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超越现实体验,Meta-Architect能设计什么?

共 5914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1-09-30 18:04


metaverse这个词的前缀 meta,意为超越,我认为更多的要探讨超越现实的体验。@Amy 现实的体验有哪些?

shadow

Amy

我们(AIUX)采用四维体验因子分析法。将笼统抽象不被清晰定义的主观体验感知,拆解为了4种更能进行逻辑性推理分析的客观体验事实。


那么,超越现实的体验是什么?现实中不存在的体验,是不是就是Meta-Experience ?比如死亡的体验,只有在游戏里,才能体验到生命条的衰减,直至Game Over的归零体验?

shadow

知识库

也许不能马上很全面的回答这个问题,但我每天都在持续追踪这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待我们一起探索什么是Meta-Experience !




《盗梦空间》中构筑梦境空间的筑梦师称为Architect。


艺术家 Krista Kim 在 Super Rare 上成功以相当于人民币 334 万的价格出售了自己的虚拟建筑作品 Mars House 火星屋。



🎈 Meta-Architect

元宇宙建筑师,需要考虑Meta的独特体验在哪里,而不仅仅只是实现了虚拟建筑。严格来说,应该是Meta-Architect,设计出来的建筑(空间),自带现实空间所不具备的新体验。我们需要一些栗子来理解独特体验是什么。
 
BIG 建筑圈“明星”事务所,我觉得是最接近元宇宙建筑师的“现实”建筑师。BIG标榜自己是“务实的乌托邦主义”,主张建筑是“化虚拟为现实的艺术和科学”。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去权威化。

Bjarke Ingels

激进建筑师的传统形象是反对权威的愤怒青年。先锋派往往是被权威反对的内容所定义,而非其赞同的事物。

ML322

所以,你是先锋派建筑师!


BIG代表作-漂浮城市

 

BIG坚信集体和个人主义并不是相互矛盾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最强大的集体是由自由的个体组成的;反过来,自由的个体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社区。漂浮城市的设计理念正是实践这一理念的作品,从单体浮岛出发,创造某种系统性的群体(村落、城市)。

 

试想,传统权威建筑流派,会从局部开始思考如何构建整体吗?而BIG的理念,正如其所说,“乌托邦”但“务实”。除了,在建筑理念上的先锋性,BIG不局限于建筑本身。他们还是跨媒介表达设计理念的优秀选手。
 

2009年,价值观宣言《Yes Is More》出版。《Yes Is More》 建筑漫画书,大部分内容是BIG的项目介绍和建筑理念。幽默的对话和漫画表现方式,使每一个作品的设计过程成为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和Meta相关的建筑学探索,还有Archi-Fiction未来城市,这是北京建筑大学的数字化设计课程,课程选取了社会性问题(科幻)作为题材。
 

如果世界被一片汪洋覆盖

如果世界群氓遍地……

如果世界尘埃蔽空……

如果世界割裂冷酷……

如果世界毁灭与核爆……

如果世界是一堆垃圾……

如果我们不得不漂泊……

 

opus

我觉得@shadow 你可以把之前收集的科幻题材拿来出设计挑战赛了…


如果仅从建筑的角度思考Meta应该设计什么,可能并不全面,我更倾向于从体验角度思考:现实空间、虚拟现实用户界面、虚拟世界三者之间的体验差异和侧重点。

shadow



🎈 Meta-Experience
 
Meta-Experience 需要考虑多少问题?
 
以前我们在讨论空间的时候,是二维的平面图,更进一步,有了3D软件的加持,我们在3D软件里讨论空间设计,有了VR设备,我们扩展了现实空间,多了一种数字空间,在数字空间里时间这个维度变成了可以被设计的维度,我们在四维空间里进行设计,再加上现实的三维,我们真正所设计的空间需要考虑7个维度的因素。
 

Meta-Experience /
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为现实的建筑物在数字世界里锚定了一个虚拟建筑。数字孪生也像自动驾驶一样分为几个等级。想达到全自动驾驶(终极形态),数字孪生的道路还很漫长。
 
终极形态的数字孪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平行世界,虚拟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和真实世界没有差别,会同时被“载入史册”。
 
目前,数字孪生的进展其实比较缓慢,最近发布的第四代万达广场“慧云4.0”介绍到:数字化运维管理平台,融合了BIM、数字孪生、Iot、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实现了对商业广场消费场景、运维服务和资产的管理。

 


举一个温度报警的栗子:传感器发现故障,收集信息并发出警报,同步反馈至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定位设备位置、显示影响区域及对应的环境参数,同步现场视频,显示设备连接管网。操作人员,处理报警信息,下发维修工单。现场维修人员收到工单信息,可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方式进行远程查看及操控设备,实现快速检修。


 

这还仅仅只是低等级的数字孪生。距离全面实现从虚拟操作现实还很远。除了空间的数字孪生,人作为数字世界的“资产”,也会有其数字孪生体。
 

Meta-Experience /
数字人
 
随着数字化的渗透,数字空间不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习惯,社交网络、网络应用、游戏等都是一种数字空间,为了进入其中我们需要构建一种虚拟身份。
 
虚拟身份可以映射真实身份(实名注册),也可以“匿名”存在。当个体完成了虚拟身份的构建,他才能在实体空间和数字空间之间实现自由切换。
 
虚拟身份随着技术的发展,从最低级的"昵称",近些年进阶为虚拟形象(捏人),甚至有数字人的趋势。

详见->虚拟形象

 
 
Meta-Experience /
数字空间
 
有三种,反物理、物理仿真、介于两者之间。
 
物理仿真,都会想到现实中建筑师所做的工作直接搬到虚拟空间来。建筑不再有规范约束,是否遵循结构力学的原理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反物理,当移动不再受空间所限制,随意移动,随意飞行,360度都可以自由地穿梭,所对应的空间(建筑)形态,也许是动态变化的建筑物。环境即建筑,建筑即环境。
 
介于两者之间,可能这个世界的空间是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物理设定的空间所组成。例如有10立方米的空间是失重空间,有100立方米的空间是黑暗空间,有1立方米的空间是火所构成的空间,有大部分的空间是和现实中类似,但是又掺杂了一些现实中所不存在的“条件”,例如这个空间里的风是有颜色的,可以看到风在空气中的流动,声音也是有颜色的,一种“透明的”颜色,可以通过肉眼看到声音的传递、扩散……
 
在数字世界里,可以到龙卷风的风眼里体验,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
 
 
Meta-Experience /
模态
 
模态,代表的是信息的通道。简单来理解,对应于人类感官所能接受的信息,包括视觉、声音、触觉、嗅觉等等。
 
在每一条通道上再进行细分,视觉上我们可以分为文本、图像、视频三种模态。软件体验设计实验师设计的是多模态的体验。
 
至此,元宇宙的设计师,至少需要掌控模态+现实空间+数字空间的10+维度的元素。
 

Meta-Experience /
服务设计 x 叙事
 
服务设计是最接近于顶层规则设计的学科。往往涉及到规则、流程的设计,这是一种事物运行机制的设计。除此之外,叙事,也是一种运行机制的设计。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过,“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的主宰,就在于人类能创造故事,并且相信虚构的故事

在游戏里它叫世界观、人物角色设定,在商业世界,它是品牌的营销手段。演讲方法论里有why-how-what,也是一种叙事逻辑,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理念。
 
迪斯尼是叙事高手,从早期的线形讲故事,进化到了个性化和社交讲故事。


 

迪士尼的讲故事方式演进:经典的线性讲故事—>交互式讲故事—>沉浸式讲故事—>个性化和社交讲故事

 


技术上如何帮助迪斯尼讲故事呢?有2种做法:一种是使用AI驱动的虚拟角色与游客进行个性化交互,另一种做法是使用无人机、lot、5G等技术,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到野生动物。
 
除了讲故事,迪斯尼也在往自己理想的metaverse前进中。迪斯尼metaverse—互联公园,游客可以使用移动设备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真正的互动以创造融合的体验。
 

Tilak Mandadi

数字、数据、物理和故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造个性化和社交化的物理和数字融合体验,这是迪斯尼主题公园的元宇宙。得益于元宇宙体验的数字化属性,我们可以经常更新它们,使它们保持新鲜和相关性(社交)。

⬆️ 迪士尼公园副总裁Tilak Mandadi

 
Meta-Experience /
叙事+服务设计+模态+现实空间+数字空间
 
行文至此,我们为了在元宇宙中可以成为Architect,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已经跨越了非常多的学科。
 
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每一个细分方向,都有着非常深的技能要求。
 

如果对应上[决定未来的10种人],Meta-Experience需要:用户体验设计师、布景师、讲故事的人。

shadow


opus

🤖✖️❤️
所以,Mixlab会关注各种技能的补充,从而达到Mix的状态~~

我只能用Mix来形容了,或者跨学科、技术、设计来形容。

欢迎大家前来一起探索

👨🏼‍🎤👩🏻👨🏻‍💼👤🦸🏻🧑🏻‍🎤

欢迎加入社群,

关注后回复:群聊   ⤵️

> Mixlab的羊毛怎么薅?
浏览 3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