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上万!核酸采样员岗位爆火,机器人也来竞聘了?
新智元报道
新智元报道
编辑:时光
【新智元导读】疫情还不过去,且要求每日核酸,核酸采样员人手不够用了,怎么办?
当你每天面对弹窗的压力时,是否想过有那么一个核酸采集点,不用排队,不用暴晒,24小时工作!
其实,在上个世纪60年纪末,自助取款机的出现,正是这样避免了银行排队、暴晒和上下班时间点。
一个是病毒多了,一个是钱多了,虽然心情不同,但道理一样。
招人还是买机器?
招人还是买机器?
无论多了啥,市场大了,就得投入更多人力。因此,就有了核酸采样员招聘火爆、月薪过万的新闻。
不过,投入更多的也许不一定是劳动力,为何不是研发呢,发明机器去替代!
AI的发展逻辑就是,替代简单机械劳动。凡是简单机械劳动,AI就可以取代;凡是重复性的大量数据,AI就可以训练。
AI说,让大批的医务工作者去从事更加专业的活动,而不是采样。
机器可以替代吗?
机器可以替代吗?
核酸采样确实很机械,所以,当下社会爆出各种核酸机器人的新闻。
首先,被采集者张开嘴巴「啊」,然后,采集者用一根棉签,在被采集者喉咙里沾取定量的咽液,最后,放入配好试剂的试管密封存放,这就可以了。
时下,估计每个人都有核酸采集经历,我们习惯了全身防护服武装的医护人员采集。
假如,那只拿着棉签的手是个机械臂呢?你能接受吗?
万一,它捅破我的喉咙咋办?又万一,它伸进了我的鼻孔咋办?
我们先看一下核酸采样机,怎么个采法?
机器人手持棉签,通过视觉识别,伸进你的喉咙采样……事实上,在动作上与医务工作者没有什么区别,机器本身就是模仿人类。
不过,效率上可能不太一样。现在,医务工作者孰能生巧,每个采集不到15秒,而机器可能缺乏足够的数据训练,貌似反应要慢些。
然而,笔者调查了北京、上海、深圳多个城市的核酸采样情况,并未有听说机器人采样的实际运用。
其实,从体验上来说,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医生手持听诊器与血压自动测量仪。
如果是一个医生挂着听诊器,绷带裹紧你的手臂,然后按压气胶囊给你测血压,这,似乎并不害怕。
因为,你觉得医生很专业,可以自行掌握尺度。
换作是一个自动测量仪,在不断鼓动绷带的时候,你是不是有点担心怕它爆掉(尽管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但仍然不排除还是有点顾虑)。
这就是,人在面对机器和人在面对人的时候,有着不一样的心态。
千辛万苦的医务工作者
千辛万苦的医务工作者
就在前几天,北京世纪坛医院常务副院长高伟逝世,年仅43岁。
不少人感叹,疫情时期,医务工作者劳动强大太大。
据说,医生现在是707的节奏,即早7点上班,晚0点下班,一周工作7天。
早在2017年就有调查研究,77%的医生一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其中,还有近四分之一的医生一周工作时长超过80小时。
而且,近6成门诊医生每半天要看30个以上的病人,超过4成外科医生日均手术时间超过8小时,近8成医生有睡眠困扰,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是不是都在期待更多的机器人加持呢?
我们还是期盼,疫情早点过去吧。
参考资料: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2-05-15/doc-imcwiwst75694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