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 | 产品经理晋级连胜的诀窍

共 7991字,需浏览 16分钟

 ·

2021-11-30 01:11

‍‍
作者 | 林壮壮,来源 | 健壮的大姐姐(ID: is_strong)

要灌鸡汤的话,晋级答辩就是一场几十分钟的表演,你就是那位导演兼编剧,你得把剧本写好,提前设计好桥段,让评委们身临其境,一起完成这场表演。
毕竟所有细节搬到台面上都会被无限放大,你得有底气坚持到谢幕。

今天想认真说说职场中关于晋级的事儿。

老实说,这事说出来也不丢人,升级打怪升官发财都是人之常情,某种程度上它的确是你在工作中个人价值的印证。那么我们不妨敞开了说明白,究竟怎么在收获个人成长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地为自己争取一点接地气的馈赠?

上周在公司内发了一篇晋级总结的文章,近1w的阅读+近1k的收藏,很荣幸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在此脱敏后分享给各位有需要的朋友。

划重点,本文的读者对象:所有准备晋级/即将晋级/不想晋级只想吃瓜的打工人。
如果感兴趣的话,不妨接着往下看吧!



毕业后来公司5年半,算起来时间也不算短了。我总给别人灌鸡汤:与其被工作榨干,不如榨干工作能给你的价值。工作已经够辛苦了,有一分付出当然要争取一分收获。
话虽如此,在工作中焦头烂额的时刻太多了,谁管你真正想要什么,或是引导你了解自己想要什么。

记得我3年前第一次晋级答辩的时候,leader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迄今印象深刻:
答辩不是一场面试,它是一场表演,你就是那位导演兼编剧。你来写剧本,你来拉评委投入到这场表演里。这里面会有起承转合,你要让他们身临其境,而不仅是作为观众在审视你的一举一动,再不痛不痒地甩给你一张X牌。

好吧,时隔几年这话我肯定是润色过了,但听起来依旧唬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焦虑,也让我对答辩有了新的认识。

在之后两次的晋级答辩前,我都会反复提醒自己:不紧张不紧张,这不过是一场几十分钟的表演,我得把剧本写好,提前设计好桥段,和评委们一起完成这场表演。毕竟所有细节搬到台面上都会被无限放大,我得有底气坚持到谢幕。大不了破罐子破摔,你能拿我怎么办,咱们不过是在这场表演中萍水相逢,谁也不比谁高人一等嘛。

你看,这人确实是麻痹到一定程度了。希望接下来分享的一些取巧的小伎俩和真诚的心路历程也能麻痹下你。

01

啥时候动起来
无论你身在哪里,晋级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当你申请晋级的时候,往往你已经在主导一块业务,而且能在这个业务领域独挡一面。无论成绩好坏,对个人来说都值得去盘算下晋级的事。

有时候想想这真是大企业的圈套。你看,职级晋升的体系完备吧,评审细则也很清晰吧,给你设定好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然后划分小单元,倒逼着单元内的每个分子在这个设定好的框架里升级打怪。所有人成天来去匆匆眉眼间锁着一个个塔,自以为冲出了生活的枷锁但依然活在楚门的世界。

好吧,往积极的方面看,这未尝不是对个人价值的一种加持。与其漫无目的,不如先抓住能够得着的目标。

什么时候开始萌生晋级的想法?时时刻刻吧,异想天开一觉醒来就直接冲刺顶级专家。
什么时候真正开始准备晋级答辩?我一般会提前2个月,当然这个因人而异,有人脑袋转得快写材料也很快。
我认识一哥们在临近答辩前1天开始写晋级ppt,闭关一天后两眼乌青去面试了,最后也通过了。我不行,且不说答辩材料,平常我写文章前都要在近几周刻意去搜集一些信息,正式动笔也要花将近7-8小时才能定稿。

答辩也好,述职也好,无论你在准备什么汇报材料,写明白前必须先想清楚。我一般先建好总体框架,想好每张幻灯片我要表达什么观点,为了佐证这些观点需要呈现什么内容,这些内容背后需要准备什么素材。

工作日大家都不轻松,我会在答辩的2个月前的每个周末抽时间盘点下手头上的素材,想清楚要重点突出什么项目,然后开始搜集项目相关的所有内容,一个月后输出初稿,再在剩下的一个月慢慢磨细节。随着新的信息汇聚,和领导、同事的沟通过程中也会有新的启发,持续去修缮细节,最后定稿。

如果你跟我一样,建议提早准备。变数太多,谁知道下一秒你会不会突然被派驻到旮旯里日夜颠倒地加班,两眼一睁一闭就过去大半个月,完全没时间再好好琢磨这事。
我就是这样,7月底暗暗写完ppt后,8月初临时安排出差直到现在都没能抽身出来。若非提前准备妥当,估计我现在也不会写这篇文。

事后我也仔细数了一遍,从开始准备到最终P11答辩当天,累计修订了23个版本的资料。整个过程就像在迭代产品一样,一点点去优化和提升,最后再对外发布。

02

怎么准备
怎么准备答辩,相信你或多或少也有一些主意,但我始终觉得,无论你打算冲刺哪个级别,有一些套路、或者说是小伎俩,都是通用的。

2.1 抓基础

无论你在哪个公司,相信贵司都会有基础的通道能力标准。记住,你准备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佐证你与通道所要求的能力是匹配的,事前研究通道职位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跟考试一样,考前你总得先了解题型吧,摸透常见的考题,有不熟悉的领域多训练,有擅长的领域确保不丢分。

2.2 他山之石

不少公司都会有公开分享的一些经验,甚至会公开优秀选手的答辩ppt。机会太难得,这就好比学霸把自己的笔记本贴宣传栏了,可不得好好研究下?

但问题又来了,和你一起答辩的同事,大家也能看到一样的材料啊。这就跟学生时代每个人手里捧着一样的教科书和习题集,明明平常练习的时候旗鼓相当,到了考试场合怎么就有了高下之分?
摆在面前的材料就这么多,关键看你怎么学。


1、分析

从分析ppt结构开始,他讲了几件事,怎么串起来的,怎么增强说服力的,为什么我能看懂,他是通过什么方式让外行人了解这个业务,怎么呈现出来的……
甚至你可以试着臆想下,这位同事在答辩的时候可能会怎么陈述,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表达。

2、模仿

既然别人的材料这么优秀,也得到了评委的印证,那么不妨来试着模仿一下?很多人在网上也都见过不少述职汇报的官方模板,基本上大同小异,那么究竟可以模仿什么?

首先是大框架。
各公司的晋级材料要求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答辩材料一般会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一段重点突出的经历给出个人经历+负责的业务介绍,重点突出,快速带过;
2)一张吸睛又不高调的成绩单:亮出总体成果,言简意赅地突出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以及你近一年来工作的成果(项目突破、复制标杆、降本增效、项目营收等),给出数据支撑;
3)回到现实,细数辛酸史:为达成上述成绩你遇到了什么挑战,怎么思考,怎么解决,最后取得了什么阶段性成果。如果有多个挑战,可以分别陈述,尽量收敛在3个以内,以免失去焦点;
4)痛定思痛,总结反思:侧重点是对未来发展的思考,突出大局观和预判风险的能力;其次是对当下的总结提炼,体现你对自己优缺点的客观判断;
5)专业影响力和贡献:这里主要是考验你在知识转化、方法论分享上是否有所积累,全靠平常下功夫。

再来看小细节。
1)信息表达
每个模块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样的。比如他在讲述项目背景时,这个标题概括得非常简洁有力,仔细一推敲还觉得专业到位;在界定项目的问题时,他能从几个很别致的角度去分析,又从对应的角度一一去攻克难关。

这些都值得效仿,有些很棒的材料我甚至会去抠字眼——这话怎么就说得这么专业(装逼)呢,作者有没有分享过文章或是课程呢?抱着窥探欲我也想顺藤摸瓜去探探。

2)视觉呈现
我以前写ppt的时候总喜欢去网站上下载各种模板,一份模板下载后隔一天去看:晕,丑到我了,再换。然后大把的时间就这么荒废在选模板这件事上。

有必要吗?审美因人而异,只要设计视觉统一、给人轻松舒适的感觉即可。为什么有些材料给人感觉很正式很规范,内容很饱满但又不会太拥挤?

主题风格、版式布局、字体字号的统一构成了一份设计视觉统一的演讲稿。我也看到一些ppt,很奢华也很酷,局部很亮眼,但拼凑在一起不够和谐,看完后没有一个核心的点让人记住。

3、内化

平常要有积累,汇报材料、总结邮件、运营数据分析等都可以作为你写材料的素材。如果到你真正准备答辩的时候才开始拼凑内容,时间就很紧张了。

毕竟每个人负责的业务都不尽相同,汲取别人材料里的精华,再回过头来盘点下你的业务,看看有哪些地方是可以去借鉴的,哪些地方是要加倍琢磨的。
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就像两个小人儿在脑袋里打架,干一场后方知双方的弱点是什么,你要理清楚这些冲突点,才知道怎么去解决。

4、提升

拥有信息和做出正确判断是两码事。每个人都拥有无数的琐碎信息,甚至都有点信息过载了。信息过载就容易抓不住要点,如何从信息中得出核心的观点和判断,这并不简单。

在准备答辩的过程中,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提升。通过梳理你所负责业务的信息,并转化成可对人分享的知识,这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对个人而言也是非常宝贵的。知识可以让你看到自己工作的轮廓、运转的规律,让你与这份工作建立连接和主动。

我在公司内连续通过3次答辩,我的经验是,事前多做调研。
最有效的办法是问过来人,了解他们眼中的面试官是什么样的,他们为什么通过/不通过,他们的答辩材料是否可以学习一下?
不同部门的面试官关注的内容有差异,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你要调整自己去适应当前环境的要求和风格,这个过程就得加倍要求自己眼观八路耳听四方。

03

怎么表达
准备好了,答辩材料有了,临近开战,究竟要如何表达?
划重点:有态度、有主张

3.1 有态度

之前公司内也有帖子在倾诉答辩前精神极度紧张无法纾解,想放弃又不想放弃,完全可以理解。

人生中第一次述职是大四在某猪场实习的时候,当时会议室齐刷刷一群人,原地待命时我就手脚冰凉,到我上场的时候更是止不住全身发抖。中途一位领导甩过来一记凌厉的眼神,吓得我即刻嗫嚅,后半程几乎是忍着泪水强撑着讲完了。
自此我对公众场合发言有了很深的恐惧。

回顾起来还挺不可思议,为什么会这样?我被恐惧控制了,就好像手机系统崩溃了,所有的app全废了,那一刻所有后天习得的知识、技能都救不了我。

在高压之下,面对别人去发表观点/汇报/述职时,很容易出现的一个心态就是自动进入战斗模式,心里默念的是“我要碾压他”,或者“他那个眼神是否定我的意思还是什么?”或者“他居然没有认可我的观点,我是不是没戏了”。

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如果你对自己不够自信,你就会分散精力,放不下恐惧,放不下好胜心,放不下耍威风,从而无法在最重要的点上全力以赴。

这种心态怎么调整呢?怎么做才能处理好这类沟通场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主动降低期望值,然后战胜情绪,承受压力,强行让自己做出有利于长期利益的举动。

听起来有点别扭,但你练习多了,拧巴久了,后面遇到类似场合时就会慢慢地习惯这种强装镇定的作风,久而久之真的就镇定下来了。
人体本身就是反脆弱系统,不妨试试看,亲测有效。

3.2 有主张

什么叫有主张?
1)有明确主张:明确什么叫论点,做到直击目标,不讲废话;
2)知道哪里可能会被挑战:站在旁观者视角给自己挑刺儿,主动怀疑自己,检验逻辑;
3)逐一破解质疑:提前准备好评委会问的问题并准备好答案,对于没覆盖的问题也尽量有条理地去应答,答不上来也不必慌张,主动认怂,请教评委。

1、几个技巧
1)刻意练习
提前准备好演讲稿,在家在公司都可以试着站起来,模拟真实场景脱稿多演讲、多练习;

2)语音/视频记录过程
把自己练习的过程进行录音/录视频,回放的时候听听,这人有表达清楚吗、语速还ok吗、时间控制得妥当吗、听起来够镇定吗、形容是不是有点猥琐……

3)外行指导内行
找几个完全不熟悉你业务的人给他讲一遍,看看他能不能听懂,他会提出什么疑问,他有哪些地方听不明白,还能不能再优化?

因为述职时间有限,评委同样也是在短时间内去了解你的业务。如何让他们更清楚地get到你的信息,是第一优先考虑的事。其次才是如何更好地表达,设置一些小卡点,评委可能会问、但又在你的预料之中的问题,都可以提前准备好。

2、几个误区
1)讲着讲着就变成汇报项目/介绍产品了
一个项目的成败绝不是因为你一个人,不要变成你在给评委宣讲产品或是介绍项目:项目取得了多大的成功、背后运用了什么技术、有什么不得了的运营体系等等。
这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不是推介会,也不是培训课,你讲述的重点是你自己。为什么是你在做这个产品而不是别人,你对产品的思考是什么,你遇到了什么挑战又是如何攻克的,你对产品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思考……

2)专业术语堆得越多越好
方法论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堆砌行业黑话,未免无法让人感同身受。我的经验是,这几十分钟你就是在讲故事,评委和你一样,也有好奇心和窥伺欲。
希德·菲尔德(Syd Field)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阐释了“经典三幕式”的写作结构,建制——对抗——结束:

  • 第一幕是故事的开端,旨在“铺陈”,相当于引子;

  • 第二幕是故事的主体,复杂的人物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主人公为解决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作斗争;

  • 第三幕的目标是“解决冲突”,主人公会做出一个决定变成英雄,让观众产生崇敬的心态。冲突解决的时刻,也是故事结束的时刻。


在你升级打怪的过程中,展现出你从开始到结束的旅程。往现实的方面来说,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也更好记,说起来更有共鸣,评委也更容易理解你的信息和情绪。

3)两耳不闻窗外事
以产品通道为例,一大部分考核的就是你的产品行业视野。
你做的固然优秀,但放眼到整个行业,你的产品如何,还有多大的增值空间,相比竞品好在哪里,还能走多远……
且不说在答辩场合大概率会问,单就这问题本身,也确实值得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放下手头的工作,多往前看一看、想一想。

4)只有好绩效才能通关
No.
我认识一些伙伴,他们未必是高绩效常驻户,但他们晋级也通过了。通过的原因无外乎有:好好准备、逻辑思考、清晰表达等,但不通过的原因就五花八门了。如果你因为自己没有拿到高绩效而怀疑自己的可能性,那真的很可惜。

5)老板说要做
日常确实有很多要向老板汇报的场合,多到有点匪夷所思。我也经常在想,老板在关心啥,为什么老板要做这个不做那个,他的依据是什么,靠谱吗……
答辩过程中时不时就会遇到这种灵魂拷问: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如果只是因为老板要做的话,那未免想得太浅,经不起一点推敲;如果不是因为老板的话,你又是凭什么去决策一个业务的走向呢?

04

怎么学习
我在公司内的行家平台上看到好多牛人分享自己的成长心得,我也去咨询过几回,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同事真的很优秀,而且不约而同地都很擅长学习。这些习得的知识能在日常工作中、在一些关键场合中提供及时的帮助。
在此我也想谈谈对于学习的思考。

薛毅然老师提过一个“宽胶带”的概念:
每个人都应该并可以成为一卷宽胶带,面积大、粘性强,不断从各种可靠的渠道里获取有效的信息,并把信息跟自己原来的认知体系融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这些信息都可以在很多日常的微习惯中获取到。
我在看一位日本主妇的家务书时,她提到减轻家务负担的两个重点:固定动作和固定位置。

固定动作是指,每天都要做的家务流程,最好能确定下来机械地完成;固定位置是指,哪里的东西用完放回哪里去。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除了每天上班、睡觉的固定时间之外,其他时间如何利用都因人而异。没有哪种生活方式会显得更高尚,只要自己觉得舒服、熨贴就够了。

4.1 多听

不少厂商开始捕获声音带来的商机。从早期的听歌软件、电台有声书到近几年盛行的广播剧fm、声音社交、声音交互等,从声音内容到声音生态,开启了一波又一波声音创业的想象空间。
充分利用听觉,也是我从5年前开始养成的习惯。

微信小程序、喜马拉雅、spotify、得到app上都有很多听书/听课的资源。
拿“36氪随声听”为例,这里面编排的资源不少,每天定时更新,你可以自由选择收听哪个类目:听“八点一刻”聊今天的互联网新鲜事,听富赜老师揭秘最新黑科技,听人美声甜的小姐姐邀请牛人探讨新商业情报,听艾问人物讲述投融资管和传奇人物……这几乎成了我早晨必备的一餐。

再比如得到app,里面有各个领域系统性的知识,你可以自由选择翻哪位老师的牌……真的,我算是明白了,不要总带着目的去听课,否则压力感一上来,你很难有动力保持这个习惯。

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武志红的心理学、薛兆丰的经济学、吴军的硅谷来信和谷歌方法论、吴伯凡的认知方法论、梁宁的产品思维和增长思维、薄世宁的医学通识,都是我的心头好。
其中有好几门课,我每年都会续费支持,如果你想上岸但又不清楚有什么好的船只,我强力推荐以上这些课程。

4.2 多看

前阵子我在公司上课时有不少同学问过我要看什么书,我现在还是同样的回答:你看书的目的是什么?
老实说,现在特别忙,尤其是近一个月出差累到身体精神濒临爆炸,我不得不带着目的去汲取信息。余闲太宝贵了,但凡能争取一点点假期都想好好利用下。

我选书第一看需求,第二看兴趣。
在此也提供一个让你自己选择读什么书的窍门,有几个方式可供参考哈

1、在公司内上课时,学院老师分享的材料里引用的书籍;
2、关注的公众号文章里作者引用的参考文献;
3、看过的不错的书,同一作者的其他系列书我基本上都会一并拿下;
4、我在得到app上追了4年万维钢老师的课,他分享了不少书。

我会从万sir的解读里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再买回来仔细研读,收获会更大。比如去年的精英日课结束后,我第一时间买了《被讨厌的勇气》、《九个工作谎言》、《模型思考者》、《行为》和《第二座山》,果然没看走眼,大饱眼福。

也许你会说,书买了我也看了,可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阅读,如何判断自己吸收了多少。在此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你无需一字一句研读,这本工具书可以教会你如何开展实用型和虚构型读物的四种层次的阅读。
当然也有人诟病说这本书看完还是不知所云,那你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好了。

4.3 多思

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很难。甚至在你变化的过程中,你仍然察觉不到自己的变化。
我想推荐你培养一个旁观者的视角。

除了书本上的、课堂上的知识之外,更多的学习机会是在你跟公司同事、跟其他优秀的人接触的场合。有没有试过,跳出事情本身、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别人的表达和思考方式?养成这种微习惯,你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很有意思。

比方说你在开一个会,你只是众多参会者中的一员。你发言不多,是不是忍不住想开点小差搞点小动作?
不妨试着去观察下其他人吧,主持人怎么去组织一个会,别人怎么去表达他的观点。尤其是对于某些你钦佩的同事,更不能放过对她谈吐表达的观察了。

为什么有些人说起话来如沐春风、条理清晰,他在陈述这个事情的时候是怎么去分析和表达的,为什么他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她能从这几个角度去理解问题……
观察久了你会发现,日常中有很多思考和表达的微习惯都是可以去培养并反复练习的。

阿德勒心理学有个很经典的论点: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你对当前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你的生活。

想了想,也许对于工作来说也是如此,尝试利用一切可以榨干价值的资源,去做一次次完整的复盘和推敲,然后发展长项、丰富视野,让自己变得更加精干。

学习究竟有什么用,当下的我还年轻,我没有发言权。按万维钢老师的话来说
学习是为了让我们在冲动的时候多一分自由意志,两难的时候多一个视角,思考的时候多一种模型,决断的时候多一个选项。
简直不能更对。

今年快结束了,我对自己的期许依旧非常土气:不长胖头不秃,少玩手机多读书。希望接下来依然能靠很多的努力和一点运气去迎接如约而至的28岁。
不想晋级也好,想晋级但没通过也好,想晋级如愿通过了也好,无论你现在身处哪里,不要给自己设限,请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态去持续修行,赋予你寻常的生活不一样的意义。
共勉之。

↘好文推荐:
Notion:后office时代的新生产力平台
张小龙力荐的贝索斯演讲: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腾讯分享:AB实验,归因和解读才是王道!

点个“在看”吧
浏览 3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