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内高校教职,求职过程和结果如何?

机器学习实验室

共 5263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1-12-14 13:02

来源 | 知乎问答

地址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7361423

本文仅作学术分享,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文处理


01

回答一:作者-匿名

作为一个已经入职某985高校,现在已经工作了一年的海归,我的回答有些答非所问,但是我觉得我的某些经验/教训是可以对于关注这个找教职这个话题的人也许有些借鉴意义。

首先说,国内和国外的教职完完全全是两码事,而有过国外经历,或者主要的学术训练是在国外完成的人很容易把国内外的教职混为一谈。虽然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在进行所谓的人事改革,但是这种改革既没有顶层设计,也没有触碰到高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根基。所以不要相信某些高校号称自己的“非升级走”或者tenure-track对标国外名校,事实上以后高校人事制度往哪个方向改,怎么改,大部分的高校领导心里是没有数的。下面从我经历的情况来展开讲讲,这个可能无法套在所有人身上,但是多数高校差不太多:
(1) 收入:大多数的高校都只能给你一个概数,比如20w,40w之类的,不像欧美能给你一个准确的数值。其中的原因是国内的教师收入统计口径非常乱,日常工资,公积金,年底绩效(人人都不同),学校/省市/国家各种各样的人才项目补贴等等。事实上连招你的院长/人事处领导也说不准你的收入到底有多少。最好的方法是找到跟你同职称近一年入职的老师咨询,但是即便如此也有误差,因为每个组,每个人的绩效收入,能差出几个月的工资来。
(2)经费:这个就更没谱了,多数学校会兑现承诺,也有学校能给你多出承诺的数额。比如说,给你许诺100w的经费,除了这个之外,你可能还可以申请基础科研业务费,也保不准哪天学校的双一流经费有一批需要赶紧花完,就有钱落到你头上,但是这种情况完全凭运气和学院领导的良心。
(3)研究生资源:国内的职称和导师资格是分开的,说给你正高/副高不代表你就能招博士/硕士了。多数学校在新人进来之后还要评研究生导师的,这个也带来了一点点不确定性。此外,你有了导师资格不代表你能招人。学校和学院方面也会设置一些门槛,比如你要有多少经费,什么样的项目才有资格招人。毕竟研究生名额在导师眼里是资源,是要抢的。
(4)编制:这个玩意儿,说有用也有用,说没用也没用。关键就看校领导怎么想。要是校领导锐意改革,别说有编制的青椒,就算干了一辈子的三级正高,分分钟收拾你。不好好干活?好办,绩效停了,补贴停了,拿4000多的基本工资就行了。远得不说,最新的学科评估已经不允许填帽子了,只能填成果,这个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有帽子的老师地位也不像原来那么稳了,你要每年都有成果来给学校交差,证明自己的能力。
(5)潜规则:有一说一,虽然国外的青椒多数在没有tenure之前也要夹着尾巴做人,但是国内的情况比国外严重的多。打个比方,不要以为你是正高PI你就和院领导校领导有“同等学术权力”了,多数情况下院长组里的讲师和博后你都惹不起。各种资源的分配都是要论资排辈的,最先享有的肯定是领导及其小老板们。高校官僚化这个问题是全世界是都有的,只是欧美比国内的情况好一点。国内一线城市高校比二三线城市高校强一些,东部比西部好一些,不要奢望说大学真的是个学术净地。
(6)paperwork:青椒虽然不必承受文山会海,咱没那个资格。但是依旧会有大量的文件和会议来折腾你。今天对你师德培训,明天召开实验室安全会议,开不完的会,填不完的表。同一个个人信息表,工会,保卫处,人事处......每个部门都要重复的填。你以为只是填写表?一个设备处的办事员能让你跑三趟还办不成一件事儿。你想报销个打印机要找几个领导签字,还要盖章。领导不在怎么办?不好意思,下次再来。领导在开会怎么办?你就等着吧.....
以上都是自己这一年多以来的试错成果,写出来给各位做个参考,在找教职,选位子的时候不再雾里看花。
看到有人让我把自己的情况写出来,好做个参考对标。能提出来这种问题的,只能是说完全不熟悉国内学术圈的生态和运行方式。你入职时的经费多个百十万,还是你是个副高/正高,对你的学术发展影响没那么大。影响大的是,你的博士/硕士的导师是院士还是杰青,是不是校领导乃至于教育部/基金委的领导。申请基金时导师愿意帮你打个招呼,愿意带你一起吃饭混圈子,哪个不比那点启动经费有用。还有,你进了高校后是自己单干还是抱了个粗粗的大腿,大腿愿不愿意把你推出来,大佬们随便抖一抖都能漏出来百十万的经费,大佬团队里哪个仪器不比你那百八十万贵。你觉得正高一定比副高发展好?那是没见过国内某些团队里的副高在收入和受资助倾斜度上都高于同单位同龄正高PI的情况,见怪不怪。另外,除了优青杰青,大部分的人才项目都是限项申报的,你的省市/国家级的人才项目怎么出学院?怎么出校?是谁评的?你品,你细品.......
事实上,我刚才讲的这才是你进高校前要对自己进行定位的,然而这些情况是没有人会告诉你的。
02

回答二:作者-Wang Kismet

中科院博士,北理工博后,手头有一个青基,一篇EI,4篇分布在三区到二区top的sci,以及两篇在投的sci。
20年底开始投简历,投了北化和郑大,一个是北京的,一个是家乡的。
21年一月份左右面试的,郑大的过了院里的面试,但是媳妇儿不想回老家,跟郑大人事沟通后没再继续交材料;
也是差不多时间面试的北化,面试的博士后TT,没错,我一个博后出站的面试博后入职TT。
后来,我猜是因为我博后出站后有户口,学校给了讲师。
挺好的,就是工资有点低,到手七千多TT。

2021年6月22日更新
以上是前些天随手写的,好多人对工资到手七千多比较好奇,由于题目问的是求职,随意具体入职以后就没有细写。
我是五月底入职的,到现在也还不满一个月,所以很多情况还没有知道的很详细,只能大概讲一下自己所知的。
首先是关于待遇
1 ,工资确实不算高,但是来高校本来就应该有这个觉悟,这属于高校的普遍情况。如果追求高工资,建议去公司。我博士去公司的同学,工资普遍在20到30万之间。
2, 我现在的工资是税前一万左右,税后七千七百多。由于是有编制的老体制,所以来之前已经做好工资在八千到一万的准备了,不过工资没到八千,也确实失落了一些。
3, 工资低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a) 还在实习期,工资好像确实是比正式入职以后低一些。(b) 还没有科研和教学成果,所以绩效可能也会低一些。(c) 可能后续还会有年终之类的,应该会再有一部分,不过还没发过,不清楚。
4,工资以后会有多少呢,我觉得今年以后即使还是讲师,工资到手平均应该也在一万左右。有认识的在其他同等北京211的讲师,是这样的工资。还有我认识在老家二本院校的老师,每个月到手平均也差不多一万左右。
5,以后发展。我感觉即使五到十年评到了副教授、甚至教授,工资也不会太高,税后一万三到一万五?好像我媳妇儿她老板,是一个北京211的4级教授,差不多每个月一万三到一万五吧,然后年终再有个五六万?
6,需要待遇高,可以去新体制。我知道北理的新体制,最低档的助理教授税前也有30+,预聘副教授好像是36?教授的话,我只知道有大帽子的,在七十万左右。
其次是关于工作
无非是科研和教学。
1,科研的研究方向,看课题组。我们课题组的老板人比较好,所以我还在延续自己之前的工作;
2,指导学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的毕业设计这边讲师可以申请硕导,已提交,还不知道结果。下学期可能就可以招硕士生了。此外可能也需要带本科毕设。
3,讲课,可以自己开设课程,也可以将学院已经有的课程。具体讲什么,还没确定,因为刚入职,也还没要求马上讲课。不过之后有每年教学学时的要求。
最后是关于通勤
1,教师属于弹性工作制,就是没有规定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下班。由于住的比较远,我已经好多次九点多才到,不过老板人比较好,没过问过。
2,周末来过一次,发现老板都不来的,问了下学生,说老板一般周末不来。现在我周六周日也不来学校了。
3,关于工作时间,需要注意的可能是上课等时间,按照规定讲课迟到五分钟,算教学事故。
最最后,关于七千活不下来。
1 ,我个人比较随遇而安,刚看到工资七千七,不到八千的时候,确实失落了一下。不过也还好,因为觉得之后应该会涨到一万左右。
2, 七千多生活压力确实是比较大,不过活不下来,也不至于,最多不过是存不下什么钱。
3,已结婚,媳妇儿也刚博士毕业,准备去工作了。我的工资大概可以基本负担我们两个的住房和生活,媳妇儿的工资基本上就可以存起来。媳妇儿的目标是以后存钱十五到二十万,我觉得有点难,每年十万到十五万左右就不错了。

最后,简单说一下自己关于工资的看法:
由于社会发展太快,互联网上吹牛逼的人太多,所以大家的预期似乎都已经太高了。而且大多数人看问题似乎都比较片面和偏激。
1, 想要高工资,可以去私企。我和媳妇儿都拿到过月工资保底两万,做的在平均线水平就可以两万五到三万之间的公司的offer。我博士去公司的同学,我现在还想不起来哪一位工资不超过20万的。
2, 如果确实是想去高校,可以考虑新体制。一般是3+3的非升即走,一般都有安家费和启动经费,我了解到的工资普遍在20万以上。
3, 如果想安稳,可以考虑老体制的高校。就是我这种,即使评上副教授,工资到手也应该在一万二以下。
如果既想要高工资,又想要安稳,我觉得你在做梦,这显然跟现在的大环境不服。
这才是普通人的选择。
03

回答三:作者-匿名

歪个楼答一下,看到很多迷茫的人,作为过来人讲点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2020年刚上岸,拿到东部地区某中流单位的准聘正高职位,没有头衔,但是拿到了非常多的经费,算是走上正轨了。其中心态也是经历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回想一年前的国外,后生活感觉恍如隔日。
  1. 领导谈判,一门艺术,领导总是漂亮话很多,实在话没几句。比如领导说,你的问题我们非常重视,一定妥善解决。。。这是忽悠人的废话,刚打交道那会听了很开心,听多了才发现不对劲。领导说,你的问题xx部门在xx日之前给你解决。这才是实在话。但是领导一般不这样说。。。

  2. 教师不再是一个“稳定”的职业。追求稳定的不应该找教职。非升即走真的很残酷。

  3. 不要总想着完成学校考核,考核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成果。有了成果就不是学校想不想留你,而是你想不想跳槽。没有成果就很被动了。

  4. 所以有学术追求,没必太看重是不是非升即走,也没必要看考核要求多高。最重要是聘期内给多大支持,包括经费、学生数、实验室面积等。聘期内快速把上述资源变现,转化为简历上的文章、项目和奖项,转化为自己的竞争力,为自己以后发展增加筹码。

  5. 中国的国情是,一任官员只管一任的事,现在的政策以后可能没人认。所以还是那一句,第一个聘期内的资源量最重要,经费抓紧花完,别想着以后没经费了怎么混。没成果就没有以后,能过考核也没有以后,对学校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学校有的是办法折腾你。

————————————————————————
加更一段,再分享一些感受。知乎透明人第一次获得几十个赞,没见过世面,还有点小开心。
6. 单位的招聘广告怎么理解总是一门玄学,领导总有意向不到的解读方法,比如我们单位人事处老师很实在,待遇原原本本跟我讲了一遍,但是单位对外发布的广告就云遮雾绕,刚入职那会看了广告还感叹,呀,我们单位待遇原来这么好啊,好惊喜啊.....但是过了一年这个惊喜还是没见过...…现在我发现广告上凡是含糊的地方都可以往差的方面想,年薪只给总数不给具体阐释的一定有奇葩计算方法,比如常见的拿用人成本当所谓全口径年薪,还有绩效算进年薪但是考核通过才发的,还有启动经费拖着很久不发的......各种坑防不胜防,一定要擦亮眼睛多找人打听。
7.说了这么多坑也说点不坑的。国内最近几年发展非常快,机会其实非常多,有的单位时不时获得政府一大笔支持,可能莫名其妙就搞一次全单位经费大派送,每笔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不等,嗯,反正我是听说过好几个单位搞的。毕竟领导拉到建设经费要抓紧花,总不能留个下任吧?
8. 请客吃饭是很重要的。单位有啥内幕怎么找人打听呀?科研遇到问题怎么找人合作呀?怎么建立社交网络一起合作(bao da tui)搞文章搞项目呀?都得靠请客吃饭。不要怕花钱,毕竟菜好环境好的地方才有心情多跟你聊是吧。
9.再苦不要崩了心态,越崩只会越苦,越找不到工作。大家都喜欢元气满满的年轻人,单位割韭菜也只想割郁郁葱葱的韭菜,蔫了吧唧的割都懒得割。有啥坑自己擦两眼,先骗过领导再说是吧。

往期精彩:

 时隔一年!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理论与代码实践指南.pdf第二版来了!

 基于 docker 和 Flask 的深度学习模型部署!

 新书预告 | 《机器学习公式推导与代码实现》出版在即!

浏览 3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