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社会时钟,所谓的自主生活

程序视界

共 1456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1-02-15 19:53

春节临近,早早安排假期、抢车票、抢机票,准备回家过年。尽管很多人回家待上两三天就会陷入烦躁,想要早早返程返岗,但到下一年,却依然会执行这个流程,就这样年复一年。
这背后,其实是“社会时钟”在推动我们个人的行为。类似的“社会时钟”还有很多,比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传承千年,指导农民的生活;再比如孔子提出的“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框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大部分人都遵循这个时钟谱写自己的人生乐章。
这些社会时钟,经由一代一代的传承,慢慢固定下来,成为社会文化和习俗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拿春节回家过年来讲,就一直左右着我大学毕业之后的生活,没结婚时每年必须回老家过年,结了婚,今年回我老家过年,明年回媳妇老家过年。这种节奏,我重复了十八年,就没敢想过主动跟家里说一声我们不回去过年。就连今年春节,因为疫情原因,各地都提倡“就地过年”,我都一直犹疑着不敢给家里电话,“不回家过年”的念头,就像一块石头,一直压在我的心头,想起来都烦。
再比如“八小时工作制”,经由199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确认以来,慢慢就固化下来,成了上班族在心理上普遍认可的社会时钟,无数的人都按着这个节奏安排工作与生活,一旦自己的工作节奏与此不同,就会觉得不适。也因此,单休、大小周、996、周末上班周一公休等工作节奏备受诟病。
社会时钟,就是这样强而有力的“规范”着我们的生活。但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严格按照社会时钟生活,因为我们都不想失去掌控,都想拥有自己的生活节奏。
今年春节我最终没有回老家,而是留在了西安,自己置办年货,蒸馒头蒸花卷盘馅包饺子,年三十晚上和朋友一家一起吃年夜饭,初一下午看了《唐人街探案3》,初二去了大唐芙蓉园,初三下午,从外面逛回来,女儿说了一句话,“留在西安过年,吃吃玩玩,感觉也挺好的。”
我想这是因为,以往回老家过年,吃什么、怎么吃、哪天去哪家亲戚带什么礼品,都是父母安排的,而这个春节,我们所做的多数活动,都是自发的,都是自己的选择,很有自主感。
自主,能让我们感到幸福。
这也是我2017年7月走向自由职业时所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那个时候,我感到上班夺去了我对生活的自主权,我想要夺回来。所以,相比把自己交付给一个组织换取稳定的生活,我宁愿面对不确定性和焦虑也要建立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这种追求,在真的走上自由职业道路后更加清晰,半年之后我就确信——再也回不去公司上班了。
自主的需求,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基本心理需求,它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如果我们被迫跟着社会时钟身不由己地赶着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它就会通过各种负面情绪表达自己,比如消极、痛苦、绝望、自暴自弃等。
所以我们要关注自己的情绪,体察“自主”在内心深处发出的小声音,尝试着在适应社会节拍的同时,建立自己的独特节奏,让自己拥有多一点点的空间和幸福。

点击下面的卡片,关注我的公众号

推荐阅读

酒店服务员转行程序员,她是怎么做到的?

黄渤:相比选择起点,更重要的是持续迭代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想业余发展一项赚钱技能,不知从何下手
访谈揭秘:多金又自由的培训师是怎么炼成的
欢迎添加安晓辉老师微信a32352937
一对一咨询识别上图二维码
文字咨询请戳阅读原文
浏览 5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