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王时常吐槽,说自己平时工作从不迟到,工作饱和。加班累成狗,996甚至007都不在话下。可是每次的绩效考核却只得了个B,更别说升职加薪了。
今年公司效益不好,要裁员,小王首当其冲进入了裁员名单。
领导很无奈的对他说:“你平时工作看上去的确是很努力,可是工作的成效却一般般啊。在职场上,没有结果的努力,都是‘伪努力’。”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慨,“每天的事情太多,总是感觉做不完。”尤其是在互联网公司,产品迭代更新频繁,需求要跟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产品常常处在一个动态的迭代中。甚至网上流行着一句调侃的话,“杀一个程序员不需要用枪,改三次需求就可以了”。
而在开发过程中,又时常会出其不意的遇到一些无法预估的问题。新的问题不断冒出水面,旧的问题又尚未得到解决。好不容易,差不多可以清空列表上的bug,眼看着胜利在望了,终于不用加班改bug。结果,一个“摸鱼”的功夫,刷新列表一看,你惊叫,“靠!怎么又多了那么多bug!”
你在改bug的过程中,甚至可能会遇上产品经理突然过来加需求,说,这个功能下班前就要。
UI出了新的图,正过来找你替换;市场部的人说客户遇到一个问题,需要你马上修复一下......
在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似乎都亟待解决。把工作队列清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那些看似都“亟待解决”的事情,其实也存在着不同的重要级别。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会拿捏不清缓急轻重,以为每件事情都很重要,结果陷入了“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境地。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你以为你的努力让人感动,但,结果不会陪你演戏。“忙碌看似是万能解药,除了让你自high一下,带来的只有假高潮。”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背后, 其实却很可能只是“伪工作”罢了。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到底啥是“伪工作”。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是那么是“伪工作”。看看我们平时做了那些“伪工作”而不自知。吴军在《见识》一书中,曾提到了一个新颖的名词--“伪工作者”。文章中的定义,是泛指那些平时看起来很忙碌,但是并没有对于公司产生多少效能的工作人员,俗称“出工不出活”。
雅虎在被收购的前10年里,几乎没有推出过任何新产品。即使在旧有产品上的改版,也没有增加新的功能。在工作狂梅耶尔的高压下,雅虎员工从不敢懈怠,工作饱和,但几年来就是不产生效果。1,那些既不能给公司带来较大收益,又不能给用户带来价值的改进和“升级”,很多是伪工作。例如,在设计一款产品时,产品功能必须设计的非常全面,UI必须要做的非常完美才肯推向市场等等。
终于拿出自认为满意的成果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东西一开始的想法都是错的,做了很多无用功。
这个团队前期所做的很多工作就是伪工作。
2,有的人明明能够通过学习一种新技能更有效地工作,却偏偏要守着过去的旧工具工作,甚至手工操作,这种人是典型的伪工作者。
例如,现在有些项目引入自动化测试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但前期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技能,起初会降低工作效率,但从长远来看,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未来,会使效率成倍增加。
伪工作者往往害怕做出改变,或者只着眼于当下。
3,做产品不讲究质量、不认真测试,上线后不停地修补,总是在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找漏洞和打补丁。每次开会找来大量不必要的人员旁听,或者总去参加那些不必要参加的会议。这种现象在公司比较普遍。有些公司一天甚至开n个会议。而实际上,并非每次会议都能解决实际问题,很多会议开了很长时间,结果啥结论都没有,那么这个会议基本上就是伪工作。此外,还有,不注重用有限的资源解决95%的问题,而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纠结不重要的5% 的问题;在做事情前不认真思考,做事时通过简单的试错方法盲目寻找答案。事实上,职场普遍存在伪工作的情况。我们通常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解决那种紧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但是这种事情做多了,往往只有苦劳,没有功劳,只有自我感动,却很难让你的工作有所成效。河森堡说,如果你不知道哪些工作是“伪工作”,可以扪心自问一个问题:假如你自己是一个资金紧张的创业公司小老板,你是否愿意花钱雇人来做这项工作?一个人的精力是极其有限的。如果一直处于低质量的忙碌,就等于在做无用功。
而你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有限时间内,做最有效的事。与其在忙忙碌碌中,把时间像挤牙膏一样艰辛地挤压下来,凑合地做完所有的事情,不如把时间花在做好一件重要的事情上。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做最有效的事?来简单聊聊两点。加里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一书中,提到一个最核心的观点:尽量缩小目标,专注于当下那一件最重要的事,就能获得成功高效的生活。要避免成为伪工作者,最最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工作的产出,注重的是工作的成果,而非工作的多寡。因此,我们应将注意力放在当下那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上。你今天加班码完的代码,可能明天就被新的需求扼杀,不得不咬着牙重新coding。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还没解决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把你折磨得焦头烂耳。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似乎都亟待解决。因此不存在把工作队列清空的可能性。曾经加里的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加里用尽了方法,付出了很多努力终究无济于事。
后来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将标记出来的14个关键职位指派给真正能胜任的人。很快,转折点出现了,不到三年,公司实现了持续盈利,成功走出了困境,转危为安。经过这次的困境后,加里总结出一个秘诀,那就是尽量缩小目标,专注于一处。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最重要的问题。要取得成效,并不是要完成所有的目标,而是要学会精简,少即是多。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做到极致。紧急重要的事;紧急不重要的事;重要不紧急的事;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
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去做哪种紧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紧急重要的事先完成,接下来再处理紧急不重要的事,然后再来考虑重要不紧急的事,最后再去考虑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如果否,那就尽量少花时间,然后把精力投入在重要的事情上。原来工作列表上的事情,可能会被打乱,一乱起来就不做该做什么,很有可能就是,哪件先来就干哪件,甚至是启动了多线程模式工作,结果事情勉强完成,成效却不尽人意。说到这里,顺便说说关于“可以同时处理多件事”的误区。
很多人都羡慕那些在职场上的“多面手”,认为他们经常同时处理多项事务,大大提升了效率。在《慢思考》中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是,思考脑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即是: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例如,我在不需要深度思考的时候做的事情,我通常是可以一心多用的,一边听音乐,一边跟朋友微信聊天,还能一边随意地码字。
这是因为这两者相对简单,切换起来又轻松又迅速,让你误以为工作也能这么处理。
但当我需要专注地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我就无法在一边听着音乐,还能一边随意跟别人聊天。
这时,我需要一个无干扰的,可以专注,安静的环境,进行有价值的深度思考。
对于临时介入的事情,打乱了原计划,那怎么办?病急乱投医?不。
越是自乱阵脚的时候,越需要冷静。这时,平时养成的先思考再行动的习惯,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事情之前,先在头脑中进行思考,划分优先等级,然后再投入行动,一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伪工作,二来也可以避免过多的内耗。雷军说过,“程序员像木工一样,熟能生巧。程序员必须写足够代码量(8万行以上)的程序,才会有感觉,这是一个苦力活,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很多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但结果却是持之以恒的失败。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比努力更重要的事:找对方法,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去做。这就跟罗振宇的分享过的“人生算法”类似,即,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²。作家肖卓说,真正的努力,不是比谁虐得自己更惨,不是比谁花的时间更多,不是比谁进行的项目更多,而是找到合适的方法,抛下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很多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其实细细思量,发现也没那么重要。在谷歌和脸谱网,它们对员工的评价不是有多忙,写了多少代码,甚至对产品完成了多少改进,而是员工所做的这些工作产生了多大的效果。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工作的重心是集中在那些主要事情上,包括给公司带来价值,给供应商带来效益,给用户带来惊喜......当你觉得工作总做不完,处于低效率的忙碌时,应该暂时停下来,重新梳理一下:到底做的工作,有多少是伪工作?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打破职业天花板,拒绝成为一个“伪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