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头影测量4——测量

共 6471字,需浏览 13分钟

 ·

2021-04-11 12:18

再重新描一次点画一次平面。就用这张图来做测量实操。

5ab1f326d0c49c6cedb79565c3d82d68.webp

X头影分析包含两大类方法:一是通常所谓数学测量分析法;二是重叠描迹图形态比较法。前者测量相关组织结构间的角度、线距和线距比,力求用各种数据来描述说明各组织结构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本身形态,并对造成畸形的根本原因作出诊断。后者将矫治前后或同一个体在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的头影描迹图,以生长发育比较稳定的部位作重叠,以直观地观察比较颅颌面牙的形态和位置变化。

用ImageJ来测量角度。

数量测量分析

(一)颅底及相邻结构

颅底角(cranial basal angle):N-S-Ba。由前颅底平面和颅底平面构成,反映前、后颅底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亦即颅底本身的形态。该角在生长过程中较恒定。在头型的研究中发现与该角的大小有密切关系,长头畸形颅底角开大,而短头畸形颅底角小。两种异常头型均伴随上、下颌等结构相对位置的异常。实测值:124.9°

鞍角(saddle angle):N-S-Ar。由前颅底平面与蝶鞍点(S.)至关节点(Ar.)的连线构成,反映颞下颌关节窝相对于前颅底的前后向位置关系。鞍角过大反映颞下颌关节窝处于远中位,若无其他结构的补偿,则下颌后缩,面型常呈二类凸面型;反之关节窝处于近中,下颌前突,呈三类凹面型。但若关节角、下颌角、升支长和下颌体长等结构发生相应的补偿,也可不产生畸形面型。实测值:122.3°

关节角(articular angle):S-Ar-Go'。由蝶鞍点(S.)至关节点(Ar.)连线与升支平面构成。该角的异常会导致颌面部的前后向长度和面部高度的不调。该角过大,下颌后荡,面下1/3过长;该角过小,下颌向前向上旋转,下颌前突,面下1/3较短。下颌角的变化可补偿或加重畸形症状。正畸治疗可改变关节角的大小,当远中向移动后牙或升高后牙时,咬合打开,关节角随之增大;反之关节角随之减少。实测值:138.9°

前颅底长(extent of anterior cranial base):S-N。从蝶鞍点(S.)至鼻根点(N.)的实际距离。该长度主要用于评价与上下颌长度的比例关系。前颅底生长较稳定,每年约增加3-4mm。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上、下颌之间以鼻根点(N.)为参照的相互位置关系测量的正确性。实测值:130.1mm

后颅底长(extent of posterior cranial base):S-Ba。蝶鞍点(S.)至颅底点(Ba.)的距离。该长度的生长过程较稳定、持续。该距离过短时若无其他结构的补偿,则面部呈凸面型,前面高较小;反之呈凹面型,前面高较大。实测值:95.4mm。

全颅底长(extent of cranial base): N-Ba。鼻根点(N.)至颅底点(Ba.)的距离,生长过程稳定、持续。实测值:200.1mm。

(二)上下颌骨

SNA角:由上牙槽座点(A.)至鼻根点(N.)连线与前颅底平面构成,反映上颌前部相对前颅底平面的前后向位置关系,在生长过程中较恒定,当该角过大时,上颌相对前突,面部侧貌呈凸面型;反之上颌后缩,面部呈凹面型。但此角也会受鼻根点和蝶鞍点位置变异的影响。实测值:78.75°。

SNB角:由下牙槽座点(B.)至鼻根点(N.)连线与前颅底平面构成,反映下颌前部相对前颅底平面的前后向位置关系。当该角过大时,下颌相对前颅底的位置前突;反之呈后缩。在生长过程中该角逐渐增大。此角同样会受鼻根点和蝶鞍点位置变异的影响。实测值:77.43°。

ANB角:由上牙槽座点(A)至鼻根点(N.)连线与鼻根点至下牙槽座点(B.)连线所构成的角。反映上下颌之间以鼻根点为参照的前后向相互位置关系。当A点位于NB连线前时,该角为正值,反之为负值。该角在儿童期较大,生长过程中随着SNB角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测量值的正确性会受异常前颅底长的影响,而无法反映上、下颌的实际相互位置关系。实测值:0.71°。

SNP角:由鼻根点(N.)至颏前点(Pog.)连线与前颅底平面所构成。反映下颌颏部相对于前颅底平面的突度。当该角明显大于SNB角时,显示颏部前突。SNP角是口腔正颌外科手术的一项测量指标。实测值:79.72°。

SND角:由下颌联合部中心点(D点)至鼻根点(N.)连线与前颅底平面构成。其意义与SNB角相同,用于反映下颌相对前颅底平面的前后向的位置关系。实测值:76.20°。

颌凸角(angle of convexity):由鼻根点至上牙槽座点连线(NA)与颏前点至上牙槽座点连线(AP)延长线的交角。用以测量面部上、中、下1/3间的前后向相互关系。当AP连线延长线在NA连线前方时,此角为正值;反之若延长线在NA后方时,此角为负值。该角越大表示上颌相对突度越大;反之表示上颌相对后缩。实测值:-3.42°。

Y轴角(Y axis angle):蝶鞍点(S.)至颏顶点(Gn.)连线与前颅底平面所构成的前下交角。反映下颌颏部对前颅底平面的位置关系和面部高度。若该角过大,则下颌呈顺时针向下向后旋转;反之呈向上向前旋转。实测值:69.18°。

联合变量:V.Luzi发现SNA角与鞍角N-S-Ar间存在着明显的反变关系,以相互补偿,结合成正常面型。如SNA角减小,上颌后缩。但若鞍角随之增大,以致下颌也稍后缩,上下颌间通过这种补偿,可保持相对的正常关系。两者的联合值较稳定,作为反映中面部前后方向发育的指标较单独一项指标要深刻而准确。均值为208.8°±3.8°。实测值:122.3°+78.75°=201.05°。

腭平面倾斜角(angle of inclination of palatal plane):SN-PP。由腭平面与前颅底平面所构成,反映腭平面相对前颅底的倾斜度。该交角在后为正值,反之为负值。该角越大则上面部高度也越大,若无其它结构的补偿,则全面高也增大,该角在生长过程中较为恒定。实测值:6.98°。

下颌平面角(mandibular plane to Frankfort plane angle):MP-FH。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的交角,下颌平面为通过颏下点向后与下颌角下缘的切线。反映了下颌体对中面部的关系,此角过大代表下颌体呈顺时针向下向后旋转,若无其它结构的补偿,则表现为前下面高大,下颌后缩,面部呈凸型;反之代表下颌体呈逆时针向上向前旋转,前下面过短,下颌前突。实测值:23.73°。

基础平面角(basal plane angle):PP-MP。由腭平面与Downs下颌平面所构成,是一项重要的测量指标,反映腭平面与下颌平面的相互关系颌面下1/3的开张度。交角在后为正值,反之为负值。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升支的增长和下颌的向上向前旋转,该角逐渐减小。若升支的增长不足,与磨牙的萌出不协调,则会使该角过大,使面下1/3过长,并产生开合畸形。实测值:22.07°。

下颌角(gonial angle):Ar-Go'-Me。由升支平面与下颌平面构成,是反映下颌骨形态的一项指标,也是生长预测的一项重要指标。该角在生长过程中逐渐减小。下颌角本身的大小受遗传的影响,取决于前下面高与升支长的关系。两者生长不协调则会导致该角大小的异常。又可分为Jarabak分析法和Rakosi分析法。实测值:128.46°。

上颌长(extent of maxillary base):从上牙槽座点(A)向腭平面(PP)做垂线的垂足到后鼻棘点(PNS)连线为上颌长,生长较稳定、持续。若无其它结构的补偿,上颌过长会导致前突,面部侧貌呈凸面型;反之则上颌相对后缩,面部呈凹面型。实测值:89.4mm。

下颌体长(extent of mandibular base):分别从下颌角点Go和颏前点(Pog.)向下颌平面(MP)作垂线,两垂足间的距离为下颌体长。将直接影响面下1/3的凸度。长度过大则下颌前突,常会造成前牙反颌,面部呈凹面型;反之下颌后缩,前牙深覆盖,面部呈凸面型。下颌体生长一般较稳定、持续。实测值:125.1mm。

升支长(extent of ascending ramus):又称后面高,从关节点(Ar)至下颌角点(Go')的实测距离。升支长度的生长会直接影响面部高度,若生长不足,与磨牙的萌出不协调,则会导致前面高相对过长,并出现前牙开合畸形。实测值:104.1mm。

(三)牙-牙槽

上中切牙角(angulation of upper incisor):UI-SN。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的后下交角,反映上中切牙相对前颅底的倾斜度。若该角过大表示上中切牙唇向倾斜,如伴有位置前突,可内收上前牙。如单纯唇向倾斜,可加冠舌向转矩力。若该角过小,表示上中切牙内倾,可加冠唇向转矩力。实测值:78.1°。

下中切牙角(angulation of lower incisor, LI-MP):下中切牙长轴与Downs下颌平面之后上交角。反映下中切牙相对于下颌平面的倾斜度。若该角过大,表示下中切牙唇向倾斜;反之表示下中切牙舌倾。实测值:90.9°。

下中切牙眶耳平面角(Frankfort plane to mandibular incisor angle, FMIA),即下中切牙长轴与眶耳平面的后下交角。是Tweed三角分析法中的一项核心测量指标。实测值:68.5°。

上下中切牙角(inter-incisal angle):上、下中切牙长轴的后交角,表示上下中切牙的凸度。该角越大,上下中切牙的凸度越小;反之凸度就越大。影响该角大小的因素不仅有上、下中切牙的倾斜度,还有下颌平面的倾斜度。在下中切牙对下颌平面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基础平面角(PP-MP)越大,上下中切牙角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实测值:142.1°。

上下牙槽缘角:SNPr和SNId。分别由从上、下牙槽缘点至鼻根点连线与前颅底平面构成,反映上下牙槽缘相对前颅底平面的前后位置关系,借以评判上、下牙槽缘的凸度。实测值:SNPr:79.7°,SNId:79.4°。

上前牙-牙槽高(height of upper incisor and alveolar):UI-PP。从上中切牙切端至腭平面的垂直距离,通常用于深覆合和开合的畸形机制分析。实测值:49.5mm。

下前牙-牙槽高(height of lower incisor and alveolar): LI-MP。从下中切牙切端至Downs下颌平面的垂直距离。此测量值实际上包括下颌体的整个高度,该指标通常也用于深覆合和开合的畸形机制分析。实测值:78.5mm。

上、下中切牙凸距(incisor position):有两种测定方法:一是分别从上、下中切牙切端到鼻根点(N.)至颏前点(Pog.)连线(即面平面)的垂直距离;二是分别从上下中切牙切端到上牙槽座点(A.)至颏前点(Pog.)连线(AP平面)的垂直距离。这两项指标在确定恒牙列的矫治方案中非常重要,矫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这两项指标达到正常。可以帮助确定是否需要减数治疗,以及采用哪一种类型的支抗装置。UI:2.3mm,LI:-3.3mm。

(四)前、后面部高度

前面高(anterior facial height):N-Me。从鼻根点至颏下点的实际距离。变异范围大。实测值:234.7mm

前上面高(upper facial height):N-ANS。从前鼻棘点(ANS)向鼻根点(N.)至颏下点(Me.)连线做垂线,垂足至鼻根点的距离。实测值:102.7mm

前下面高(lower facial height):ANS-Me。从前鼻棘点向鼻根点至颏下点连线做垂线,垂足至颏下点的距离。高度过大,开合。反之深覆合。实测值:131.7mm。

后面高(posterior facial height):S-Go。从蝶鞍点至下颌角点的实际距离。实测值:172.4mm。

后、前面高比:S-Go/N-Me。约为62%,比单纯一个数值更能深刻反映颅面部畸形。过大表明下颌向前向上呈逆时针方向生长,反之表明下颌呈向下向后方向生长。实测值:73.4%。

前下面高与前面高比:ANS-Me/N-Me。在确定深覆合或开合的矫治设计中有重要参考意义。从面部各个结构的相互关系来对比。比值约为56%。实测值:56.1%。

(五)软组织测量项目

1)侧面突角:评价软组织的侧面突角时需结合硬组织侧面突角。

颌凸角:同前。代表面部的上颌部分相对于整个侧面的关系。实测:3.7°。

面凸角(soft tissure convexity):为软组织鼻根点(Ns.)-鼻下点(Sn.)-颏前点(Pos.)的交角,反映前额、面中部、面下部的总体协调关系。可分为直面型(180°),凸面型(<180°),凹面型(>180°)。一类牙合:170°±5°,二类牙合<165°,三类牙合>175°。实测值:166.4°。

全面凸角(full soft tissure convexity):又称为鼻凸角。全面凸角为软组织鼻根点(Ns.)-鼻顶点(Prn.)-颏前点(Pos.)的后交角,反映包含鼻部的整个面部的突度。该角在生长过程中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这是由于鼻部向前生长所致。实测值:135.6°。

2)鼻唇角(NLA. nasolabial angle):鼻唇角是鼻下点(Sn.)与鼻小柱点(Cm.)连线和鼻下点(Sn.)与上唇缘点(UL')连线的前交角,反映上唇相对于鼻底部的相对关系,均值为97.1°±10.7°,生长过程中较稳定。临床上作为最常用的评价侧貌的指标,方便并直观。干扰因素较多。实测值:107.3°。

3)唇倾角:

上唇倾斜角:上唇凹点(A'.)到上唇缘点(UL'.)连线与FH平面的后上交角。反映上唇倾斜度,在生长过程中较稳定。实测值:102.6°。

下唇倾斜角:下唇凹点(B'.)到下唇缘点(LL'.)连线与FH平面的后上交角。反映下唇倾斜度,均值为46.0°±8.9°,该角在恒牙初期生长过程中逐渐增大,下唇稍直立。实测值:56.2°。

4)上下唇角:上唇凹点(A'.)至上唇缘点(UL'.)连线与下唇凹点(B'.)至下唇缘点(LL'.)连线的后交角,为上下唇倾斜角之和,代表上下唇突度。恒牙初期均值为114.6°±8.7°。生长过程中主尖增大,表面随着生长发育上下唇突度逐渐减小。实测值:135.3°。

5)颏唇沟角:由下唇缘点(LL'.)、下唇凹点(B')和颏前点(Pos.)所构成,受下唇与颏部形态影响。该角在生长过程中逐渐减小,恒牙初期均值为133.9°±8.4°。该角与生长发育、人种、性别等有关。实测值:120.6°。

6)颏颈角:鼻下点(Sn.)至软组织颏前点(Pos.)连线的延长线与软组织颏下点(Mes.)至软组织颈点(C.) 连线的延长线相交构成的夹角,反映颏的形态。实测值:113.3°。

7)软组织面角:FH-Ns-Pos,是指软组织鼻根点(Ns.)与颏前点(Pos.)连线与FH平面的交角,它与面凸角相互制约来评价侧貌更可靠。实测值:87.5°。

找了两篇正常值的参考文献:

1.傅民魁,毛燮均.144名正常合中国人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J].北京医学院学报,1965,4:251—256.

2.李远远,赵丙姣,兰庭超 等.中国年轻成人正常殆X线头影测量研究.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6年4月第32卷第4期:211-214.

与实测值做个对比:

339b561b648621deb69d91d1163d1be0.webp

画图看看

054146aeda44d180f690f4bd98b33497.webp

大部分值还是差不多的,有几个值与正常值差别很大。

接下来还有侧貌美学部分,跟修复等关系很大,下次了。





我发文章的三个地方,欢迎大家在朋友圈等地方分享,欢迎点“在看”。

我的个人博客地址:https://zwdnet.github.io

我的知乎文章地址: https://www.zhihu.com/people/zhao-you-min/posts

我的微信个人订阅号:赵瑜敏的口腔医学学习园地




浏览 140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