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烟”追凶、解体疑云、爆炸迷案……航天“归零”背后的启示

卫星与网络

共 4827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1-03-23 21:10

北京呼风唤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

航天技术专家、型号总师

杨宝奎

曾多次担任

“归零”专家组组长

并从中总结了不少经验

在多次“归零”中

有些案例给杨宝奎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值“3·22”航天质量日

到来之际

他挑选了8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典型案例

希望能够通过重温这些案例

给大家带来启发




案例一:“白烟”追凶




在一次飞行试验中,飞行器出现了控制异常,几秒钟后失控坠毁。后来在分析录像时,发现发动机在飞行时有断续不等的白烟出现,此后就没有了遥测数据。


数据不足,问题的“归零”过程很艰难。作为专家组组长,我很伤脑筋。我们为此开了很多次专家咨询会,我认为不能排除发动机工作异常,但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


经研究,院里决定把已经沉入大海的飞行器包括发动机打捞上来,眼见为实。


打捞上来的发动机残骸显示发动机有烧蚀现象。原来,“白烟”是发动机进入亚临界工作状态并触发了二次点火,使得发动机燃烧室尾喷管组件出现过热并逐步破损造成的。


启示:

● 试验中的真实录像、数据等都是“归零”最好且最直接的佐证,要坚持它的真实性。


● 有疑点的系统、分系统不能轻易排除。即使想要排除,也必须掌握足够的证据。


● “归零”工作要想办法得到各方的支持,以便更顺利地开展。


● “归零”过程中会有一些关键物证,要尽可能地获取。


案例二:解体疑云




有个型号两次飞行试验两次都解体坠毁,由于飞行过程很短,遥测数据采集有限,问题“归零”一时陷入僵局。


根据遥测数据,我们发现有几千牛·米的滚动力矩。这么大的滚动力矩从哪里来的?


大部分专家猜测是遥测数据不准确,又把气动、颤振专家都请到场研究,大家都不认为飞行器气动外形存在设计缺陷,但我依然对气动外形的这个故障分支抱有很大的怀疑。


为此,我特意请来专业单位的有关人员,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来计算验证气动外形的设计是否存在问题。最终算出来,如果气动外形发生变形就会产生几千多牛·米力矩。


后来,他们又去外地做了风洞试验,按照这个力矩,舵面最后掉了下来。这说明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有气动弹性变形并伴有颤振现象发生。


启示:


● 对于遥测数据,首先要进行细致分析,在各方对于数据一致认可时,再基于数据开展后续排查。


● 当对问题的认识不到位时,应设法引入新的途径、开辟新思路,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试验验证。

案例三:爆炸迷案




又是一次飞行试验,型号前半程飞行很正常,但到末段时遥测信号突然消失。后来根据红外光学测量图像、遥测数据、残骸和落区工作组现场人员的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是引信提前起爆的原因。


因为之前从未出现过类似现象,为此我们成立了“归零”专家组展开调查。经过大量试验和咨询专家,初步判断是电磁兼容问题,疑凶指向“静电影响”。


但问题又来了,什么样的飞行高度、环境、时间积累会产生如此大的静电?围绕这几个要素,专家组和型号队伍一起研究静电产生、传导和作用的全过程。结果发现是EMC(电磁兼容)国军标中的某项指标不合格。经过地面电磁兼容试验,验证了引信电磁兼容设计存在缺陷,迷案真相大白。


启示:


● 静电是飞行器飞行中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必须做好影响因素分析。


● 做静电试验时,必须对照国军标的要求,按照最真实、最严酷的环境开展,这样才能摸清产品的底数。


●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问题深挖一锹,挖到本质,这是我们技术人员的初心,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案例四:合理存疑




有次飞行试验,型号一开始的飞行姿态就出现了不正常现象。这个现象我们一般都会怀疑是型号上的产品有故障,为此型号队伍在“归零”路上困扰了一段时间。


作为“归零”专家组组长,我认真看了他们的遥测数据和设计资料,特别是发射热力学数据。


研究了整整3天,我发现其中部分数据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数据计算方法方面。


这个发射热力学数据是请一所大学计算的。针对这个计算结果,他们又复核了一次,坚持认为计算得没有问题。但我始终怀疑计算模型有偏差,结果不真实。


最后,通过飞行器残骸分析,发现问题是与发射产生的尾焰热流场有关系,其中的连接器烧蚀造成电气系统短路,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前期发射热环境计算存在问题。问题得到了解决,后续飞行试验一路绿灯。



启示:

● 作为技术部门,一定要重视外部专家的意见,兼听则明,因为旁观者清。


● 不能仅依靠于理论计算,还要加以充分的地面试验验证。

案例五:失速深究




有次飞行试验,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的俯仰角不断增加。由于速度过低、俯仰角过大,飞行器最终失速坠毁。


该飞行器是闭合回路,之前自主飞行试验发发成功,这次突然失利,很让人费解。“归零”专家组经过研究,决定细致调查此次飞行器状态有没有变化。


经调查,我们发现飞行器内埋进气道前面增加了两个高起的垫块,而增加的这个垫块并没有经过动态试验。飞行器突出物增加和外形的改动不仅会引起阻力增加,也会影响发动机进气效率,而导致发动机实际输出推力偏低。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飞行器飞行速度下降,最终失速坠地。



启示:

● 自主飞行成功不代表闭合回路也能成功,也印证了“成功不代表可靠,可靠不代表成熟”。


● 技术状态的变化一定要遵守技术状态更改“五条标准”,来不得半点侥幸和马虎。


● 改变气动外形方面时,必须避免增加突出物对进气道进气效率的影响。


● 故障分析要有动态分析,本次故障中,对于隐形进气道,就应该增加其与发动机的动态分析,提前发现影响因素。

案例六:为风“正名”




在一次飞行试验中,原本飞行正常的飞行器出现了左侧偏并持续增大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地面启动了复飞应急预案,但由于飞行高度过低,最终导致飞行器受损。


在问题“归零”过程中,有一种意见认为,飞行器侧偏是由于当时风太大。我是坚决不同意这个结论的,因为我们设计的所有飞行器都要与风打交道,都要有一定的抗风能力。基于此,我认为一定存在某种内因才造成了这种现象。


几次讨论后,专家组提出将机翼、副翼等的气动弹性变形因素纳入考虑。最终发现问题原因是机翼气弹变形、副翼结构变形和间隙,有侧滑时飞行器自身控制能力裕度不足,在遭遇切变垂直风复杂干扰时,干扰力矩超出了飞行器的控制能力,导致纠偏控制失效,最终出现侧偏超限。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机翼与副翼才是内因。



启示:

● 外因一定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归零”时要找到内因,内因才是问题的底事件,才是技术改进的方向,也是“归零”的“底事件”。


● 飞行器一定要满足环境适应性,这是设计飞行器的“魂”,是“根本”。

案例七:相信事实




有一次,飞行器按照目标点飞完全程,但没有命中目标。后经过遥测数据分析,原因是给导引头供电的电池组输出电压为零,导引头没有工作。


在问题“归零”过程中,专家组确定了两个方向:一是电池自身可能存在问题,二是连接器连接存在问题。


排查方向确定后,负责连接器的总装厂进行了改进,但承研产品的研究所坚决不同意专家组的判断。面对质疑,专家组采取实物检查的方式,以事实说明问题。


最终,问题定位在电池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胶液不符合行业标准,具有流动性,导致渗入接线柱螺接部位,造成电池异常。


启示:

● 如果出现故障,应该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分析问题归属,不能以行政单位划分故障归属,这样不利于眼睛向内分析问题。


● “归零”中遇到质疑要敢于面对,以科学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不放过真正的原因。


● 设计与工艺一定要按标准办,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产品才是高质量的产品。

案例八:勇于破局




一型号在点火起飞后按照预定航迹爬升,但没过多久就坠毁了。这个问题的“归零”过程非常艰难,原因也来自多个方面。


一是技术复杂,这个型号的发动机是新改进的,使用的电机和滑油泵也都是首次应用;二是问题现象复杂,虽然飞行器坠毁的最终原因是滑油泵停转带来的发动机停转,但滑油泵停转是否有其他深层次原因仍需深入分析;三是受限于产品数量,不具备原状态问题复现条件,很多机理性的分析没有实物试验佐证。此外,问题涉及的两家单位也存在着技术层面的争论,让专家组工作难上加难。


为找到故障的准确原因,专家组和型号队伍一起开展了大量的数据分析、仿真分析和试验工作。历时3个月,最终发现开关磁阻发电机造成的干扰因素、滑油泵控制器抗干扰能力不足等薄弱环节,也发现了飞行器电路设计存在不符合标准规范之处,问题最终得以“归零”,型号研制再次起航前进。


启示:

● “归零”必须锲而不舍,不能遇到困难绕着走,只要一颗恒心、抽丝剥茧,真相必然会显现。


● 技术争论不能作为互相推诿的接口,系统工程的成功必须是“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


● 问题“归零”一定要从系统出发,再回归系统。


● 新研型号普遍存在新技术多、技术指标要求高、研制经费不足等现实情况,这些恰恰也是造成质量问题的间接原因。新研型号一定不要低估了研制难度、放松了质量要求。



结语:


作为“归零”专家组组长以来的这些经历,让我感触颇深:“归零”是一把双刃剑,“归零”不是最终目的,通过“归零”提升我们的管理和技术层次,才是“归零”的真正目标。


那么,如何通过“归零”来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呢?我认为:首先要贯彻质量“零缺陷”质量意识,其核心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还要建成一个用户满意质量标准,把合格产品交给用户。最后要抓好基础建设,即人、机、料、法、环、测6个环节都要确保在质量管理体系下运行。


在先进技术的研究过程中,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出了问题后,我们的态度很关键。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并从中总结出宝贵的经验。每一次技术“归零”都要做到在技术上进步、在管理上提高。






本文转载自“中国航天科工,原标题《“白烟”追凶、解体疑云、爆炸迷案……航天“归零”背后的启示”》;来源 | 《中国航天报》;文 | 杨宝奎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如文中图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好文推荐

商业航天的丛林法则

当制裁名单成为一种资质

商业航天,资本主导模式的隐忧

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热潮下的冷思考

举国模式和马斯克模式之外,火箭研发有没有第三种模式?


电子杂志,扫码阅读
期期精彩,不容错过



明星企业推荐



·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编辑:艳玲、哈玫
主笔记者:李刚、张雪松、乐瑜、朝天椒、黑法丝、刀子、赵栋
策划部:孙国锋、杨艳
视觉总监:董宁
专业摄影:冯小京、宋炜
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业务部:记军、王锦熙、瑾怡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媒体合作等事宜,敬请加微信:Juice0212
投稿请发邮箱tougao@yinhexi.la
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a13810322995
· 呼风唤雨各分部:
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
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
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
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 呼风唤雨总部负责人:农燕

· 联盟负责人(惠新东桥分部):肖均
· 大会负责人:蔡凌希、黄山、周雷
·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刘语霏
·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杨艳

微信公众号太多不好找到我们?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
置顶,或星标公众号“卫星与网络”
遇见你真好,希望能一直陪着你。
浏览 2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