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航天遇到商业航天,航天海鹰卫星运营传承与创新的演绎 ——从传承中来,到创新中去

泰伯网

共 6555字,需浏览 14分钟

 ·

2021-01-15 23:55

报道数字经济  

  定义转型中国

素材整理:李俏、史恩宇、刘玲


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系统建设。”开启了民间资本参与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大门。2015年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等多个部门陆续出台政策文件,均明确表示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正式拉开了中国商业航天序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国内优势资源纷纷参与商业航天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商业航天生态圈。5年间,商业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出现人们的视野。正是在这些企业的发展与探索中,我国商业航天技术领域与商业领域不断开花结果,造就了如今商业航天的发展新局面,商业航天已经成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新的举措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在武汉发起了首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2017年发布了其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发展的新蓝图,打造千亿级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同时各大央企也加入到商业航天的大军中。然而在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整体商业航天企业的重资产情况与商业模式无法匹配、卫星应用产业亟待发展、通导遥综合应用场景还需进一步挖掘等情况仍然需要不断探索与整合。商业航天产业需要解决问题,而社会更需要更快速、便捷、高效的利用卫星资源,于是——“卫星即服务”理念应运而生.2018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响应市场需求与集团发展需要,发起成立航天海鹰卫星运营事业部活跃在商业航天这个新兴又宏大的领域中。

2020年9月,“航天星云·天基网络地面服务平台”在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亮相,并获得空间信息领域创新金奖。该平台从设计理念、技术架构到实施都是事业部自主创新与技术沉淀2年的成果。事业部的创始人袁鸿翼深知,作为商业航天企业,技术和产品是企业打开市场的核心力量。对于一个仅成立两年的企业,打造一款承上启下服务于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应用平台产品实属不易。两年间,事业部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卫星运营能力与应用领域不断深耕,既要挖掘市场需求,又要攻克与积累关键性技术,并开发出满足市场痛点的平台化、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采访袁鸿翼总经理时感受到他20年间在航天领域积淀下的沉稳、豁达与睿智,20年间的技术工作也让他的思维更严谨,对于产品技术品质的要求更高。当问到事业部此前的情况、未来发展与航天星云整个团队的情况时,他亲切的向我们娓娓道来。

2020年“事业部”荣获工博会空间信息产业展创新金奖

1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商业航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整合发展的阶段,要赶上商业航天班车需要尽快落地,同时考虑以后的融资发展。商业航天已经到了第二个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淘汰的阶段,很多企业在发展中到了瓶颈期,要尽快转型。马上也会在产业链上产生出各环节的头部企业。”袁鸿翼总经理说。

从商业航天的整体情况来看,航天已经不仅仅涉及航天科工、航天科技这样的央企。在国家鼓励发展以后,大量的资本、社会化力量的涌入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航天中。传统的央企也与时俱进有一定的变化和不同的发展模式。很多团队脱离体制,以创业方式投入到商业航天中;也有大院大所通过混改由核心团队领衔创业开展商业航天的模式;也有像吉利集团、格力集团等大型私企、国企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参与商业航天领域。

其实早在2013年左右,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就对商业航天尤其是空间信息应用领域有所布局,逐步的开展起新一代航天的相关论证工作,这是早期商业航天发展的前奏,随后逐步发展提出商业航天总体规划内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也于2013年第一时间参与到集团新一代航天论证规划和空间信息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历程中,建设集团空间数据应用中心和空间信息应用服务平台,而后又发展提出“新一代数字地球”概念等发展思路。因此技术沉淀后再面向商业航天的社会化市场,尤其是基于通导遥一体化概念的卫星应用业务的发展,是早期布局积累的必然结果。

“新一代数字地球”界面

主页
专题数据 

基础标绘

剖面分析 

BIM展示


2
从“卫星服务”到“卫星即服务”

对于一家初创的市场化企业,第一步就是要解决痛点问题,并针对痛点找准市场与用户,这和传统航天企业“以国家战略出发,从任务到目标分解”这样的思路与发展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在不断的磨合与演变中,身为国家队的事业部也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差异化”定位。“我从两个方面看市场,一个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很关键。产品到底有没有用取决于用户需求。很多项目我们不怕事小,只要确实帮用户解决问题,你就可以一步步的快速发展、复制,产品有了价值才有市场。第二就是从市场营销角度,从产品前期就介入到产品设计当中,逐步形成从广度到深度的影响力和认知,这也很重要。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从资本介入到新理念、新技术的迭代,都需要精准的市场定位、影响力和用户认知,因此这部分工作我也十分关注。”袁鸿翼总经理同时也对自己的团队表现出强烈的信心,“创业团队就是一个零到一的过程。要布局,去了解用户的需求。只要能做掐准定位,产品开发的技术层面上,我们的技术人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与此前航天科工集团所提出的“商业航天不能做痛点的旁观者,有责任、有义务为解决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些问题当中,有些适合于靠天基信息综合应用加以解决,更多地需要依靠航天技术转移,通过二次开发转移到民用领域,起到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全新需求的作用。”是一致的。针对于商业航天产业链过长,用户不懂也无法便捷的使用卫星资源的痛点,事业部希望通过卫星资源云化以及空间信息技术,打通从卫星到应用的一站式的卫星资源应用新模式,使广大用户更快速、高效、便捷的使用卫星资源,因此产生了“卫星即服务”的理念。

2019年第五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航天星云·天基网络地面服务平台”正式发布,平台围绕“卫星即服务”的新理念,打破了当时卫星运营市场商业模式,为广大卫星用户带来了一站式的卫星资源应用新模式,也成为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商业航天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是事业部推向市场的第一款复合型平台产品。依客户需求而诞生的平台希望简化用户卫星使用过程,因此它并不复杂。它的出现填补了商业航天市场的空缺,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从0到1的质变。

航天海鹰卫星运营事业部总经理袁鸿翼

3
成为领先的卫星资源与数字技术服务商

“系统工程”这个词,作为航天人一定不陌生。采访期间,工程师们一直在说“航天是一项系统工程,事业部也要以系统工程的思想与方式去解决商业航天的问题。”于是,事业部把信息技术资源融合并提出云化概念,将天地资源、卫星资源、测控资源云化逐步过度到数字化,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航天大数据。卫星资源与数字技术是事业部不可或缺的两大业务发展核心。“我们不但要掌握卫星资源,还有在数字技术领域做到领先,才能说在这个行业里具有竞争性,当然未来还要进一步的发力。”  袁鸿翼的很坚定的说出了自己对于事业部发展的想法。“成为领先的卫星资源与数字技术服务商”是事业部的愿景,而在实现这个愿景背后对于技术的积累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深度理解奠定了如今“航天星云·天基网络地面服务平台”产品的基础,它承载了“卫星即服务”的理念,是该理念的最直观的体现。

提到平台产品的概念构想,“新一代数字地球”在事业部的展厅及产品手册的当中有着详细的介绍,它是产品的技术体系支撑和源头。2013年启动集团空间数据中心建设工作,2015年发布空间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从数字地球的雏形发展至今形成了三个维度、六个要素的概念,事业部也将沿着这个技术体系把它产品化并进行技术的不断迭代无限延伸。2017年科工集团提出数据平台化、轻资产运营思路,确定了基于新一代数字地球要建运营服务体系,形成了“一网一平台一生态”发展思路,一网是商业航天地面服务网,一平台叫天基网络地面服务平台,一生态叫“卫星互联网+”生态。随着2018年事业部成立之初便率先提出了”卫星互联网+”,随后迅速展开一系列的具体化工作,终于在2019年底的时候,完成了“卫星即服务”业务逻辑的确立。

“一网一平台一生态”概念图

袁鸿翼对“卫星互联网+”的理解,其实先是“卫星+互联网+”——属于卫星资源融入产业互联网对外提供服务,是第一个阶段。而第二阶段是“卫星互联网”阶段,也就是未来可能发展的6G概念。现阶段我国大力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实现供给侧改革,而事业部则是针对于产业数字化、数据产业化的问题,把卫星资源融入产业互联网,把卫星资源作为第五种生产要素。“目前天基网络地面服务平台是一个线上平台,主要还是面向To G、To B侧提供服务。通过平台产品可以看到, 2013年的数据管理平台、2015年的数字地球平台、以及2018年的运营平台——天基网络地面服务平台,构成了目前的平台产品——3大平台,6朵云(通信云、导航云、遥感云、测控云、航空云、运维云)5个产品,我们叫它‘365’。”袁鸿翼介绍道。市场判断、前瞻布局、技术沉淀、商业逻辑缺一不可,只有经过前期长期的锤炼,才产生了一年之内打造一款金奖产品的团队,有了此前未曾有过的创新之举。

“航天星云·天基网络地面服务平台”概念图

4
当传统航天遇到商业航天——执行与创新开拓2020

放眼传统航天与商业航天,二者相同的是——一定要技术领先,而不同的是,商业航天资本的优势更明显。通过商业航天的资本吸引,可以使得更多的人才与生产资料投入到研发中,促进技术快速升级。传统航天相对保守而严谨,要靠前期的预研和国家投入,研究周期长,而商业航天在商业化的环境可以试错,在不断的快速迭代中百花齐放达到效果。事业部虽属央企,在资本层面与民营企业有所不同,但为了通过商业航天的优势去推动其发展,前期事业部做了大量的商业化基础性与产业性工作。“我们还是要本着IPO去做,当然IPO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是希望商业模式能够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去实践这样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今年(2020年)我们的商业模式获得了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中国最佳商业模式奖’,这只是个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期待。”短短2年多的时光,袁鸿翼耐心细致地介绍着事业部的发展进程。”在发展商业航天的过程中,我们也传承了传统航天的精华,传统航天是有一套严格质量体系的,这也是我们不同于市场中其他商业航天企业的特点——传统航天平台的品质优势,这套所谓的品质优势不是简单说的,它的手段保证能够研发出好的产品。要在技术与产品生产过程中保证质量,而在商业层面吸纳优势,这二者并不冲突。”从创立时的8个人到如今近200人的队伍,事业部是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实践者。

航天海鹰卫星运营事业部荣获“2020年21世纪中国最佳商业模式奖”

在谈到产品与技术的发展情况时,事业部技术总监肇启明博士显得十分健谈。比起“总监”这个称呼,大家更喜欢以“肇博士”来称呼这样一位博学且对深刻的技术专家。“自2018年,集团提出‘航天星云·天基网络地面服务平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都是很兴奋的。”肇博士说,“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概念,新的领域。最开始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所以在18年的时候,我们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弄明白‘什么是天基网络地面服务平台’,先研究这个平台的概念。其实18年的时候,内部只是个粗糙的平台原型。大家理解还不够,技术也要跟上,要不断攻关技术难题。2019年我们做的就是:‘告诉所有人这就是天基网络地面服务平台!”由此可见事业部以科技为载体,敢为人先持续创新的商业航天定位。

5
“其实创业团队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在里面主动的去找事儿干”——多元文化融合

要做创新,就一定是开放且包容的文化,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的。袁鸿翼说“我们的一个特色就是很多元这个文化的冲撞,这三年我也感同身受。我们的团队很多元,有传统的航天人、创业者、世界500强外企成员、从英国、美国、日本等留学归国的人才等等。为了发展,我在18年时提出六大核心竞争力,先抓根本思想、找到自己的优势,才能确定核心技术,六大核心竞争力就这么产生的。其中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就是总体要干的事情,另外多元文化的人才也是关键。因此我们讲融合包容就有两个层面的意思——技术方面和人才多元文化的融合包容。虽然也被说“你们这太不航天了”,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都要有这个过程,企业价值观与文化都是不断碰撞发展中形成的。强制的文化是不可能适用的,就是在这碰撞的过程中大家形成了共同的理念、形成这样的文化。以文化凝聚团队,这才是解决之道。“袁鸿翼自豪的说起自己的团队与开放包容的文化,也解答了笔者在这里与此前在航天院所的感受有所不同的困惑。从目前事业部环境到整个氛围,都感受到了它的创造力与活力。仿佛一个健硕的青年,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梦想前行。“求实、创新、开放、包容”几个大字在会议室的墙上熠熠闪光。

6
未来发展

后疫情时代,袁鸿翼坦言事业部今年还是以“稳”为主,坚持技术研发,不断进行产品的迭代创新,增加产品功能,对复合平台系列产品进行上下扩充,以满足后疫情时代需求痛点和常态发展的新要求。“受疫情影响,我们今年的发展算是稳中有升。产品研发取得一定成果,商业逻辑也在逐步完善,疫情后的市场肯定会发生变化,根据用户的需求我们在努力做平台的升级。”

肇博士对于平台发展也有了新一步的思考和期待。他说2021年平台要面向“行业版”和“区域版”的业务化更新与精进。在平台的产品与能力实现的下一步便是业务化与应用。在航天技术、卫星技术领域始终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用户群体的局限性。卫星应用的用户群体更多的还是To G和To B上,目前还很难做到To C。在这个背景下,航天星云·天基网络地面服务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行业版和区域版。举例来讲,沿海开放地区的卫星使用需求和西部内陆地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针对不同的地域需求就需要有不同的区域板块来进行一个深度的合作,使各地方政府或行业用户各取所需,精准定位。‘区域版’是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定义就是根据地方和区域特色设计板块,例如常熟、苏州、雄安等区域特点浓烈的地区,设计类似“航天星云常熟版”、“航天星云苏州版”、“航天星云雄安版”的区域板块。关于“行业版”,面向不同的行业领域,我们可能有不同的叫法,比如面向环保监测领域,我们可能叫它‘航天星云环保版’;面向交通运输业,叫它‘航天星云交通版’;面向安全应急行业,叫它‘航天星云应急版’等等,对于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这样考虑的。“行业版”的完善与应用可以解决一些大的领域应用差异化问题。肇博士已有了对于平台发展的规划,只待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来支撑发展宏图。“我们要做的是商业航天的一站式卫星托管服务,也可以叫做共建共享星座建设模式,要给本地化的应用解决卫星问题,如果用户需求够用,我们可以引接资源;如果需求不够用,我们就给它发射卫星。用户只需要投资卫星,然后利用平台解决所有地面系统和服务问题。我们在常熟市开展的应用示范工程便是事业部在‘区域版’上迈出的第一步,未来这种模式便可以推广复制,解决地方和区域的本地化应用问题。”肇博士如是说。

加群提示


泰伯网目前建有六大领域社群:泰伯航空航天爱好者群、泰伯智慧出行交流群、泰伯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交流群、泰伯信息技术交流群、泰伯智能制造交流群、泰伯全球读者交流群,入群请加泰伯小姐姐(微信:17864105751),同时备注您想进的群。

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送至邮箱:news@taibo.cn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大疆创新,「飞入」武汉大学

《精读》

⊙哈啰冲锋,阿里试错
“潘神”的量子世界距离落地还有多远
⊙市值抵近万亿,宁德时代“撒钱”扩大朋友圈
⊙科技企业扎堆造车,代工帝国富士康强势入局
马云的葫芦刚摁下去,黄峥的瓢又起来
浏览 2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