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把中台变薄,背后逻辑是什么?

共 193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1-01-09 12:52

颠覆式创新怎么做?


中台适合做组合式创新,不适合做颠覆式创新。那么颠覆式创新如何做呢?


各家巨头做法不太一样,腾讯使用“赛马机制”。马化腾没有想到,10年前的那场“赛马”,最后跑出来的是一个叫张小龙的人和他所带领的“微信”团队,而他们此前,从来没做过任何通讯工具。总之一句话,时代选择了张小龙。


在阿里,情况有所不同。当年,张勇大胆启用“新人”蒋凡,这个年轻人把自己创办的公司“友盟”卖给了阿里,实现了财富自由。原本打算在阿里呆够2年就离开,最终被张勇的那句话打动,“想不想咱们一起折腾点事情,以后你可以讲故事给孙子听”,于是他决定留下来做点有意思的事。


张勇喜得良将,立刻调来集团精锐部队,在蒋凡的操盘之下“All in 手淘”,手淘发展迅猛,成了移动时代的购物入口。张勇和蒋凡也因此一战得名,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再看“来往”的例子,同样投入重兵,但是没有做成,于是果断地止损。蛰伏多年之后,前“来往”负责人无招终于憋了个大招,带领团队从0开始,渐入佳境后“All in 移动办公”,终于打造出抗衡“企业微信”、“飞书”的现象级产品--“钉钉”,企业移动办公领域的格局被改变,三分天下的局面已形成。无招为阿里庞大的棋局上,又谋得一子。


不难看出,阿里在颠覆式创新上的做法,更倾向于独立于体系之外、集中优势兵力,在战略方向上实现重点突破。因为他们很清楚,“中台”之上,长不出“手淘”,也孕育不出“钉钉”这样的颠覆式创新产品。




把中台变薄,背后逻辑是什么?


对于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来说,面临的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公司的肌体不可避免地老化,响应市场的速度变得迟缓,创新愈加乏力


在过去几年里,中台解决了大型企业“烟囱”的问题、山头林立的问题,使得企业的生产力被进一步的释放。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也许中台只是造了一个更大的“烟囱”,来把众多小“烟囱”干掉了而已


VUCA时代下,巨头崛起的速度越来越快,倒下速度也越来越快。只有颠覆式创新,才能带来跨越式增长这是各家巨头们在战略上实现破局的关键


某个无眠的夜晚,马化腾在知乎上提出了那个著名的问题:“未来十年有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


大佬焦虑的究竟是什么?就是要找到那艘驶向下一个时代的巨轮,不惜一切代价,登上头等舱。否则,你就很可能是下一个诺基亚、柯达胶卷,被时代无情地抛弃。


相比之下,“大中台、小前台”等战略,好比在一辆飞快奔驰的列车上,做仰卧起坐。你做与不做,其实对列车的速度没有产生影响。但是,当列车慢下来的时候,无论你的仰卧起坐做得有多快,也不能给列车增加半点速度。


阿里高层对于这一点,是有着清醒认识的。因此,把中台变薄,其背后的逻辑就是,阿里在为新一轮的战略方向调整做准备



把中台变薄,怎么变?


一位前阿里中台架构师跟老K透露,把中台变薄,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互为中台”。


什么是“互为中台”呢?这是从组织形态上否定了“中台组织”的做法,认为中台不应该独立成为组织,因为那样会脱离业务、变成业务发展的瓶颈。中台应该在各业务线里孵化出来,提供出你有的服务


这位架构师还提到,“互为中台”实际上是对业务线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角色从原来的服务使用方,转变成既是使用方也是提供方,思维上发生了的根本性的改变。


把中台变薄,就是要在“互为中台”的理念之下,把中台组织进一步弱化。他们会变成一个制定标准的组织,主要职责就是指导各业务线如何做中台,比如该怎么建模、分层、服务抽取等等。


这个被弱化的共享事业部,维护一个“中台portal”,就是中台能力可视化平台,各团队需要什么能力可以在这里找到,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布自己的能力。而不再是把所有能力建设的任务,都集中在共享事业部身上。



写在末尾的话


在老K看来,“互为中台”道理是没错,但是要区分实施阶段。中台建设的早期,适合单独成立共享事业部,承担起中台建设重任,因为这样效率是最高的,有利于快速沉淀企业的能力。实际上阿里的中台战略,早期也是这么做的。


当中台建设基本完成,也具备了一定成熟度,就要转向“互为中台”的阶段,把中台变薄,更适合组合式创新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企业效率,也为颠覆式创新减少阻力,为新一轮的战略方向调整做好充分准备。


最后,关于中台,为什么建?为什么拆?什么时候拆?你有答案了吧。


作者简介Mr.K,知名电商公司技术老K级人物。文出过畅销书,武做过CTO,若非生活所迫,谁愿一身才华。
浏览 1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