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插秧了,袁隆平爷爷,谢谢您

共 2199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1-05-24 17:53

在城市生活久了,平日里吃的大米都是直接从超市买来,便宜又便捷。

许多城市里长大的朋友或许体会不到这一切来的有多么不易。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秦淮线以南,北纬三十一度的位置,水稻和小麦每年各一季交替种植。每到农历三月左右,爷爷奶奶就要开始准备新一季的水稻种子了。

待种子发了芽,就开始播种,把它们变成秧苗。

在我们那里,有两种播种方式,一种是在旱地里播种,利用竹条加薄膜提供高温环境,这种叫旱秧:

还有一种是在水田里播种,叫做水秧:

到了四月份,秧苗长成,就到了重头戏:插秧。

我的家乡是丘陵地带,高山众多,既没有机械化作业的地理条件,也没有那样的经济条件,所以插秧工作全靠人工。

先把秧苗拔起,捆成一捆一捆,背到秧田边,然后一捆捆扔到田里,均匀分布。扔这个得讲究力道和角度,儿时的我和表弟最喜欢比力气大小,经常比较谁扔的远。

插秧的时候,用一根绳子绷成直线,然后沿着这跟绳子开始插秧。童年岁月中,经常是我和爷爷奶奶三个人一起下田,我和爷爷站两边负责牵绳。

这一干经常就是大半天,推迟吃饭那是常事,有时候就直接坐在田边吃一点带的干粮解决一顿,那时我经常耍赖偷懒,过不了多久就不想干了,少不了挨说。

辛苦了几天,总算把所有的秧都插完了,腰都要好几天才缓得过来。

接下来,就是等待它茁壮成长了,而这个过程,并不轻松。

水稻水稻,从名字就能看出,离不开水,所以在它的整个生长周期,一直要保证水的供给。

村里有几个塘堰,算是农村的小型水利设施,平时蓄水能力有限,经过这一轮春种,水基本都放干了,接下来就要靠天了。等遇到下雨天,塘堰里稍微蓄一点水,各家都开始去守着,有时候是整夜的守着,我见过,村里的人家经常为了争夺一点水大打出手,可见这水对大家有多么重要。

有时候遇到旱年,水的问题就更严重了,记忆中有一年夏天长达五十多天没有下一点雨,秧田和塘堰都干的龟裂,眼看今年的收成全都要泡汤,最后逼着没办法,从镇上的水厂去买水来灌溉,那水按小时计费,放一个小时都要收八十块,而那时候,一天出去干活的收入也不过五十块。

但水太多了也不是好事,记忆中还有一年,整整一个月都是阴雨天,水稻是喜阳的作物,长期得不到太阳,最后也长不出谷物来,结果那一年收割的稻谷,大部分都是瘪壳,打不出米来。

水不能少,也不能多,得好好伺候着。

熬过一个夏天,等到农历八月左右,水稻从绿油油变成金黄,就到了收割的季节了,俗称:打谷子。

先把成熟的水稻割下来堆成一堆一堆,然后放到打谷机中,将稻谷从稻子上剥离下来。我们小孩子就负责把堆成堆的稻子递给大人,这在我们那叫拣把。

那时候村里不像现在有乡村公路,收割完成后,得将稻谷装在背篼里,一背篼一背篼,靠人力背回家里晾晒,这一背篼就是一百多斤,八月份的天气,每个人脸上都是豆大的汗珠往下滴。真是应了那句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背回家摊开晒起来,暴晒几天太阳,干燥的谷物就可以装袋装柜了,这一年的粮食就算是有了。

按照习俗,一般会拿一部分出来立即打成米,打米机这种高端设备可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得提前找熟人联系一辆三轮车,将稻谷装车,运到镇上店铺里加工,把晒干的谷子变成大米。

打完的大米中间混了很多谷物的壳,也就是俗称的糠。还得需要用这种手摇式风车筛一遍,得到干净的大米。

随后,就会拿这米做一顿饭,尝上今年的新米的味道。不知道是新米真的有所不同,还是因为劳动的不易,这一碗米饭吃着真香。

这就是我们碗中这碗米饭的故事,从谷物变成秧苗,再变成水稻,最后变成碗中的米饭。

小时候,爷爷奶奶告诉我,在他们小的时候,尤其是60年代自然灾害的那几年,别说饭了,用他们的话说,吃的连猪都不如,水稻收成非常少,米饭都没得吃,只能吃稀饭,说起来是稀饭,倒不如说是汤中加了一点米。

从八十年代包产到户以后,日子才开始过的好起来,大米的产量也越来越高,凭着几亩田地和自己的双手,不仅种出了全家的口粮,还有余粮卖了存下钱来。

然后我问他们知不知道袁隆平是谁,他们摇摇头说不知道。

我说,都是因为这个人,你们种的水稻才能打出这么多米来。

他们听了说:那这个人了不起哟!没有他我们还要饿肚子。

今天,了不起的袁隆平爷爷与世长辞了,全网悲痛,微博、朋友圈每一个人都在悼念哀思,这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看到有人获得如此大范围网友的一致哀悼。

我想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粮食问题,不像两弹一星工程,离普通人那么遥远,它事关我们每一个人饿不饿肚子,现实又接地气。

袁老爷爷不断研究和实验,只为人民吃饱饭不饿肚子,这一干就是一辈子,一辈子只干好这一件事。功成名就以后,既不贪功,也不恋名,依旧扎根在科研一线,不为名利所动。

有人说袁老爷爷是伟人,是英雄,但我看到袁老爷爷的照片,更像是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人,放到人群堆里都不会引起注意的那种,而正是这份普通更为动人。

我们这一代人,其实基本上就没经历过饿肚子的日子,生在红旗下,活在改革春风里,这一切都得感谢袁老爷爷。

虽然在网络以外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很多农民可能并不知道袁老爷爷的名字,但我想这却是对您一生最好的诠释。

一饭一米,当思来之不易,感念伟人,从珍惜每一粒粮食做起。

袁隆平老爷爷,一路走好。

浏览 6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