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 行稳务实——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在总结中国经济过去一年取得成绩的同时,首次以“三重压力”描述当前经济形势,奠定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
01
经济形势:“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会议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精准、务实的研判,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评价,这一研判是会议重大亮点。过去一致从正面对于中国经济进行解读,但这次会议首次对经济下行压力作出坦诚且科学的深刻说明。
需求收缩自三季度以来已经明显有所体现,“三驾马车”中除出口强韧之外,投资与消费均偏弱。对于一般企业来说,需求的收缩一方面会直接影响面向C端的产品销售,为销售收入的增长带来消极影响。另一方面,通过C端到B端的传导效应,间接拉低主要客户群为B端的企业的业务增长预期。
供给方面,全球疫情的反复使得供应链紧张的问题持续,在供给冲击下,全球均面临着高企的通胀压力。与此同时,国内也面临初级产品、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压力不断上升。
在需求收缩与供给冲击的共振之下,国内经济增长预期明显转弱。如果不能稳定预期,包括企业、居民在内的市场主体对于经济的信心将进一步下滑,进而导致活力不足,带来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的恶性循环。对于经济的运行以及整个资产价格都将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
在预期转弱的现实背景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本次会议依然将垄断、资本无序扩张等问题视为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威胁,担忧其对市场主体的活力和信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会议提出,要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同时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既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02
应对风险:与宏观政策方向匹配,提前做好预案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经济下行三重压力,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会议围绕着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七个方面对各种政策再调整、再发力。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预计,2022年经济增速可能会低于5.5%的水平。如此的话,将很难实现“十四五”规划既定目标,因此预计政策将多点发力。
扩需求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其中适度超前开展的基建投资将作为主要抓手发力,或成为短期支撑经济的主力。相关行业企业应抓住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新基建”投资领域,积极拓展B端客户,对冲C端风险。
保供给方面,会议强调了要保障包括能源、粮食等在内的初级产品的供给,同时通过科技政策的扎实落地进一步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纠预期方面,会议强调了五个方面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包括共同富裕、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可静待政策对预期产生积极影响。
03
助力“三重压力”的化解
对于企业来说,除了审时度势,在政策指引下实现健康持续发展之外,也应行稳务实,为化解三重压力、实现经济更加稳定的增长贡献一己之力。特别是在稳就业方面要有所作为。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无论是大中小企业,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六稳”和“六保”工作的重要参与者。面对市场的寒冬,企业应该积极鼓励员工做好内功,提升公司的劳动力技能,通过其他方式来节约成本,与员工共度难关,不减少就业岗位。
04
坚持科技创新,用科技反哺社会
会议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来,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应该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大对研发创新的投入,努力实现颠覆式创新与关键领域的突破,发挥好创新主体的作用;也需要积极投身与“双碳目标”、共同富裕等社会领域相关的技术研发,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
会议还强调,要“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数字化改造将帮助企业重塑业务流程、优化运营管理,进而实现经营效率等的提升。企业市场主体应该更加积极的拥抱数字化转型,在数字经济繁荣带来的经济复苏中迎来“春天”。科技类公司要成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助手。
一方面,可以持续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为基础开发多种多样可应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工具箱;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更多合作伙伴,通过整合内部生态以及携手外部伙伴的方式,完成了生态伙伴体系的搭建,为各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