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工作年限,为什么有人年薪百万,有人月薪五千?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并星标,和我一起学技术。
最近用脉脉查看人脉的时候,发现当年一起毕业的同学们,现状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抛开家里有矿的那些不谈,就拿单纯靠自己奋斗的来说。混的好的在BAT里身居要职,年薪百万,有些不太如意的还在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里挣扎,拿着微薄的收入。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同学聚会是普遍提及的问题:当年同样的学校毕业,为何现在的差距这么大呢?
城市选择
首先一个最明显的发现就是大家所在的城市,基本上在北上广深杭的,所在的公司一般都还不错。如果是在二线甚至规模更小的城市的,往往相对一般一些。
这当中的差别大家都比较好理解,现在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几乎都集中在一线或者是准一线城市,外加一些比较不错的二线城市,像是成都、重庆这些也有一些分部,但总的来说还是以一线准一线城市为主。那么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想明白,如果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去一个三线或者是四线城市的话,显然是很难找到很好的机会的。可能整个城市都找不出有名的企业来,都不说偏远的城市了,我就拿老家的省会南京来说好了。南京这样和杭州齐名的准一线城市最有名的互联网企业就是苏宁和途牛,这俩虽然还有些名气,但显然在互联网公司里并排不上号。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择北上广深杭都意味着背井离乡,远离家乡,我也一样。这是很无奈的事情,从宏观来看城市化的进程必然意味着大量的人背井离乡,往更大规模的城市聚集,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份子。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就像很多电视剧里演的一样,是要机遇和挑战并存,压力很大的大城市生活,还是平平安安悠闲度日的小镇时光。这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怎么选都不算错。我个人觉得比较可怕的其实是折中选择,比如选一个离家比较近的省会城市打拼。像是我之前一些同学选择去了南京,压力并不小,但机会并不多,我个人挺为他们不值和遗憾的。
明确的方向
我之前在我刚毕业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同事,他是80后,年纪比我们大很多,但title也只比应届生高一点。问起来才知道,他之前在一家国企做程序员,长年在旅游城市出差异地办公。每天的工作非常清闲,他那几年过得非常爽,收入不错,长年在优美的环境下生活,也没有什么压力。待了几年之后,逐渐面临成家立业的问题,感受到了压力之后他才跳槽来了互联网公司。虽然已经工作了很多年,但是相关技术上并没有很资深,所以并没有拿到很高的层级,几乎等于全部重新开始。
我后来陆陆续续遇到了好几个这样转行、转方向的人,有些是像我同事这样从国企来到互联网,也有些是中途转了方向,从客户端转了后端,从后端转了算法,从后端转了产品等等。转行、换方向这样的选择听起来很酷,其实几乎意味着与过去说再见。之前所有的积累几乎清零,从头开始,在刚开始的时候你会发现转行之后甚至还不如本方向的应届生。
另外,不转行并不意味着就有明确的方向。比如同样是算法工程师,有人去美团做了几年策略,又去阿里做了几年用户增长,又去滴滴研发中心做了几年大数据。那么这样几年几年的经验累积下来,会有很强的说服力吗?其实不会,虽然工作经验很多,但没有一个领域是资深的,很难做到很高的位置。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做搜索,一开始在小公司做搜索,后来逐渐跳槽去了大公司依然做搜索。那么这样几年的经验累积下来,就可以很轻易地说服别人,我在搜索领域非常非常资深,大中小公司都待过,不论是什么样的问题都有解决的经验。
所以最理想的情况就是从一而终,一条路走到黑。但现实比较遗憾,往往我们刚毕业的时候不了解这些,做不了正确的选择。我自己也是,实习的时候做的算法,结果毕业了选了后端,后来好容易才又转回来做算法。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应届生的话,可以对自己一次容错的机会,不奢求一次选对,但在第一次跳槽之前,一定要想清楚接下来究竟应该往哪里走。
一条路走到黑,这背后的代价很多,除了一次次面试以及寻找机会之外,也意味着你要拒绝很多当下看起来还不错的机会。相比于前者来说,后者其实更难。举个例子,比如你决定选搜索方向走到头,但是有另外一个不是搜索方向的offer多给30%的钱。你是否能够坚持正确的事情,拒绝金钱的诱惑呢?大家不妨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跟对人,做对事
最后再来聊聊老生常谈的跟对人做对事的话题,我在之前的文章当中给大家分享过。曾经高中的时候,有一个老教师语重心长地传授机宜给我:说一个人要成事需要有三点,第一自己要行,第二要有人说你行,第三这个说你行的人也要行。
我当时听完觉得懂了,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工作了两年再回过头来看又有了新的理解,觉得这话里的价值比我想象的还要大很多。其实这三点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就是跟谁的问题。在职场当中尤其是刚刚开始的阶段,寻找领路人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有这样一个领路人,平时可以指点你,关键时候可以支持你,从而让你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来。
在大公司里,应届生入职的时候一般都会安排一个资深的人来带,也就是常说的mentor。有些小公司可能没有这样的习惯,需要主管安排或者是自己主动去寻找。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是我们跟谁是别人安排的,我们只能被动的接受。其实不止如此,我们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选择的。当你觉得你跟的人不能给你带来正向的帮助,或者是他自己本身不是很行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想办法换人的。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主管或者是老板沟通,表明自己想要换组或者是换做的事情。其实这个事情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这里我有两个小技巧。第一个小技巧是你需要先和接收方聊清楚,对方明确表示愿意接受,并且必要时愿意帮你说话。这个是一定要做的,因为人员流动是涉及HC的变化的,往往公司里的HC都是固定的。这样就不至于发生你想要换组,老板倒没有拒绝,结果对方表示坑满了,不接收的尴尬情况。第二点是你只需要表明对接收方的向往和渴望,而不要说对当下的不满。大家不是傻子,你有没有不满都看得到,但你说不说出来就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不要说,仅仅说自己为什么想换的原因和动机就可以了。
再说说做对事,做对事其实和跟对人相对应,你跟对人了,基本上做的事情也就对了。自己当下做的事情对不对,自己是会有很明确的感觉的,但这一般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才能感知到。刚开始有新鲜感,会淹没一些主观的感受。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判断自己做的事情或者是上司的安排是否OK,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自己所做的是否有长期的发展,是否有一个比较长期的规划。路径清晰不仅做事情更有动力,得到的成长更快,并且绩效也会更出色。如果一直做的事情比较琐碎则相反,很难有长期的发展,绩效也很难有拿的上台面的东西,也很难得到更高层老板的认可。
其实相比于入职之后再去想办法调换,不如在面试的环节就思考清楚。面试的时候一般都会给机会让你提问,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你可以问问面试官当下工作的范围和主要职责,也可以问问他长期的发展规划。一般这两个问题一问,对于团队以及面试官本人的情况也就清楚了。在互联网公司,一个不会做规划的老板是非常可怕的,一旦要切记不要入这样的坑。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衷心祝愿大家每天都有所收获。如果还喜欢今天的内容的话,请来一个三连支持吧~(点赞、在看、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