在某些 key 值使用很频繁,但是最近没被使用,从而被 LRU 算法删除。
浅灰色带是被删除的对象。 灰色带是未被删除的对象。 绿色是添加的对象。
typedef struct redisObject {
unsigned type:4;//对象类型(4位=0.5字节)
unsigned encoding:4;//编码(4位=0.5字节)
unsigned lru:LRU_BITS;//记录对象最后一次被应用程序访问的时间(24位=3字节)
int refcount;//引用计数。等于0时表示可以被垃圾回收(32位=4字节)
void *ptr;//指向底层实际的数据存储结构,如:SDS等(8字节)
} robj;
当全局 lruclock > lru,则使用 lruclock - lru 得到空闲时间。 当全局 lruclock < lru,则使用 lruclock_max(即 194 天) - lru + lruclock 得到空闲时间。
提取 0 和 1 之间的随机数 R。 counter - 初始值(默认为 5),得到一个基础差值,如果这个差值小于 0,则直接取 0,为了方便计算,把这个差值记为 baseval。 概率 P 计算公式为:1/(baseval * lfu_log_factor + 1)。 如果 R < P 时,频次进行递增(counter++)。
lfu_log_factor 10
lfu-decay-time 1
获取当前时间戳,转化为分钟后取低 16 位(为了方便后续计算,这个值记为 now)。 取出对象内的 lru 属性中的高 16 位(为了方便后续计算,这个值记为 ldt)。 当 lru > now 时,默认为过了一个周期(16 位,最大 65535),则取差值 65535-ldt+now:当 lru <= now 时,取差值 now-ldt(为了方便后续计算,这个差值记为 idle_time)。 取出配置文件中的 lfu_decay_time 值,然后计算:idle_time / lfu_decay_time(为了方便后续计算,这个值记为num_periods)。 最后将counter减少:counter - num_periods。
最近热文阅读:
1、监控告警满飞天,运维在家睡到自然醒... 2、@Bean与@Component 同时作用同一个类,会怎么样? 3、闲鱼面试:Thread.sleep(0) 到底有什么用? 4、身为程序员碰到最奇葩的需求是怎样的? 5、因为BitMap,白白搭进去8台服务器... 6、面试官:private修饰的方法可以通过反射访问,那么private的意义是什么? 7、如何选择合适的分布式ID生成方案 8、面试题:为什么数据库连接池不采用 IO 多路复用? 9、SpringBoot 配置文件敏感信息如何加密? 10、线上订单号重复了?一招搞定它! 关注公众号,你想要的Java都在这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