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沙龙 | 2021 阿里巴巴设计周第二日:从冬奥火炬,思考中国设计的精神气韵
共 7278字,需浏览 15分钟
·
2021-05-19 00:15
▲点击"三分设"关注,回复"社群"加入我们
欢迎来到专业设计师学习交流社区
三分设|连接知识,帮助全球 1 亿设计师成长
阿里巴巴设计官方认证 MCN 机构
SUXA 深圳体验设计协会华东分会
全球服务设计共创节城市站发起者
转自:AlibabaDesign
编辑:章成愉
共 7124 字,预计阅读 18 分钟
为期 5 天的 2021 阿里巴巴设计周如火如荼地进入到了第二天,无论是大咖云集的 Ucan 设计大会,先锋艺术家和酷炫潮牌满载的 Usee 设计艺术展,头脑风暴不停的分论坛与工作坊,想象力和萌力统统爆棚的阿里 BU 设计展,统统都延续了首日的精彩纷呈!今天更有首次开设的商家大会,与大家深入探讨“设计连接新商业”的思考和实践!
虽然现场精彩内容层出不穷,但今天有一场主论坛分享的主题,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本日 C 位担当,那就是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飞扬”!
自从今年 2 月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发布以来,“飞扬” 火炬便广得海内外各大媒体和网友的热议和称赞。火炬外观设计评审会评价:“集中了多领域的智慧和科技,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 国际奥委会更评价为:“是体育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
今天,我们将首次为大家公开火炬外观设计团队 30 分钟完整影像记录《代号:花卷儿》!火炬背后的这一群设计人,有着什么动人的设计故事?马上点击观看先!
阿里巴巴设计周学习交流资料
每一届奥运会留给世界的重要记忆之一,就是奥运火炬。火炬既象征着永恒的奥运精神,也是每届奥运会理念和主办国文化的集中体现。“飞扬” 火炬,这支完美承载了北京冬奥会愿景和中国文化底蕴的国之礼器,正是由一群阿里巴巴设计师、在北京奥组委和多位专家的支持和指导下,在设计伙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的通力合作下,共同设计造就的!
这次为火炬、为冬奥会所做的设计,是如何和谐统一了中国文化精神与当代设计?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整体的设计中,东方设计美学如何贯穿始终?参数化设计之外,是怎样的美学尝试,点亮了火炬设计的哲学与诗意?这些更加深入的设计探寻,在今天这场主论坛演讲中,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入解读,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01 中国文化精神和当代设计,如何和谐统一
阿里巴巴首席工业设计师,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外观设计者李剑叶先生,首先带来了题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设计意义」的主题演讲。
为什么一家互联网企业,可以在如此硬核的火炬设计竞争中最后竞标成功?作为国内知名工业设计师,李剑叶认为这与中国当代设计的三个发展阶段:师夷长技的补课阶段、技术革新带来的追赶阶段、生活方式重塑的创新阶段有着内在逻辑的高度相关性。
从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起,诸如桑塔纳、黄色大发面包车这样的新鲜消费品,和以变形金刚、铁臂阿童木、超时空要塞为代表的文化消费品的大量涌入,为中国人带来了对工业设计、对未来世界的感知和向往。而 90 年代末至 2000 年初,工业设计电脑建模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和知识共享 BBS 的应用,让设计的最新技术和知识能够被中国设计人快速吸收追赶。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开启了中国设计的新时代,随之而来的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服务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令工业设计真正从单一的用户、单线的体验、一维的价值过渡到多用户、多维体验和多视角价值的阶段。
而走在移动互联网创新前沿的中国,有了输出生活方式和当代设计理念的话语权,除了在技术和商业上的探索,更应当关注人文研究和文化精神的探索,火炬设计正是这样一个用设计去触碰中国哲思和气韵的机会。
李剑叶认为,在火炬的设计过程中,哲学层面的文化溯源是最根本的立足点。中国的哲思里,既有着天人合一、对部分与整体之间、复杂系统内部之间和谐共处的追求,也有着师法自然、对天然和人智相互协同制约的认同,更有着物极必反、将对立和统一无尽互相转换的辩证思考。
在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的外观设计实践中,这样的哲学根源借助当代设计,实现了传统精神的现代化表达,实现了知与行的合一。正如火炬发布仪式上的设计说明所阐释的:
“她更柔美,更柔和,更自然,更舒展,更自信。08 年的火炬将 5000 年中国的文明集于一身,让世界认识雍容、不断发展的中国。而今天的火炬,我们看到丝带飘扬,她代表的是一个更自信、更现代、更进步的中国。08年的火炬代表当年的中国,这就是当今的中国。”
在火炬外观设计的具体探索层面,李剑叶也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享。火炬的造型本身和北京08年奥运会的主火炬塔有着呼应,主体自下而上从寓意吉祥的祥云纹样,巧妙渐变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是对 08 年北京奥运的传承和延续。火炬的灵动线条,受敦煌飞天、中国书法的启发,象征赛道、山峦和长城,设计上也和北京2022冬奥标志一样,有着中国韵味。
“飞扬” 火炬也是奥运历史上首支开放的火炬,打破了火炬惯有的封闭形体,展示了一种开放包容、开创进取的时代精神。内外双层结构如丝带飘舞,最后和飞扬的火焰融为一体,而且装配方式精妙绝伦,就像中国传统的榫卯。别具一格的燃烧方式在奥运火炬的设计历史上更是首创,火焰在内外飘带的夹层处点燃,形成盘旋腾空的火龙。
火炬交接时,两支火炬的顶部可以紧密相扣,就像握手一般,这个既是设计上的巧思,又象征着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一如让世界更加相知相融的北京 2022 年冬奥愿景。
而在中国航天科技和中国石化集团的合作下,“飞扬” 火炬有着前所未有的科技含量。火炬材质选用碳纤维立体编织材料,降低了火炬重量,燃料使用环保氢燃料,实现火炬燃烧的零排放,体现出“绿色”办奥理念和科技冬奥成果。
“飞扬”火炬的曲线式外观,是怎样从初稿机械僵硬的规则螺旋结构,变化为最终充满生命力、自然生动的形体的呢?离不开北京冬奥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老师在设计过程中带来的一片树叶的灵感,也离不开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张伟老师的专业指导为火炬赋予的造型艺术魅力。
02 北京冬奥会视觉策略,中国气韵如何贯穿始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 2022 冬奥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女士随后带来了分享「北京2022年冬奥会形象景观视觉策略」。
作为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整体形象景观视觉策略的总负责人,林存真对奥运精神颇有感触。现代奥运历经 100 多年,人们依然为这个品牌所震撼着,为这个品牌所激动着,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这与奥运的品牌构建体系是紧密相关的。
在奥运会品牌战略中有着两大体系,一个体系叫核心元素,会徽、吉祥物、火炬、色彩系统、核心图形、体育图标和口号等。另外一个体系就是对视觉体系的应用和扩展的规则。这二者构成了在奥运会中所有的视觉所及的设计和景观、空间的样貌。
林存真表示,会徽设计是整个奥运品牌体系的原点,奠定了整个视觉系统的基础,构建了形态的关系,构建了色彩的关系,构建了文化的体系。国际奥委会对历届举办奥运会的国家都有着共同的会徽设计思路要求,就是通过奥林匹克这么巨大的国际平台,来展现举办国和举办地的文化。
北京冬奥会徽设计的重点,在于对 “文字” 这一元素的继承和发扬。文字这一文化基因,既贯穿了我们五千年的历史,同时也能非常清晰地传达我们的奥运定位和理念。一个富有速度和尽情的 “冬”,体现了冬奥会的特征。而汉字书写的抽象形态又与冬季运动速度性、人与器械共同完成的特征相互呼应。在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的设计中,都共同结合了运动员追求速度和梦想的身影。
吉祥物 是大众都非常关注的奥运会设计项目,也是尤为困难的设计项目。林存真回忆,当接到命题,一个能够代表中国的动物时,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熊猫。而这又太过困难了,熊猫已经被设计了几十年。当冬奥会再做熊猫,新意应当如何突破?
突破点来自广州美院的一个方案,叫冰糖葫芦。冰糖葫芦有一个冰壳,这成为了熊猫形态的突破。冰墩墩身上的冰壳是一个神奇的能量外壳,它的头圈象征着冬奥冰丝带场馆,能量外壳和冰丝带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会发现它成为了可以探索未来的宇航员,承担了科技梦想与探索未来的概念,而对于未来的探索,是我们在中国文化千年的积淀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因,中国人永远有对未知领域探索的精神。
旁边是一个特别可爱的红灯笼,是冬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它的春节理念既体现了中国的特质,也象征着残奥会运动员从内心闪闪发光,在冬残奥会上,用拼搏去激励、感染全世界的人。
色彩系统 也非常重要,冬奥的色彩系统分成五主色、五间色和三个辅助色,全部是从中国的矿物色中提取的颜色。设计团队研究了敦煌色彩体系这座并色彩博物馆,从中国的审美体系、绘画和整个色彩的历史去汲取,同时还从赛区的城市色彩中去挖掘色彩,共同形成了冬奥的整个色彩体系。
核心图形 是奥运会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的元素,它有着很强的功能性,它可以连接所有的核心元素,它可以改变场馆氛围,重塑城市气质。面向当今的流媒体时代,核心图形应当是是动态变化的。因此从地球磁场、赛区山峦的形态中,我们汲取到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灵感,再通过计算机设计和艺术加工,将其艺术化地构建出来,形成了仿若穿行在山水之间,富有流动感、速度性,同时也极具中国绘画构图审美的核心图形设计。
林存真谈到火炬评选和方案修改的过程当中,一直坚持的核心理念就是怎么能够把我们的文化体现的更好,怎么把一个逻辑感很强、非常理性的工业设计,把它提升到一个带有文化特质、有中国审美的艺术品,又不失它的现代和它的时尚?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张伟老师的帮助下,最终做到了这一点。
所有这些视觉元素,从书法、篆刻、布白、构图、色彩、节日庆典、城市、环境,汲取了大量的中国灵感,给大家讲述冬奥会的冰雪、运动、速度、力量、科技。如此丰富的元素怎样串联呢?实际上串联这些重要元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哲思,也是冬奥会最核心的视觉理念的精神内核,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03 以美学的追求,点亮火炬的中国哲学与诗意
在李剑叶和林存真两位的主题演讲之后,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北京 2022 冬奥会火炬外观设计顾问专家张伟先生和阿里云设计总监王路平先生也来到台上,四位大咖共同带来了精彩的圆桌对话!下面我们就为大家献上原汁原味的对谈实录!
王路平:大家早上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于阿里云设计中心的路平。刚才大家已经听完了李剑叶老师和林存真老师非常精彩的分享,今天我们还有幸请来一位非常重要的嘉宾,那就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主任张伟老师。
林存真: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张伟老师作为一个雕塑家出现在了冬奥会设计项目上。其实这还要回溯到我们在 9 月 22 号确定火炬设计方案之后的一个设计方与技术方的对接大会。因为我们的火炬有非常强的科技元素,这个科技元素怎么和设计结合在一起?当时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点。
李剑叶:其实 08 年的火炬大家可以看到,里头燃烧的是丙烷,丙烷的罐体和燃烧装置都比较小,但是今年我们想用清洁能源,就是氢气,氢气整体的罐体和燃烧都是非常大的,“飞扬”火炬空灵的设计,遇上这样非常大的罐体,甚至比火炬还大,二者怎么结合在一起,我们碰到了困难。
林存真:因此我们可能要找到一个方法,能够把这个设计做好。所以当时就想到了张伟老师,我们希望能用一个非常传统的方法——手工。以手来塑形,用一个美学探索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设计和技术之间的问题。
张伟:谢谢两位老师和大会的邀请,其实我在火炬设计过程中只做了很小的一部分贡献,但我很愿意谈一谈我们这个设计项目为什么会用到一个传统雕塑的方法。
首先得讲我们的分歧点,因为在座的都是设计师,不瞒大家说,在我的艺术教学里边,“设计”仿佛是一个“贬义词”。这个分歧点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作为我们传统造型这个艺术专业的,强调的不是“脑”,而是“心”。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心”的作用并不是心脏和血液输送的概念,它是一个中枢,它使自己能够投入进去,安静下来,深入的探讨问题。
因此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要用心缓慢的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抓住自己的灵感,一点一点的往前推,改进。这是我们自己行业的一个特点,其实也是一个思路的不同,我们考虑创作的时候,不会先预设一个标准的目的点,然后反推回来去怎么做。而是 大概有一个思路一点点做,最后越做越接近,甚至是远远超出自己的意料之外。我觉得这是我们区别的地方。
李剑叶:很有意思,这确实是两条路。因为传统工业设计由于量产的需要,它对于成本的控制是很精确的,需要用很逻辑推导的方法,从需要出发进行分析,到最后这个设计方案用电脑的方式去把它给模拟出来。因为 这样做的话能够跟生产去做对接,它也有成本的考虑。
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现在设计师越来越沉醉在电脑面前,真正去看世界,用心去感受世界的场合和机会越来越少。所以确实在这个项目里我们遇到了一个局限,就是当我们要让这个火炬整体的形态跟这些燃烧结构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电脑设计产生了一个瓶颈,它没有办法很直观地反映出来。
林存真:在设计过程中张伟老师还做出了另一个特别重要的贡献,就是线条中的中国审美和中国味道的体现。其实我们也特别想要通过一个非常现代的形态,同时体现出中国的审美和味道,这也是我们选择张伟老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在张伟老师的以往作品当中,他研究的方向当中,中国传统的雕塑和飘带、衣褶、曲线的韵律,是张伟老师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所以刚好和我们火炬的雏形状态非常相似。所以当时就请张伟老师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把中国的审美和中国的线条带进来。
王路平:张伟老师,是否能够展开讲一讲我们在火炬当中怎么能够把中国的审美用的这么出神入化的?
张伟:谢谢林老师这么谬赞。因为我自己本身是公派留苏,很严谨的一个西方体系学回来的,从我上央美附中、美院,一直是严格地以人体作为一个核心的基础。回国以后才开始介入到中国传统的学习中,其实这也是当时我个人遇到的一些瓶颈。在后来的 20 年里头,都是在做一个事情,就是我跳出我们的教学方法的束缚,我带着自己的学生走出去,用心用眼去看。尤其是看青铜器、玉器、漆器,陵墓,塔,建筑,园林。这些传统行当,没有教学的文本、方法,全是靠口传心授,然后学徒的眼睛。所以带着学生去现场看,去大量的阅读,然后慢慢的你就会形成自己对传统匠作系统和文化风格的认知,它不再是一个符号。
所以在火炬设计方案上,我的调整工作和老木匠带徒弟调粗细和大小、角度干法是一样的。并非是非常有意识地把所谓中国传统、国家礼器等宏大概念放在脑中,但最终创作出来的思路是非常中国的。所以这次的合作真的是非常圆满,从之前我说的“分歧点”,达到了一次非常棒的结合。
李剑叶:所以说通过这次火炬外观设计,我觉得自己首先是上了一堂文化课,其次上了一堂雕塑课,当时我特别有感触是张伟老师为火炬做了两根雕塑,他跟我说,一根是动物的,一根是植物的,一根是雄的,一根是雌的,非常精妙。
可能因为现在工业设计软件太方便了,太速食了,我们反而失去了对造型最深刻的把握。为什么应当重建这种最深刻的把握?因为当社会物质和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对于美的追求一定会再上升,所有生活中的器物都需要用更好的、更专业的维度去改造它,艺术慢慢地会渗透到生活中来。所以我希望通过火炬,能够给我们的文明也好、社会也好,增添更好的一些东西。
王路平:因为我也是一个设计师,最后我想替在场的设计师问三位一个问题,如果遇上奥运这种等级的设计项目,身为设计师应该做好哪些准备,进行怎样的思考?
张伟:最好的设计,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懂的设计;最好的设计,可能不怎么设计。
林存真:对,我觉得张伟老师说的这个话特别的哲学,最好的设计是不怎么设计。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所面临的甲方,怎么来诠释你这一理念,就需要设计师要有很强的研究和分析的能力。设计师不仅仅是一个有感性的艺术创作的部分,他在艺术创作之前,你要做严谨的、理性的、研究的部分,你到底要做什么?你的甲方到底需要你展现什么样的东西?你要非常的清晰的理解。最后再用你的眼睛看,用你的手做,用你的心感受,传达出最好的设计。
李剑叶:两位老师讲的太好了,我的一个建议就是多读书,哈哈。身为设计师,没文化,会很吃亏。
王路平:再次感谢李剑叶老师、林存真老师和张伟老师发自内心的分享,也特别感谢在座的各位,谢谢大家。
5 天的无限精彩,继续期待你的不断探索!阿里巴巴设计周,等你来玩!
超值课程推荐
原创好文推荐
Web Vitals —— 谷歌的新一代 Web 性能体验和质量指标
想要引导用户行为转化,设计师必须深刻理解这 4 个认知心理学理论
让设计圈一片哗然的 Google 新 logo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国外的设计专家这么说
如何系统的增强用户粘性,提升产品转化率?你要懂得“行为设计学”
设计新趋势「玻璃拟态」到底是什么?这里有一份实现效果的详细教程
如何将设计系统快速的从 Sketch 切换到 Figma?这里有 6 个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欢迎大家关注三分设,每天分享优质设计、创意灵感、新知新识,定期大咖老师直播分享,零距离连麦,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