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喷惨的 PRD 长啥样?
共 2162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3-08-03 22:28
早上帮我们星球同学看了一份 PRD,也就是产品需求文档。这是一份已经参加过评审会的文档,而且被喷得很惨。
这位做产品的同学觉得有点冤,于是来问我到底问题出在哪。
我看了整篇文档,总结了以下几个问题,或许对你们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第一个问题,没有背景,功能先行。
经常有读者问我,有没有合适的 PRD 模板?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一向很明确,模板不是目的,但针对每一个问题可以制定不同的模板。
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点绕,但实际情况的确如此。
如果我给你一份完整的 PRD 文档,里面会有各种需要完善补充的结构,但如果此时你遇到的只是一个交互优化需求,那么模板中的很多结构就会出现空白。
这会导致一个问题,看 PRD 的人需要从模板中找关键信息。相比之下,直接把方案呈现出来反而更直接。
但是,只写方案不写背景也会出问题,那就是看文档的人会主观质疑方案的合理性。
比如我看的这份 PRD,一上来就是功能逻辑介绍,直接把之前刚开发完的功能做了至少 60% 的修改。
关键在于,对为什么要修改的原因只字不提。如果我是程序员,看了也会恼火。
因此,任何呈现在 PRD 里的改动或者新增都需要补充背景,重点不是怎么做,而是为什么要这么做。
关于这部分内容,可以在 PRD 一开头用「需求背景」或者「业务背景」这样的结构呈现出来。
没有背景,功能先行,这样的 PRD 铁定会受到质疑,不冤。
第二个问题,只看大路,不管小路。
在这份 PRD 里我还看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产品方案的描述只有主干逻辑,也就是大路通畅,但是缺乏分支逻辑的梳理,也就是不管小路。
正向来看是没啥问题,但一旦进入开发环节,程序员在代码实施阶段就会遇到很多卡点。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程序员,在方案初期是能够看出这些卡点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产品经理想不到的问题程序员能顾及到。
要解决需求方案考虑不全面的问题,我一直建议产品经理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比如 UML 图。
例如,时序图可以帮你梳理单个功能点的各项逻辑,状态图可以帮你梳理一个业务规则下的所有可能情况。
当然,像流程图这样的常规工具都是必备的,一图胜千言呐。
把这些图学会了,然后在 PRD 里加以运用和呈现,相信我,你的 PRD 质量一定会提升不少,程序员也会对你刮目相看。
要看大路,同时也要管好小路。
第三个问题,始于想象,终于限制。
关于这份被喷惨的 PRD,其实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产品经理极大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但没有考虑客观情况。
在功能逻辑调整中,其中有一项是对原有数据结构做改变的,那这会产生一个问题,兼容性。
产品经理没有考虑到线上多个版本并存的情况,而修改后的逻辑会对之前的所有版本产生兼容性问题,是不可用的。
虽然围绕这个点的修改罗列了很多具体逻辑和方案,但就是因为技术事实上的限制,导致基于这个点的所有发散都是失效的。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产品经理就得把工作做到前面,不要拿着自己以为的方案去做评审,而是在 PRD 定稿前提前和程序员或者技术负责人做可行性探讨。
某种程度上说,PRD 是一个共识备忘录,而不是产品经理单方面出具的方案细节。
所谓共识备忘录,其实是原子沟通结果的汇总,每一个方案、每一个改动、每一个可能涉及的变化,都需要与利益相关人取得共识。
不仅是技术上的共识,还有设计、运营、法务等不同职能角色的共识。
因此,产品经理的沟通工作是很重的,这是必然。没有谁拿出一个方案就能力压全场,都是不断扩大共识的结果。
如果你平时产出的 PRD 也有上述三个问题,不妨好好复盘一下。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 PRD 拿不准的问题,或者上评审会前心里打颤,不妨带着你的 PRD 来星球里问我,我会提前给你一些建议。
还不知道怎么加入星球的读者,入口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