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遵义会议会址里唯一“活着的文物”

共 1110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1-06-20 11:17


几乎在所有与遵义会议会址有关的图片、影视或美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胜利树”与“遵义会议会址”相依相伴的身影。这棵象征着胜利的老槐树,已经成了遵义这座历史红城的特殊地标。



在遵义会议会址旁,有一棵树龄过百、身长超过十米的老槐树,它的外形酷似一个大大的“V”字,游客们亲切地称之为“胜利树”。它是遵义会议会址里唯一“活着的文物”。

著名的遵义会议研究专家、遵义会议纪念馆原副馆长费侃如曾说过,这棵“胜利树”就像耸立在会址旁的一座丰碑,虽然没有一字铭文,却见证了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历程。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黔军第二十五军二师师长柏辉章,派人建造柏公馆,用料讲究、材质罕见,是当时遵义城首屈一指的建筑。而如今的“胜利树”,就是当时种在柏公馆旁的一棵小槐树。几乎在所有与遵义会议会址有关的图片、影视或美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胜利树”,和那幢灰白相间、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遵义会议会址”相依相伴的身影。

589f91c19c7b6de22687cf3b68b99913.webp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进驻遵义城,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那场后来闻名中外的遵义会议上,20名与会者,在柏公馆二楼那间仅有27平方米、用油灯照明的小会客室里,作出了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伟大抉择,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朱德的夫人康克清曾提到,召开遵义会议时,她居住在二楼的一个房间里,每每打开窗户,就能看到外面有一棵碗口粗的小槐树。

28f3f16c14337e2f4d92ea243dd973d6.webp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八十余载过去,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哪怕风高浪急,共产党人的信仰坚如磐石,信念的力量驱动着他们乘风破浪。而这棵象征着胜利的老槐树,也在经历狂风大作、树枝折断倒地后,掉下一颗种子落到树下泥土,悄悄生根发芽长出新的树枝。

15a80f379a5de3e44c9d0e65b567d19e.webp

如今,游客们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参观时可以发现,小楼旁的老槐树不止一棵,而是两棵了,生长方向正好相反,慢慢地,竟然成了一个“V”字。站在老槐树的身旁,用手指比一个“V”字,与会址合影留念,已经成了不少游客“打卡”拍照的流行姿势。象征着胜利的老槐树,也成了这座历史红城的特殊地标。

09711c52feed69e13015787d3e25bbdd.webp


走进“红色云展厅”,了解更多故事↓↓

ea02c79a56a5a23d827ffe87230ac3ae.webp



往期推荐
2a85325fe90cea7c15c5dd5558e02d38.webp夜读|被毛泽东称为“党内宝贝”,他的一生传奇曲折5334345e2a3fd319106681acb4ee13e2.webp夜读|被国博收藏的“渡江来信”8c5ea0ca77d5e7ca6ae96fd81d696409.webp

夜读|离家后被母亲写信催婚,聂耳这样回复


来源遵义会议纪念馆

指导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张文良

编创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编创人员陈杉杉、李盼盼、石凯丞、李想、谭国栋、税兵

统筹人民网 方开燕、王婕、李鑫(实习)

本期编辑:翟巧红、张素玲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
浏览 2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