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对」时代的科技树

雷锋网

共 3808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2-11-14 14:24


这是一棵世上未有过的树。”       


作者 | 胡喆
编辑 | 王川


提到“科技树”,很多人认为这是个科学哲学名词,实则不然。
“科技树”(英文:Technology tree)这个词,常出现于游戏术语。在游戏中,通过发展不同的技术升级方向,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用图形表示则是树状图像。
点对科技树,游戏就可能赢;点错了,游戏就可能输。
这和我们现实生活是一样的,比如,诺基亚点错了科技树,就输掉了整个智能手机时代。
小到企业,大到社会,为了点对正确的“科技树”,人类追求创新发展、探索真理,掀起了这个时代最壮阔的风景。

更有意思的是,“科技树”原本只是一个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概念,但了解到,腾讯将在深圳前海新总部建设一座科技馆,同时联合顶尖科研机构,运用人工智能和全真互联技术,打造一棵数实融合的人类百年“科技树”。

一万个科技史研究者,心目中可能会有一万棵科技树。腾讯的这棵,或许是全球第一棵“全真科技树”。它的价值何在?


01
点对科技树的价值


“科技树”还能换种说法,叫主范式,一个正规的科学哲学用语。
有位老外叫托马斯·塞缪尔· 库恩,所知者不多,但这人的学界地位极高,被称为“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他还是正牌的物理学家、科学史家,著作颇多。
今天要说的,是他在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科学革命的结构》。
就我们所知,BAT和TMD的顶级大佬中,相当比例的人读过这本书,他们大多互相安利。
你可能会问,虽然这本书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是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但为什么一大批企业家要追着读这本书呢?

很简单,他们怕错过“范式转换”带来的机会,怕自己在点科技树的时候行差踏错。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作者【图片来源:网络】

库恩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重要词汇。

用最简化的语言来概括就是,随着一些代表性的科学成就出现,这些成就不仅可以吸引一大批拥护者,而且还为他们留下有待深入解决的问题,这些代表性的成就,便成为一种“范式”或“主范式”。
范式的本质,是在一定时期内,规定着科学发展范围与方向的重大科学成就。而范式的价值,是给科学家以一种思路,形成某一特定时代的科学共同体所支持的共同信念。
比如,你是一家千亿美金市值公司的老板,你信仰人工智能,但这远远是不够的,只有无数倍于你的平台所能拥有的科学家、机构、组织,以及整个社会都认可人工智能的价值,这个技术方向才能成为一代人、一代科学家共同奋斗的目标。
说来话长,中世纪科学家的“主范式”就是“地心说”,这个理念认为,地球位于宇宙中心。
这个体系,早在公元2世纪时就被体系化了,尽管其间也有科学家提出别的假说,但从13世纪到17世纪左右,地心说一直是公认的世界观。
换言之,这一主范式的生命周期长达1600年,其中,哲学、物理学、天文学、航海学,乃至一系列社会学科和其它科学或非科学(如文学)的创造,都默认以此为前提。
遗憾的是,这个主范式并不那么正确。因为,一位波兰天文学家,凭借其在临终前出版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成为西方近代早期“日心说”的重要复兴者,或者说,他第一次使得“日心说”在数学技术层面可以抗衡“地心说”。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的努力,让我们今天能以一个相对正确的宇宙观,来观照这个世界。

哥白尼【图片来源:网络】

但更重要的隐喻在于,从一棵科技树,向另一棵科技树的转变,不是顷刻间可以完成的,是需要科学家形成共识的,极端情况下,需要部分前沿洞察者付出巨大的代价。即使到了今天,前沿学者和主流科技界逐渐形成共识,一个时代的主范式(科技树)被广泛接受,也是需要时间和代价的。
不过,进入20世纪以来,范式转换的速度明显加快,从电子计算机的创生、互联网的诞生乃至现在人们热议的智能时代,都可以视为科技树频繁刷新的变革动态。
正是因为科技树的频繁刷新,我们才前所未有地需要凝聚共识,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02
点错科技树的代价

最新这届腾讯科学WE大会上,预展了正在制作的、以百年科学发展脉络为主干的“科技树”的雏形,这是一次不同寻常、具有很大公众价值的努力。

最核心的价值是,这棵“树”将以基础学科为根脉,以学科的发展演变为枝干,系统呈现百年科学的发展脉络及突破性成果。它共创的,也是共享的。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取科学知识。

这不仅仅是为了科普,更是为了抓住时代发展的主范式,以及促成更大程度上的社会共识。

这也从一个角度映射了,点错科技树的代价,实在很大。
如果是一个企业点错科技树,比如诺基亚、摩托罗拉,充其量是这个企业自身付出代价。
但如果一个领域、一个社会都点错科技树,代价就非常惊人了。为什么?这就涉及到库恩提出的另一组概念,即“小科学”和“大科学”。
简单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从动荡不安步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建设期,战时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催生了一系列理论与技术创新,促使科学技术日益整体化,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大大增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互动更加频繁。
由此发生的变化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表现出了显著的新特点,预示着人类文明史和认识史进入一个重要时期。以往科学更多地表现为个体劳动的特征(小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这种劳动方式发生改变,它使科学制度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大科学)。
“制度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是大科学的特征,体现在规模性投入特别大,比如新能源汽车、脑机接口,比如中国的云计算、自动驾驶、灯塔工厂,任一个项目都涉及百亿乃至千亿的投资,因此点错科技树的代价是很大的。
建设科技树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塑造共识。
库恩认为,科学家的本质是守旧的。
这可能超乎我们的认知,因为在我们一般人的心目中,科学家就是生来搞创新的。
但库恩揭示说,由于科学家总是趋向于保留旧的范式,因而一个范式遭遇危机的标志,就是旧的科学范式在科学家的改造之下发生各种变形,出现各种各样相互冲突的解释。
说白了就是,科技树代际更替的代价,是面对新的、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旧的”科学家仍然会坚守以前的主范式,并为了应对新的挑战而修补和延伸原有范式。这就会造成创新与守旧间难以弥合的冲突,会在范式转换完成前,出现一个研究和方向选择上的混乱期和混沌期。
混乱和混沌就意味着消耗,也是对人类进入新的主范式时代的抵抗和干扰。
某种程度上,腾讯这次努力打造的,是一棵尝试容纳共识、推陈出新的“科技树”。凭借腾讯一家的努力当然远远不够,但这个方向和眼光是对的。
当下,人们对于数字化发展的主范式争议不多,但具体的路径,可谓千差万别。就以“智能化”这个词来说,就有了数智化、数治化、数实化等不同提法,这说明我们在容纳更多共识,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差异有待我们取得一致。

03
未来,呼啸而来

不论你乐意与否,科技树的转换都会到来。

特别是某个领域内,随着观察与实验的深入,会逐渐发现很多在原有范式中解决不了的难题。这些难题构成旧范式的反常。随着反常日益增多,旧的科学范式越来越应付不了,新旧更替就会发生。

所以,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面貌焕然一新,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目前,正好是人类点击下一棵“科技树”主干的关键期。

《未来呼啸而来》也是一本神作,作者彼得·戴曼迪斯和史蒂芬·科特勒全面展示了商业创业风口上的9大指数型技术——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网络、机器人、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3D打印、区块链、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并试图洞察这9大指数型技术的互相融合会带来怎样巨大的变革力量。

列举这些风口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握当中突如其来的”叠加式创新“或称”融合式“创新。这本书其实是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并非线性的,有时候是叠加的、突然起来的。

比如,在iPhone出现以前,我们就有了初代智能手机、数码相机、mp3和mp4播放器以及3G技术标准,但这些创造并没有互相融合。

直到iPhone横空出世,人们才意识到,这些创造彼此间是可以相互融合和叠加的。由此,我们不仅拥有了数码相机、音乐播放器、视频生产工具和通讯工具all in one的智能手机,也因为它强大的终端能力和永续在线的特征,更迭了整个互联网发展的历程,从而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数字化进程。

又比如,现在自动驾驶逐渐成熟,人们发现早期有些争论意义不大,类似纯视觉方案、激光雷达方案之争……单点上选择什么技术路线仍然会存在博弈、PK和争议,但智能汽车一定是一个糅合最佳感知能力和最佳自动驾驶算法模型的集合体,这个方向的共识障碍已然大大消除。

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Web3、元宇宙等概念纷纷出现,其发展仍然是循序渐进式的,下一个融合创新在哪里?什么技术与什么模式间会产生这种化学反应……人们不得而知。

这时候,一个实体化“科技树”的价值就在于,不仅可以展示百年间的科技源流,留存诸多科学家的努力、共识,甚至是争论,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判科技未来发展的“数字化模型”。这对于我们判断哪些技术可能叠加、进而产生叠加式创新和指数级增长,将起到梳理脉络、找准方向的助力作用。

它是一个实用艺术品,也是一个科学家的水晶球,还是百年来人类科技创新的生动记录。

//

近期热门文章


江湖再无锐迪科


单飞一年后 PICO 的爱与怕


留给快手海外业务的时间不多了


浏览 3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