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台推动百“星”!490牛发动机,牛

卫星与网络

共 3319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2-07-24 02:29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航天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航天强国建设道路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跨越,不断刷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高度。

近日,《中国航天报》开设“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栏目,全面展现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展望中国航天人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砥砺奋进、谱写新篇的光辉前景,汇聚起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强大力量。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纵览我国高轨卫星唯一的轨控发动机的研制发展历程。

不久前,随着“关机指令发出,卫星工况正常”的指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801所研制的490牛发动机圆满完成中星6D卫星变轨飞行任务。这也是我国高轨卫星唯一的轨控发动机——490牛发动机参与的第100颗卫星(探测器)飞行任务。

100颗“星”,100台发动机,作为我国高轨卫星唯一的轨控发动机型号,490牛发动机为北斗、风云、高分、嫦娥等多型任务提供变轨动力,是卫星推进系统中一个重要单机。

自1994年首次应用于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执行卫星变轨任务以来,28年间,490牛发动机产品已升级换代为比冲提高10秒的第二代产品,并进一步研制出第三代产品。其产品升级换代过程以及执行变轨任务频次,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而490牛发动机也引领着我国空间轨控发动机的发展方向。


从无到有 飞天逐月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空间任务不断拓展,对性能高、能多次启动和长时间工作的双组元远地点发动机的需求也更为迫切。而在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尚属空白,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国家掌握远地点发动机研制技术。

是自主研制还是购买成熟产品?航天老专家任新民的一番话开启了我国研制490牛发动机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我们积累了20余年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经验和一支有能力的科学技术队伍,如果我们自己不搞远地点发动机而从国外进口,那么我们将永远依靠别人,同时,我就不相信我们中国人研制不出这种发动机,我相信大家一定能研制出来。”

高性能与轻质量化、高性能与长寿命,是远地点发动机研制最为关键的两个矛盾。从预先研究到实现首次飞行,801所在12年间耕耘不辍,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引领7项新技术发展,这些成果也为后续载人航天用发动机的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007年11月,490牛发动机将嫦娥一号卫星定位于距月球高度约200公里、周期为127分钟的圆轨道,在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上写下光辉一笔。

经统计,1994年~2007年,490牛发动机历时13年执行了10颗卫星的变轨任务;2007年~2015年,历时8年执行了40颗卫星的变轨任务;2016年至2022年7月初,历时6年执行了50颗卫星的变轨任务。


追求卓越 持续创新


多年来,490牛发动机产品的研制秉承成熟一代、飞行一代、在研一代的理念,不断追求卓越。801所研制团队结合多学科、跨领域开展系统升级。

在第二代490牛发动机立项之初,研制团队就为了解决材料不断烧蚀问题,赴北京、西安、宁夏、昆明等地调研,翻译整理文献资料200余份。为了保证研制进度,高强度的试车是家常便饭,点火试车往往一做就要一天一夜。技术负责人刘昌国带领几个年轻人24小时轮流守候在试验现场,一边试验一边记录、处理和分析数据。

2012年6月1日,中星2A卫星完成最后一次变轨,标志着第二代490牛发动机首飞成功,也意味着卫星的寿命将被延长一年多,直接经济效益过亿元。

“惟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801所作为我国唯一姿轨控发动机专业所,始终把“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奋斗目标,490牛发动机研制团队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星用轨控发动机的同时,不断尝试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结构设计,力争实现对国外同类产品技术的“变道超车”。在不断探索创新中,801所进一步研制出真空比冲达到325秒的第三代铼/铱材料490牛发动机,性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我国卫星平台能力跨越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2020年8月以来,集团公司产品保证工作深入推进,六院产保体系精细化落地。490牛发动机作为试点单机,率先推行单机的产品保证体系建设,开展490牛发动机的技术分析识别与控制工作、成立产品保证队伍、制定产品保证计划、落实三年能力提升措施、稳步推进薄弱环节治理等各项保成功措施,将产品的质量控制逐步前移,精准落实事先预防,为“连续成功、发发成功”再添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490牛发动机百发之际,恰逢上海疫情最吃劲、最关键的阶段,801所领导高度重视、靠前部署,多次同卫星总体部门协调。所领导带领技术团队通过局域网视频的方式实时监测490牛发动机遥控参数的变化;工作人员在上海远程为卫星变轨飞行提供保障,实现了对飞控数据的在线判读,最终圆满完成了490牛发动机变轨工作任务。

>End
>>>                        
本文转载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原标题《百台推动百“星”!490牛发动机,牛》。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太空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HISTORY/往期推荐




【碰撞】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再思考



商业航天: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不归零,不上天!——商业发射服务如何转败为胜?



优化资源配置,释放无尽潜力——军商融合大战略下的共享星座理念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卫星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编辑委员:曹志刚、陈嵩辉、邓中亮、荆继武、景贵飞、郎燕、刘进军、刘天雄、宁振波、秦智、汪春霆、吴季、徐小舒、阎丽娟、赵敏、肇启明、周建华、朱铎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

· 《卫星与网络》常务副社长:冉承新

·  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编辑:艳玲、哈玫
主笔记者:李刚、魏兴、张雪松、霍剑、乐瑜、朝天椒、黑法丝、刀子、赵栋
策划部:陈红晞、杨艳
视觉总监:董宁
专业摄影:冯小京、宋炜
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业务部:王锦熙、瑾怡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请加微信:18600881613
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13811260603
杂志订阅,请加微信:wangxiaoyu9960
· 卫星与网络各分部:
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
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
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
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 卫星与网络总部负责人:农燕
·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
·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刘雨菲
·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杨艳


浏览 1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