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大厂,没了出路
共 2606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3-30 04:30
上周去上海抽空见了个朋友,我们年龄相仿,今年也都 36 岁了。不同的是,他一直在大厂做产品,而我选择了另一条路。
那天是周六傍晚,我们约在上海人民东路一家咖啡馆见面,他结束当天的加班后赶了过来。
记得上一次见他还是 2018 年在北京,6 年过去,人明显憔悴了不少。
我问他,今天还加班啊?
他说,年底赶项目,没办法。
作为一个工作超过十年的职场中年人,他的回答略显无奈,眼神里也早就没了当初的那道光。
毕业后校招进了大厂,十几年辗转三家不同的公司,从北京到上海,唯一没变的就是一直在做产品。
其实从客观条件来看,他的处境并不差,这也是我觉得他相对很多人来说比较幸运的地方。
职业履历漂亮,能力在线,在大厂做的也是核心产品,自己带团队,职级和薪资总包也不错。
但他告诉我,这样下去并不安全。
至于原因,他说是离开大厂后就没了出路。
我想了想,或许确实如此。
对于一个 36 岁的大厂职场人来说,他的生存环境已经和这个平台深度绑定,薪资和能力结构也是和平台绑定的。
如果此时离开出去找工作,可选范围和空间并不会很大。
首先是行业领域的限制,作为一个有多年经验的从业者,只有继续本行工作才能继续发挥价值,任何一次跨行或跨岗都会损失职业优势。
其次是年龄带来的性价比限制,出去能匹配到的合适岗位是非常有限的,很多公司宁愿用更低的成本去招更年轻的人。
另外就是惯性限制,一个人一旦在某个领域获得优势,就会产生惯性。这种惯性,是思维的限制,也是认知的限制。
当我们在讨论这个话题时,他对「惯性」的观点非常认同。
的确,当你非常熟悉自己的工作,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时,就会形成惯性。
这种惯性会让你用最舒服、最节省能量、最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进而少了很多挑战,长进自然也就少了。
说得直白点,就是熟练工。
但我觉得,即便他离开大厂也并非没有出路,只不过他没有去尝试。
说到尝试,又是一个风险极大的选择。对他来说,太难了。至少,现在没有让他去做这个选择的动机。
所以,他会继续留在大厂,继续在这个平台上去绑定自己。这说不上是不好,因为这对他来说就是当下最优解。
反观我自己,今年是我从大厂离职的第 5 个年头,虽然每一年都不容易,但我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自由。
曾经有很多人劝我要谨慎,毕竟离开大厂是一次风险很大的决策,万一不成就浪费了宝贵的职场黄金期。
但我依旧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时我非常明确的一点是,如果这时候我不尝试,之后就没机会了。
是的,我不想让自己后悔。
于是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做任何选择都遵循「上行空间很大,下行风险可控」。
从事实来看,这个原则是可行的。
我觉得,离不开大厂也是一种惯性,害怕失去,害怕损失,害怕对不确定性的拥抱。
但这又没有错,符合趋利避害的人性。
经常有读者问我,产品经理的职业规划该怎么做?
我觉得,没有绝对正确且长期的规划,只有符合当时最优解的选择。
每一个选择里都应该包含两个因素,一个是确定性,一个是不确定性。
还是以我为例,当初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选择加入一家创业公司,这个选择的确定性是可以获得不错的实践机会以及身边优质的人才密度,而不确定性就是失败的风险。
虽然后者的风险高达 99%,但确定性也会让我有所得,行业经验、产品和技术经验、工作方法、思维认知,这些也都是收获。
后来,我带着失败经验和这些收获进了大厂,确定性是平台优势,而不确定性是上升路径。
最终,我选择了自己创业,每一次选择都在遵循「上行空间很大,下行风险可控」的原则。
当你没什么可失去时,你就拥有了很多。
现在大环境相对于前些年来说并不好,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会有人失业,也会有人找不到工作,这会是一个确定性事件。
但与此同时的不确定性往往也是机会,新的选择和尝试就会带来机会。
找不到工作,那就试着自己去做一点事情,哪怕再小,开始了就有机会。
这时候我们需要一点信心,环境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去控制那些可控的部分。
如果有些事已经晚了,那就认了吧,去寻找新出路就好。
到投简历找工作时才发现简历没啥亮点,这时候已经晚了。
到年龄大了才发现职场上没了竞争力,这时候已经晚了。
沉浸在过去的劣势里无法帮我们解决任何问题,接下来的选择和行动才能让我们在未来某个时刻觉得不晚。
未来的出路,是从现在开始走的。
此时此刻,既往不念,纵情向前,心存希望,脚踏实地,勇往直前。
过去的都让它过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此心向着光明,那前路就是光明。
▲ 点击上方卡片进入发消息回复“w”,可加我 个人微信 关注唐韧,用产品思维洞察现象背后的逻辑
安可时刻
最近接触了很多不同阶段的产品经理,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变化,我觉得这些变化都值得和你们分享。
看别人的经历和选择,其实也是一种照镜子。
之后,我会陆续跟你们分享这种照镜子的收获,可以期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