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S 完全手册之 CORS 详解

共 16076字,需浏览 33分钟

 ·

2021-04-16 06:23


在 CORS 完全手册之如何解决CORS 问题?里面我们提到了常见的CORS 错误解法,以及大多数状况下应该要选择的解法:「请后端加上response header」。

但其实「跨来源请求」这个东西又可以再细分成两种,简单请求跟非简单请求,简单请求的话可以透过上一篇的解法来解,但非简单请求的话就比较复杂一些了。

除此之外,跨来源请求预设是不会把cookie 带上去的,需要在使用xhr 或是fetch 的时候多加一个设定,而后端也需要加一个额外的header 才行。

与CORS 相关的header 其实不少,有些你可能听都没听过。原本这篇我想要把这些东西一一列出来讲解,但仔细想了一下觉得这样有点太无趣,而且大家应该看过就忘记了。

那怎样的方法会比较好呢?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因此这篇让我们从故事的角度下手,为大家讲述一段爱与CORS 的故事。

主角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了,对,就是毫无新意的小明。

Day1:简单的CORS

小明任职于某科技公司,担任菜鸟前端工程师。

而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做一个「联络我们」的表单,让看到官网,对他们服务有兴趣的潜在使用者能够联络到公司的人,再让业务去跟他们联络,洽谈后续的合作事项。

而表单长这样(虽然长得很像Goolge 表单但是是小明自己做的):

小明花了半天不到的时间,把页面都刻好了,功能也差不多做完了,只剩下最后一步而已。小明的主管跟他说公司常常会对外举办一些活动,而在活动尾声都会提供这个表单给大家,希望大家统一透过表单留下联络资料。

因此表单上的「怎么知道我们公司的?」就会希望能够动态调整栏位,在活动期间加一个「透过在1/10 举办的技术分享会」的选项,而活动结束后大概两个礼拜把这个选项撤掉。之所以要能动态调整,主管说是因为不想让后续维护的工再回到开发这端,如果一开始就能做成动态的,那未来只要他们自己维护就行了,让他们能够透过后台自己去控制。

所以后端开了一个API出来,要小明去接这个API然后把内容render出来变成选项。为了方便测试,后端工程师先把整个API service打包成docker image,然后让小明跑在自己电脑上,网址是:http://localhost:3000

小明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想说先把API 内容抓下来看看好了,于是就写了这样一段程式码:

  1. fetch('http://localhost:3000')

然后发现console 出现了错误讯息:

小明没有看得很懂那是什么意思,只注意到了最后一段:

If an opaque response serves your needs, set the request's mode to 'no-cors' to fetch the resource with CORS disabled.

于是帮fetch 加上了no-cors 的mode:

  1. fetch('http://localhost:3000' , {

  2. mode: 'no-cors'

  3. }).then( res => console.log(res))

改完之后重新整理,发现没有错误了,可是印出来的response 长得特别奇怪:

没有任何资料,而且status 居然是0。小明在这之后debug 很久,找不出原因,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拿不到资料。眼看死线将近,小明鼓起勇气去求助了前辈小华,小华跟他说:

这是当然的啊,no-cors是个很容易误导初学者的参数,他的意思并不是「绕过cors拿到资料」,而是「我知道它过不了cors,但我没差,所以不要给我错误也不要给我response」

你这问题一定要透过后端去解,我帮你跟后端说一声吧

小华前辈不愧资深,三两下就解决了小明的问题。而后端那边也帮忙加上了一个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代表来自任何origin的网站都可以用AJAX存取这个资源。

后端程式码:

  1. app.get( '/' , (req, res) => {

  2.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

  3. res.json({

  4. data: db.getFormOptions(),

  5. })

  6. })

小明把原本的mode 拿掉,改成:

  1. fetch( 'http://localhost:3000' )

  2. .then( res => res.json())

  3. .then( res => console .log(res))

打开了浏览器,发现可以成功拿到选项了,也从network tab 里面看到了新增加的header:

拿到资料以后,就只剩下把选项放上去画面而已,大概又半天的时间,小明就把这个功能做完并且测试完了,感谢小华前辈的帮助。

Day1 总结

mode: 'no-cors' 跟你想的不一样,这个没有办法解决CORS 问题。

碰到CORS问题的时候,先确认后端有没有给你Access-Control-Allow-Origin这个header,没有的话请后端给你,否则你怎么试都不会过。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的值可以带*,代表wildcard,任何origin都合法,也可以带origin像是,代表只有这个origin是合法的。

如果想带多个的话呢?抱歉,没有办法,就是只能全部都给过或者是给一个origin。因此也有后端会根据request的origin来决定response的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值会是多少,这个我们之后会再提到。

Day2:不简单的CORS

隔了一天之后,主管跟小明说更上层的人不满意这个使用者体验,送出表单之后要等个一两秒才能看到成功的画面,而且这中间也没有loading 什么的,体验不好,希望能改成AJAX 的做法送出表单而不是换页,就可以改善使用者体验。

为了因应这个改变,后端又多出了一个API:POST /form,而且这次后端已经很自动地把Access-Control-Allow-Origin的header加上去了:

  1. app.post( '/form' , (req, res) => {

  2.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省略写到db的程式码

  3. res.json({success:true})

  4. })

小明之前已经做过类似的事情,因此很快就把程式码写好了:

  1. document .querySelector( '.contact-us-form' )

  2. .addEventListener( 'submit' , (e) => { //阻止表单送出

  3. e.preventDefault()

  4. //设置参数

  5. var data = new URLSearchParams(); data.append( 'email' , ' test@test.com ' ) data.append( 'source' , 'search' )

  6. //送出request

  7. fetch( 'http://localhost:3000/form' , {

  8. method: 'POST' ,

  9. headers: { 'Content-Type':'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10. body: data

  11. }).then( res => res.json()).then( res => console .log(res))

  12. })

测试之后也没有问题,正当小明要跟主管报告做好的时候,后端走过来跟小明说:「不好意思,我们后端最近做了一些改动,未来要统一改成用JSON 当作资料格式,所以你那边也要改一下,要送JSON 过来而不是urlencoded 的资料」

小明听了之后心想:「这简单嘛,不就是改一下资料格式吗?」,于是改成这样:

  1. document .querySelector( '.contact-us-form' )

  2. .addEventListener( 'submit' , (e) => {

  3. //阻止表单送出

  4. e.preventDefault()


  5. //设置参数

  6. var data = {

  7. email: 'test@test.com' ,

  8. soruce: 'search'

  9. }


  10. //送出request

  11. fetch( ' http://localhost:3000/form ' , {

  12. method: 'POST' ,

  13. headers: { 'Content-Type' : 'application/json' },

  14. body: JSON .stringify(data)

  15. } ).then( res => res.json()).then( res => console .log(res))

  16. })

就只是换一下资料格式而已,改成用JSON 的方式传资料到后端。改完之后小明再测试了一遍,发现这一次居然挂掉了,而且出现错误讯息:

Access to fetch at ' http://localhost:3000/form ' from origin 'null' has been blocked by CORS policy: Response to preflight request doesn't pass access control check: No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eader is present on the requested resource. If an opaque response serves your needs, set the request's mode to 'no-cors' to fetch the resource with CORS disabled.

切到network tab 去看request 的状况,发现除了原本预期的POST 以外,还多了一个OPTIONS 的request:

小明上网用错误讯息给的关键字:preflight request找了一下资料,发现CORS没有他想像中的简单。

原来之前发送的那些请求都叫做「简单请求」,只要method是GET、POST或是HEAD然后不要带自订的header,Content-Type也不要超出: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multipart/form-data或是text/plain这三种,基本上就可以被视为是「简单请求」(更详细的定义下一篇会说)。

一开始串API的时候没有碰到错误,是因为Content-Type是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所以被视为是简单请求。后来改成application/json就不符合简单请求的定义了,就变成是「非简单请求」。

那非简单请求会怎么样呢?会多送出一个东西,叫做preflight request,中文翻作「预检请求」。这个请求就是小明在network tab 看到的那个OPTIONS 的request,针对这个request,浏览器会帮忙带上两个header:

  • Access-Control-Request-Headers

  • Access-Control-Request-Method

以刚刚我们看到的/form的preflight request来说,内容是:

  • Access-Control-Request-Headers: content-type

  • Access-Control-Request-Method: POST

前者会带上不属于简单请求的header,后者会带上HTTP Method,让后端对前端想送出的request 有更多的资讯。

如果后端愿意放行,就跟之前一样,回一个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就好了。知道这点以后,小明马上请后端同事补了一下,后端程式码变成:

  1. app.post( '/form' , (req, res) => {

  2.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

  3. res.json({

  4. success: true

  5. })

  6. })


  7. //多加这个,让preflight通过

  8. app.options( '/form' , (req, res) => {

  9.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

  10. res.end()

  11. })

改好以后小明重新试了一下,发现居然还是有错误:

Access to fetch at ' http://localhost:3000/form ' from origin 'null' has been blocked by CORS policy: Request header field content-type is not allowed by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in preflight response.

当你的CORS request含有自订的header的时候,preflight response需要明确用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来表明:「我愿意接受这个header」,浏览器才会判断预检通过。

而在这个案例中,content-type就属于自订header,所以后端必须明确表示愿意接受这个header:

  1. app.options( '/form' , (req, res) => {

  2.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

  3.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 ' content-type' )

  4. res.end()

  5. })

如此一来,小明那边就可以顺利通过preflight request,只有在通过preflight 之后,真正的那个request 才会发出。

流程会像是这样:

  • 我们要送出POST的request到http://localhost:3000/form

  • 浏览器发现是非简单请求,因此先发出一个preflight request

  • 检查response,preflight 通过

  • 送出POST的request到http://localhost:3000/form

所以如果preflight 没有过,第一个步骤的request 是不会被送出的。

经历过一番波折之后,这个改动总算也顺利完成了。现在我们可以成功在前端用AJAX 的方式送出表单资料了。

Day2 总结

CORS request分成两种:简单请求与非简单请求,无论是哪一种,后端都需要给Access-Control-Allow-Origin这个header。而最大的差别在于非简单请求在发送正式的request之前,会先发送一个preflight request,如果preflight没有通过,是不会发出正式的request的。

针对preflight request,我们也必须给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这个header才能通过。

除此之外,有些产品可能会想要送一些自订的header,例如说X-App-Version好了,带上目前网站的版本,这样后端可以做个纪录:

  1. fetch( ' http://localhost:3000/form' , {

  2. method: 'POST' ,

  3. headers: { 'X-App-Version' : "v0.1" , 'Content-Type' : 'application/json'} ,

  4. body: JSON .stringify(data)

  5. }).then( res => res.json()).then( res => console .log(res))

当你这样做以后,后端也必须新增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才能通过preflight:

  1. app.options( '/form' , (req, res) => {

  2.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

  3.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 ' X-App-Version, content-type' )

  4. res.end()

  5. })

简单来说,preflight 就是一个验证机制,确保后端知道前端要送出的request 是预期的,浏览器才会放行。我之前所说的「跨来源请求挡的是response 而不是request」,只适用于简单请求。对于有preflight 的非简单请求来说,你真正想送出的request 确实会被挡下来。

那为什么会需要preflight request 呢?这边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

  • 相容性

  • 安全性

针对第一点,你可能有发现如果一个请求是非简单请求,那你绝对不可能用HTML的form元素做出一样的request,反之亦然。举例来说, <form>的enctype不支援application/json,所以这个content type是非简单请求;enctype支援multipart/form,所以这个content type属于简单请求。

对于那些古老的网站,甚至于是在XMLHttpRequest出现之前就存在的网站,他们的后端没有预期到浏览器能够发出method是DELETE或是PATCH的request,也没有预期到浏览器会发出content-type是application/json的request,因为在那个时代 <form><img>等等的元素是唯一能发出request的方法。

那时候根本没有fetch,甚至连XMLHttpRequest 都没有。所以为了不让这些后端接收到预期外的request,就先发一个preflight request 出去,古老的后端没有针对这个preflight 做处理,因此就不会通过,浏览器就不会把真正的request 给送出去。

这就是我所说的相容性,通过预检请求,让早期的网站不受到伤害,不接收到预期外的request。

而第二点安全性的话,还记得在第一篇问过大家的问题吗?送出POST request 删除文章的那个问题。删除的API 一般来说会用DELETE 这个HTTP method,如果没有preflight request 先挡住的话,浏览器就会真的直接送这个request 出去,就有可能对后端造成未预期的行为(没有想到浏览器会送这个出来)。

所以才需要preflight request,确保后端知道待会要送的这个request 是合法的,才把真正的request 送出去。

Day3:带上Cookie

昨天改的那版受到上层的极力赞赏,主管也请小明跟小华喝了手摇饮来庆祝。只是正当他们开心之时,行销部门的人跑来了,问说:「为什么这些request 都没有cookie?我们需要使用者的cookie 来做分析,请把这些cookie 带上」。

此时小明才突然想起来:「对欸,跨来源的请求,预设是不会带cookie的」,查了一下MDN之后,发现只要带:credentials: 'include'应该就行了:

  1. fetch( ' http://localhost:3000/form' , {

  2. method: 'POST' ,

  3. credentials: 'include' , //新增这个

  4. headers: { 'Content-Type' : 'application/json' },

  5. body: JSON .stringify(data) }

  6. ).then( res => res.json()).then( res => console .log(res))

可是没想到前端却出现了错误讯息:

Access to fetch at ' http://localhost:3000/form ' from origin ' http://localhost:8080 ' has been blocked by CORS policy: Response to preflight request doesn't pass access control check: The value of the '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eader in the response must not be the wildcard '*' when the request's credentials mode is 'include'.

错误讯息其实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如果要带上cookie的话,那Access-Control-Allow-Origin不能是*,一定要明确指定origin。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果没有这个限制的话,那代表任何网站(任何origin)都可以发request 到这个API,并且带上使用者的cookie,这样就会有安全性的问题产生,大概就跟CSRF 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因为安全性的关系,强制你如果要带上cookie,后端一定要明确指定是哪个origin有权限。除此之外,后端还要额外带上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这个header。

于是小明再度请小华改一下后端:

  1. const VALID_ORIGIN = ' http :// localhost : 8080 '

  2. app.post( '/form' , (req, res) => {

  3.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VALID_ORIGIN) //明确指定

  4. res .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 true ) //新增这个

  5. res.json({

  6. success: true

  7. })

  8. })


  9. app.options( '/form' , (req, res) => {

  10.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VALID_ORIGIN) //明确指定

  11.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 true ) //新增这个

  12.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 'content-type, X-App-Version' )

  13. res.end()

  14. })

改完之后的版本明确指定才有权限存取CORS Response,也加上了这个header。http://localhost:8080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如此一来就大功告成了,在发送request 的时候可以成功带上Cookie,行销部门那边的需求也搞定了,耶依。

Day3 总结

如果你需要在发送request 的时候带上cookie,那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 后端Response header 有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 后端Response header的Access-Control-Allow-Origin不能是*,要明确指定

  • 前端fetch 加上 credentials: 'include'

这三个条件任何一个不满足的话,都是没办法带上cookie 的。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件事情要特别注意,那就是不只带上cookie,连设置cookie也是一样的。后端可以用Set-Cookie这个header让浏览器设置cookie,但一样要满足上面这三个条件。如果这三个条件没有同时满足,那尽管有Set-Cookie这个header,浏览器也不会帮你设置,这点要特别注意。

事实上呢,无论有没有想要存取Cookie,都会建议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不要设定成*而是明确指定origin,避免预期之外的origin跨站存取资源。若是你有多个origin的话,建议在后端有一个origin的清单,判断request header内的origin有没有在清单中,有的话就设定Access-Control-Allow-Origin,没有的话就不管它。

Day4:存取自订header

还记得我们一开始串的那一个API 吗?跟后端拿选项的API。虽然之前已经顺利完成,但没想到有陨石砸下来了。今天早上上面说要加一个新的需求。

这个需要是要对这个API的内容做版本控制,后端会在response header里面多带上一个header:X-List-Version,来让前端知道这个选项的清单是哪一个版本。

而前端则是要拿到这个版本,并且把值放到表单里面一起送出。

后端会像是这样:

  1. app.get( '/' , (req, res) => {

  2.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

  3. res.header( 'X-List-Version' , '1.3' )

  4. res.json({

  5. data: [

  6. { name : '1/10活动' , id : 1 },

  7. { name : '2/14特别活动' , id : 2 }

  8. ]

  9. })

  10. })

由于这一个API 的内容本来就是公开的,所以没有允许特定的origin 也没有关系,可以安心使用wildcard。

小明把之前的程式码改了一下,试着把header 先列印出来看看:

  1. fetch( ' http://localhost:3000' )

  2. .then( res => { console .log(res.headers.get( 'X-List-Version' )) return res.json() })

  3. .then( res => console .log(res))

此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明明从network tab 去看,确实有我们要的response header,但是在程式里面却拿不到,输出null。小明检查了几遍,确定字没打错,而且没有任何错误讯息,但就是拿不到。

卡了一个小时之后,小明决定再次求助前辈小华。小华身为资深前辈,一看到这个状况之后就说了:

如果你要存取CORS response的header,尤其是这种自定义的header的话,后端要多带一个Access-Control-Expose-Headers的header喔,这样前端才拿得到

「原来是这样吗!」小明恍然大悟,去找了后端的同事,让他加上这个header:

  1. app.get( '/' , (req, res) => {

  2.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

  3. res.header( 'Access-Control-Expose-Headers' , 'X -List-Version' ) //加这个

  4. res.header( 'X-List-Version' , '1.3' )

  5. res.json({

  6. data: [

  7. { name : '1/10活动' , id : 1 },

  8. { name : '2/14特别活动' , id : 2 }

  9. ]

  10. })

  11. })

改完之后小明再测试一遍,发现果真可以正确拿到header 了!感恩小华,赞叹小华,平安的一天又度过了。

Day4 总结

当你拿到跨来源的response的时候,基本上都可以拿到response body,也就是内容。但是header就不一样了,只有几个基本的header可以直接拿到,例如说Content-Type就是一个。

除此之外,如果你想拿其他header,尤其是自定义的header的话,后端就需要带上Access-Control-Expose-Headers,让浏览器知道说:「我愿意把这个header开放出去让JS看到」,这样子前端才能顺利抓到header。

如果没有加的话就会拿到null,就跟这个header 不存在一样。

Day5:编辑资料

原本以为一切都很顺利的小明又再次踢到了铁板。这次是老板那边提出的需求,现在一送出表单之后就没机会再更改了,若是使用者意识到哪边有填错,就只能重新再填一遍。而老板觉得这样的体验不好,希望在使用者送出表单以后还有一次机会能够挽回,可以编辑刚刚送出的表单。

跟后端讨论过后,在送出表单之后后端会给一个token,前端只要带着这个token去打PATCH /form这个API,就能够编辑刚刚表单的内容。

后端长得像这样,一样有把该加的header 都加好:

  1. const VALID_ORIGIN = ' http :// localhost : 8080 '

  2. app.patch( '/form' , (req, res) => {

  3.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VALID_ORIGIN)

  4. res.header( '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 true )

  5. //省略编辑的部分

  6. res.json({ success: true })

  7. })


  8. app.options( '/form' , (req, res) => {

  9.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VALID_ORIGIN)

  10.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 true )

  11. res .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 'content-type, X-App-Version' )

  12. res.end()

  13. })

而小明立刻开始着手前端的部分,大概像是这样:

  1. fetch( 'http://localhost:3000/form' , {

  2. method: 'PATCH' ,

  3. credentials: 'include' ,

  4. headers: { 'X-App-Version' : "v0.1" , 'Content-Type' : 'application/json' },

  5. body: JSON .stringify({

  6. token: 'test_token' ,

  7. content: 'new content'

  8. })

  9. }).then( res => res.json()).then( res =>console.log(res))

其实跟之前送出表单的程式码八七分像,差别大概只在body 跟method 的部分。然而,小明在测试的时候,浏览器又跳出错误了:

Access to fetch at ' http://localhost:3000/form ' from origin ' http://localhost:8080 ' has been blocked by CORS policy: Method PATCH is not allowed by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in preflight response.

跨来源的请求只接受三种HTTP Method:GET、HEAD以及POST,除了这三种之外,都必须由后端回传一个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让后端决定有哪些method可以用。

因此后端要改成这样:

  1. // preflight

  2. app.options( '/form' , (req, res) => {

  3.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VALID_ORIGIN)

  4.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 true )

  5.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 'PATCH' ) //多这个

  6.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 'content-type, X-App-Version' )

  7. res.end()

  8. })

如此一来,浏览器就知道前端能够使用PATCH 这个method,就不会把后续的request 给挡下来了。

Day5 总结

如果前端要使用GET、HEAD以及POST以外的HTTP method发送请求的话,后端的preflight response header必须有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并且指定合法的method,preflight才会通过,浏览器才会把真正的request发送出去。

这个就跟前面提过的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有点像,只是一个是在规范可以用哪些method,一个是在规范可以用哪些request headers。

Day6:快取preflight request

好不容易满足了公司各个大头的需求,没想到在上线前夕,技术这端出问题了。小明原本以为解掉了所有跨来源的问题就行了,可是却忽略了一个地方。在QA 对网站做压测的时候,发现preflight request 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就算同一个使用者已经预检过了,每次都还是需要再检查,其实满浪费效能的。

于是QA 那边希望后端可以把这个东西快取住,这样如果同一个浏览器重复发送request,就不用再做预检。

虽然说小明是做前端的,但他其实想成为CORS大师,于是就跟后端一起研究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他们找到了一个header:Access-Control-Max-Age,可以跟浏览器说这个preflight response能够快取几秒。

接着后端把这个header 加上去:

  1. app.options( '/form' , (req, res) => {

  2.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VALID_ORIGIN)

  3.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 true )

  4. res .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 'content-type, X-App-Version' )

  5. res.header( 'Access-Control-Max-Age' , 300 )

  6. res.end()

  7. })

这样preflight response 就会被浏览器快取300 秒,在300 秒内对同一个资源都不会再打到后端去做preflight,而是会直接沿用快取的资料。

总结

让我们一个一个来回忆故事中出现的各个header。

一开始小明需要存取跨来源请求的response,因此需要后端协助提供Access-Control-Allow-Origin,证明这个origin是有权限的。

再来因为要带自订的header,所以后端要提供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写明client可以带哪些header上去。同时也因为多了preflight requset,后端要特别处理OPTIONS的request。

然后我们需要用到cookie,所以Access-Control-Allow-Origin不能是*,要改成单一的origin。而后端也要多提供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接着前端需要存取header,所以后端必须提供Access-Control-Expose-Headers,跟浏览器说前端可以拿到哪些header。而前端如果要使用HEAD、GET跟POST之外的method,后端要加上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关于快取的部分,则是用Access-Control-Max-Age。

整串故事看下来,其实你会发现根本没什么前端的事情。前端在整个故事中担任的角色就是:写code => 发现错误=> 回报后端=> 后端修正=> 完成功能。这也呼应了我之前一再强调的:「CORS 的问题,通常都不是前端能解决的」。

说穿了,CORS 就是藉由一堆的response header 来跟浏览器讲说哪些东西是前端有权限存取的。如果没有后端给的这些header,那前端根本什么也做不了。因此无论是前端还是后端,都有必要知道这些header,未来碰到相关问题的时候才知道怎么解决。

顺带一提,我觉得Chrome 的错误提示好像愈做愈棒了,印象中以前好像没有讲得那么详细,现在详细到爆,甚至可以直接看错误讯息而不Google 就知道该怎么修。

希望透过这一篇,能让大家理解CORS 有哪些response header,以及什么是preflight request,在哪些情形之下会触发。理解这些以后,你对整个CORS protocol 的理解大概就有八成了。


作者:@huli 原文:https://blog.huli.tw/2021/02/19/cors-guide-3/

声明: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最后


  • 欢迎加我微信(winty230),拉你进技术群,长期交流学习...

  • 欢迎关注「前端Q」,认真学前端,做个专业的技术人...

点个在看支持我吧
浏览 4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