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超市被「打劫」了
昨天我去超市给小小唐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遇到一件非常奇葩的事儿,但也挺有启发的。
简单说,我在超市被「打劫」了。
我去的是家附近的沃尔玛,逛了半天买了一堆东西,正当我准备去结账的时候,一位营业员大姐拦住了我。
她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买单满 99 减 10 块」。
作为一个反套路能力还算不错的产品经理,我知道话术背后肯定有她想推给我的东西。
换做以前,惜时如命的我可能就直接走了,这种活动我一般都不参加。
但现在,想着有那么多奶粉尿不湿要去赚,能省一点是一点,于是停下来接受了大姐的套路。
第一步,大姐让我扫描了她手上的一个二维码,进入的是沃尔玛官方小程序商城。
第二步,大姐让我点开小程序的「扫码加车」按钮,然后把我实体购物车里的商品挨个扫进小程序的虚拟购物车。
你们发现了么,这是一个将线下订单往线上导的操作。
第三步,大姐看已经满了 99 元,就告诉我可以直接结算了,支付时直接减免了 10 块钱。
第四步,这些已经支付的商品会在 2 小时内免费配送到家,剩下的几件商品我还是在超市进行的线下结算。
到这,我原本的线下购物场景就被拆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门店订单、另一个是网购订单。
神奇的是,我这个所谓的网购订单其实也是在门店发生的。
整个过程中,大姐嫌我动作慢,抢过我的手机一顿操作,看来是个老手了。
传统意义上的 O2O 是从 online 到 offline,即线上到线下。而沃尔玛的这个策略恰恰是反过来的,我更愿意称之为「反向 O2O」。
可能有读者会问了,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么一来,去超市线下购物的人不就越来越少了么?
在我看来,就是到自己的线下流量池去跟线上的其他电商平台抢用户。
如果不想被别人革命,就得革自己的命。
接下来,我跟你们说下逻辑。
首先,网购抢走了不少线下商超的流量和订单。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线下商超的流量和订单密度在降低,而运营成本维持不变。
说白了,超市每天进店 1000 人和 500 人,它的运营成本是一样的。
其次,商超运营者很明白,以电商的方式去和电商平台竞争不是一个好策略,也竞争不过。
所以,他们必须出奇招。
既然业务目标是和其他电商抢用户,那么他们一定要设计出用户价值增量。否则,难以撬动用户。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两个价值点么?一个是「买单满 99 减 10 块」,一个是「免费配送到家」。
没错,这两点就是他们设计的用户价值增量。
除此之外,他们的线上商城还送给了我不少优惠券。
你看,既让我便宜、又让我省力、还让我有下次购买的动机。基于这个体验,他们把我转化成线上用户的概率就更大。
还真别说,我下次会有极大的概率从线上下单买超市的东西。
原因很简单,不用开车跑来跑去,也不用提上提下,此外还有优惠。
相对于电商平台,这种基于 LBS 的 O2O 模式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订单交付的时效性高。
同时,满足的也都是日常生活用品采购,取代的是「逛超市」这个场景。
我在沃尔玛的出口处看到这么一个区域,是专门用来对网购订单进行出货的,骑手们都在这接单。
这个信号的出现,意味着传统商超正在转型。
这次我去超市的感受就是人少,相比以前熙熙攘攘的人群,现在逛超市的大多数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
年轻一代的消费行为在发生变化,促使着商家也在升级自己的业务和产品,这是不可逆的。
大胆做一个猜测,以后传统的线下超市会慢慢从商场变成货柜,会成为城市中心的集中仓库。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控制成本。
不过,从商场变成货柜后,运营成本可以相对降低,而这部分成本可以转嫁到配送费上。
产品是服务于业务的,要做好对应领域的产品,前提是了解业务。
单一的功能并不能构成产品,完整的业务逻辑、场景、用户价值、商业价值、方案的结合体,才是产品。
最后一个问题,大姐为什么如此卖力去「打劫」用户?
不用多说,大姐手上的二维码是一个渠道码,每转化一个用户到线上,她都能算业绩。
你看,业务有了、产品有了、运营机制也有了。
生活处处皆产品,多观察多思考,总能收获很多。
以上,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
················· 唐韧出品 ·················
小小唐上线第 4 天记录。
今天给他剪了下指甲,折腾得我腰都疼了。还好,他比较配合,全程基本睡着就把美甲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