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毕业一年升P6的前端晋升总结
共 6654字,需浏览 14分钟
·
2020-08-24 10:25
本文作者:蚂蚁保险体验技术部-星焰
作者掘金:https://juejin.im/post/5f1e3d966fb9a07e5e58eab3
前言
2019年7月,正式离开校园,来到蚂蚁,开启了职业生涯。
2020年7月,一年香之际,5-6晋升通过,即将步入新的阶段。
在此记录下这一年成长历程中的一些思考感悟,给过去的一年划上个圆满的句号~
成长的四个阶段
把在蚂蚁的旅程当作不断的打怪升级的话,不管在哪个层级,要成长到下一个层级,都需要经历下面几个阶段
新人落地:适应蚂蚁的环境,以及自己当前层级的工作 展露头角:通过不断成长,在同层级的同学中处于靠前的水平,得到主管的关注和认可 突破自我:规划并完成达到下一个层级的关键路径与结果,证明自己可以达到下一个层级的要求 晋升答辩:对过去的工作做体系化的梳理总结,给评委讲一个故事,把过去做的事情串联起来,在晋升场上得到评委的认可,通过晋升。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新人落地」这一步还是比较容易的(除了高P们?), 能通过面试的同学能力上肯定能够完成这里的工作,在试用期答辩通过之后,就要去掉自己身上新人的标签,和其他同学站在同一条赛道上了。
落地后,接下来的每一步其实都是很不容易的,每走出一步,都是对自己的磨练和提升
蚂蚁是不断有优秀的新鲜血液涌入的公司,要怎么做,才能从众多同层级的同学中脱颖而出,让主管关注到你,愿意给你更多的挑战,让你承担更多的责任? 如何树立自己达到下一个层级的目标,并顺利推动完成,在过程中得到自我的成长和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层级即使达到 375,也并不代表能够无满足下一层级的能力,还是要对标 Job Model(阿里前端内部各层级技能要求) ,结合具体场景来看。 幸运地被提名晋升后,如何将一年甚至几年的事情浓缩到十几页的PPT中,并用20分钟给评委讲清楚?过程中必然要进行反复的修改、重点的取舍,最终用一个完整的故事打动评委。
就我个人来看,因为是校招生,在正式入职之前进行了两个月的实习期,所以相当于提前完成了落地的阶段(校招的小伙伴们一定要珍惜实习的机会,最好在入职前有段实习适应的时候,能减轻很多试用期落地的压力)。正式入职后就可以直接开始承接完成的业务需求和参与组内的技术建设,并能产生一些自己的思考,同时在校招新人培训中表现较好,帮助小组拿到了各项评比第一。所以在去年10月进行真正的试用期答辩中,能够表达的内容还是很丰富的,得到了主管和大老板的认可,在顺利完成转正的同时,也拿到了技术部的优秀新人奖,正式开始「展露头角」。
试用期答辩后的一个月,在与主管和师兄对焦S2目标时,开始以明年晋升为目标进行KPI的制定与冲刺。身上压力明显增大,业务上开始owner一条业务线,技术上开始牵头专项,包括运营中台、通用营销以及智能搭建平台。在春节前的一段业务繁忙期,业务上的事情已经占据了日常全部的精力,然而技术建设的各部分也要按节奏进行推进,那时候天天加班到半夜已成常态,不过好在有团队同学帮忙,加上自己也比较皮实,终于算是挺过来了。
节后回来,又进行了一些业务重点项目的攻坚,规划的技术事项也按期完成并在业务中落地。回看这段时光,虽然充满着各种艰辛和疲惫,但也无形中完成了对自我的突破。接下来就顺利拿到了不错的绩效以及提名机会,5-6的晋升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业务上能够作为owner抗住一条业务线,与业务良好相处。技术上能够负责完整的功能模块,带来一定的业务价值,并将其梳理表达清楚,就可以顺利通过了~
从实习期算起,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完成了这四个阶段的跨越,顺利进入到了下一个层级,开启新一轮的循环。在这一年的成长过程中几个比较有心得体会的地方,在下面简单做个总结~
成长的七个心得
1. 持续的输入和思考
阿里经济体有着极为广阔的资源,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这里的资源优势,就可以迅速获得在外部很难得到的输入和提升。正如我的主管泉栈写到的
阿里对我们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群优秀的同事,比如,前端,阿里有2500+前端,理论上,这2500人的脑子里面的知识加起来的最大值(熵),就是这个群体的群体智慧上限,你有没有充分利用这个智慧提升自己,有没有想过如何接近这个上限。
从实习期开始,我就养成了每天在语雀、ATA(阿里内部技术社区) 每天泡上一小时左右,阅读各种大牛的文章,并简单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心得的习惯。正式入职后,开始关注保险外各大前端团队的周报。包括微贷团队,财富团队,体验技术部,淘系互动搭建团队,前端委员会共建的各专项等。阿里的前端无疑是国内顶尖的,这些大型的前端团队又是阿里前端中的领跑者,所以可以说是内部最优质的信息源了。
每周看看兄弟团队都在做些什么,对自己的输入是非常多的,有时候自己想到到一个不错的 idea,自以为很新奇,结果发现有很多人也想到了,甚至有些人已经尝试落地了,然后在落地的过程中,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这中间的各种思考决策,心路历程也都有一一地体现记录,这是非常奇妙的感受,仿佛拿到了时光机,提前窥探未来一般。对整个经济体各大前端团队的充分了解,也有助于我们在做技术决策时,避免重复建设、闭门造车等问题,也能够更好地借力与合力,共建一套标准和生态。
当然周报只是个形式,核心的拓宽自己信息获取的渠道,现在即使没有周报,也能通过各种项目文档,专项规划、晋升总结、讨论记录,甚至也可以当面沟通,来看到各个经济体前端团队思考运作的过程,从而使自己能够不断接近前端群体的智慧上限。除了阿里体系之外,Github Trending、JavaScript/React Weekly 、Qcon、Google/Microsoft/Apple 的开发者大会等,也都可以进行关注和了解,如果觉得信息源太多有些关注不过来,看看平侠老师每周的《前端技术文章推荐》,其实也足够了~
在技术领域外,进行一些方法论的输入和实践同样非常重要,比如《快速成长系列》,是真的值得反复阅读回味的。这些优质方法论的落地实践,能帮助我们在得到充足的输入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信息处理和输出表达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训练和提升自己,获得超出预期的成长速度。
2. 有主见,有要性
阿里是人才高度密集的公司,要在这里脱颖而出,被大家所看见,有些事情一定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上学的时候我们有固定的课程表,按部就班地完成课程,拿到高分,就能有不错的结果。但在公司里,主管是不太可能给每个人排一份很清楚的课程表的,即使排了,也不一定适合你。可能你有P6+的能力,有望冲击P7,但是主管只给了你P6的事情,自己也觉得做好这些事情就够了,没有主动去争取,那即使真的最后做的还不错,可能最多也就是3.5+这个档次。
没有人能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自己的脑中还是要有一份清晰的规划,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达到这个目标自己希望做成什么事情。然后再跟主管对焦,进行具体的目标拆解,主管的作用是在大方向上给予你指引,确保不走弯路,以及必要的时候帮助你去协调一些资源和合作的事情。
遇到业务或者技术上的挑战,也一定要有「此时此刻,非我莫属」的心态,主动跳出当前的舒适区,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关键时刻敢于冲锋在前,这些都是组织需要的人才的特质。
3. 管理好业务预期
作为业务线的前端,业务是我们的基本盘,也是我们技术创新丰厚的土壤。我们既要保质保量完成业务需求,让业务先赢,又要在过程中得到技术沉淀与个人成长,避免被无尽的业务需求淹没,成为业务大船中的一颗螺丝。所以日常与业务的沟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管理好业务的预期,下面是个人的一些小技巧
明确需求优先级:不接临时沟通需求,日常项目拒绝倒排,不压榨自己。重点项目需要 ALL IN,全力以赴完成业务目标。这里明确好各优先级的占比,让业务内部盘点好,不能每个项目最后排出来都是「重点项目」? 与业务同学主动沟通,了解业务在财年内的大方向和重点打法,这样在贴合业务做技术建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每个日常的业务需求中,进行技术的试点与落地。 适当地给业务一些小惊喜,做一些超出业务预期的事情,比如原先是一个固定的场景,多花半天做成可精细化运营的,支持业务配置达到不同的效果,将来业务真要用到时,发现竟然能玩的这么灵活,也是个小惊喜~
不过总的来说,日常的业务开发还是比较枯燥的,我们一定是需要想办法,尽量降低纯业务投入的占比的。或提升自己单位时间的输出(推荐一位输出超强的同学的一篇心得《我是如何将业务代码写优雅的》),或提炼抽象业务公共组件&SDK,或培训好外包同学,让他们分担一定的工作。但这也都是应对业务需求「点上提效」,要做到赋能业务,甚至领跑业务,还是要靠技术建设的持续推进,接下来谈谈做技术建设的一些心得。
4. 懂得借力,共建生态
在业务线做技术建设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既要在繁忙的业务中抽出时间进行技术建设,又要保证建设的产品能够真正在业务中落地,产生业务价值,避免空中楼阁。所以前期一定是需要结合当前的业务场景和现有的技术生态,做充分的调研,然后快速落地拿结果。
得益于对蚂蚁内技术趋势的关注,我们小组在「智能组件」,「智能搭建」这两个技术产品的技术选型上都没有走太多弯路,由于当时闪蝶SDK(蚂蚁营销搭建服务)的能力还不太成熟,其实当时也犹豫过闪蝶SDK到底能否满足我们的诉求,最终看了很多经济体内的方案,坚信在搭建这块,蚂蚁的底层的物料和生态是一定会统一的,另起炉灶的方式不仅会耗费资源,重新实现一遍现有的基础能力,而且两套模式也会加深开发者和使用者的心智负担,将来一定会被整合。
所以最终我们坚定选择了基于 Sherry Componets(蚂蚁营销组件研发规范)的组件生态和闪蝶的搭建服务,并结合保险智能运营平台的特色来进行上层的封装,这让我们能够聚焦于核心,差异化的东西。过程中遇到 Sherry, 闪蝶SDK不支持的地方,我们就直接提MR进行补充。回看整个过程,我们不光用技术产品服务了自己的业务场景,也为蚂蚁的前端生态,做出了一点微小的贡献~
5. 优质稳定的团队
虽然公司价值观提倡拥抱变化,但是我始终觉得,身处一个优质稳定的团队,对个人成长会更有帮助些。频繁的变化和调整,可能会打乱个人做事的节奏。个人也很幸运,遇到了非常好的主管泉栈和师兄 阿相。从18年底初步结识,各种机缘巧合最终拿到了蚂蚁的 offer 并决定过来。到19年开始正式共事,主管和师兄一直给予我细致耐心的指导以及充分发挥的空间,帮助我不断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和突破。最终今年大家一同晋升成功,过去两年的共同拼搏迎来一个美满的结局,真是一段无比难忘的经历。
过程中我也见证了保险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和前端团队从最初的十几人到如今将近40人的急剧扩张,业务的增长倒逼我们进行各种技术体系的探索与沉淀,个人也非常幸运能够参与其中,为保险的前端中台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保险前端团队现在依旧在快速扩张,现在已达40人+,后续还要继续扩大团队,所以非常希望有更多的P6-P8同学加入,如有意向欢迎发送简历至邮箱~ xingyan.hyx@antgroup.com
6. 快乐工作的心态
在蚂蚁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就我而言,在保险前端团队,对外,互联网保险行业蓬勃发展,还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等待我们去探索。对内,我们通过建设中台化的能力,服务运营和开发者,能够真正用技术的力量赋能业务,促进业务发展,都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过程中虽然很辛苦,有时候也会因为事情太多做不完而感到焦虑,但本质上我是认可这些事情的,所以遇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排解。
相反地,如果不认可手上做的事情,再加上巨大的工作压力,是会非常痛苦的,每一天都充满着煎熬和无力感,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沟通反馈、或者换个团队、甚至离开蚂蚁都是合理的选择。
所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让自己开心些,在好的心态下一定是更容易得到成长和提升的~
7. 相信水到渠成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晋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的理解是如果已经达到了下一个层次的要求,并在在做下一个层级的事情,是一定会被看见的。比如作为P5同学,能够独当一面,参与团队的技术建设甚至主导自己的技术产品;作为P6同学,能够有体系化的意识,定义好「WHY/HOW/WHAT」,同时在某个领域能够有一定的深度;作为P7同学…(这里我就不妄议了,还是看大佬们的心得吧?)。
但也正如我的师兄在他的晋升小结中提到的
「水到渠成」并不是「不断地做好手上的事,自然而然就会晋升了」,晋升是一件突破的事,是突破了自我,才是水到渠成,每一个层级的上升都是有突破的,这个不一定、且大多数时候不一定是「做好手头事」就可以的。
所以即使能力已经达到了下一个层级,但还是在做这个层级的事情,拿到好绩效应该不会很困难,但是去晋升是一定会被挑战的。这就回到第二点中提到的,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主见,有要性」,主动规划自己达到下一个层级的关键路径和结果,过程中一定是需要跳出当前舒适区,去承担更大的责任,迎接更高的挑战的。
规划好之后向上沟通,得到主管认可后就全力以赴,推到事项落地拿结果。当这些真正完成后,才达到了对自我的突破,这样是一定会被组织看见,达到「水到渠成」的。
新的起点 新的征程
最近也刚刚完财年的IDP(个人发展计划),站在新的起点上来看,当前自己状态总体还不错,精力充沛,有热情,同时持续成长,产出也比较丰厚,应该算是一名合格P6的水平,不过在接下来的一年达到P6的头部水平,甚至达到下一层级的要求,目前来看还是有些差距,需要从根本上寻找到一些变化和突破,同时对下面这些目前还比较困扰的点。也要探索对应的解法:
业务上输入不足:赠险业务规划不清晰,难以找到提效的抓手。通用营销方面,对整个保险的营销体系了解比较零散,且没有深入参与赠险外的一些营销活动,最终落到自己这儿,可能就是一个组件、一个功能的实现,缺少从立项阶段就能与业务对话的机会。 技术深度不够:很多时间都在抽一些通用的组件、SDK等,一般P6都可以做,如何做出不同与亮点。并在过程中找到有技术深度的发力点。 时间管理:并发太多,精力较为分散,在核心事项上缺乏时间投入,学习思考的时间相比FY20有一定减少。合作方推动困难,在沟通协作上花费了不少时间,缺少对方的反馈。 综合:现在跟保险业务贴合的太紧密,其实保险外是很难沉淀复用的,不像一些基础技术、提效工具的建设,能快速推广到数金线维度。同时梳理了近两年的前端晋升评委反馈,有些问题确实也很命中自己痛点,比如现在做的各种事项,在前端技术上,真正沉淀了什么可复用的点?还是只是做在系统的串联整合,目前不能很好地回答。
对标下一个层级的能力模型来看,能够很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这里使用了内部一位资深技术专家心中的P7模型
有主见、做规划:目前都做的还可以,继续保持,需要从个人的规划上升到帮助团队一同规划
近业务:虽能与业务简单对话,但还是不够深入理解业务,大多都停留在执行层面,没有体现出对业务的“思辨”
夯技术:在”领域问题的终结者“这块做的还不够,对底层缺乏了解。财年内希望以搭建体系为抓手,沉淀出有深度的东西。
能运营:协同能力目前缺乏锻炼的场景,外部合作如果没有老板层面对焦,纯靠个人推动均较为困难,暂时没有找到好的实践经验。
所以下个阶段个人的核心首先是做减法。聚焦于核心事项,以提供一套体系化的解决方案为核心脉络,把做的各种事情串联起来,实现业务有体感,技术有深度,能够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具体的落地规划接下来会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拆解~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20年才过去7个月,世界上就已经发生了这么多大事,回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业务持续高速增长的目标与技术资源瓶颈之间的矛盾也预发激烈,注定是非常艰巨的一年。不过在阿里就是这样,始终没有机会让自己处于舒适区,每当觉得自己已经适应的不错,新的挑战就又接踵而来。希望经过这一年的磨练后,无论是自己还是整个团队,在业务理解和技术能力上,都能站上一个全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