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weekly:发射业务激增,急需补强国内发射场能力?智能手机有望增加 “北斗”短报文功能;马斯克雇机器狗勘察火箭爆炸现场
共 11702字,需浏览 24分钟
·
2021-03-16 21:13
面对航天发射业务量几何级激增,
急需补强国内发射场能力
针对未来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建设副董事长窦晓玉认为,可以预见在五到十年内,卫星应用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将带来航天发射业务量几何级激增,急需补强国内发射场能力。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航天发射场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也凸现出一定的差距,窦晓玉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航天发射场布局需不断完善优化。过去考虑到军事战略部署需求,发射场建设需要战略纵深,因此布局往往深居内陆,而随着商业航天的兴起,航天发射更注重低成本、低纬度、射向广、灵活性高、航落区安全性良好等关键因素,现有发射场射向范围相对较窄,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同时受铁路运输的限制,火箭运输成本较高。
二是现有航天发射场在商业发射适应性方面有一定差距。商业发射属于市场行为,具有临时性强、灵活度高、变化性大等特点,现有发射场受政策影响以及管控,难以满足未来高密度、高频次、灵活度高的商业发射需求。
三是国内商业发射相关政策、法规还有待出台完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民商力量、社会资本介入程度相对较低。
四是现有航天发射场周边产业配套滞后,无法满足就地研发制造等需求,使得制造、发射、测控和回收环节脱离。
五是国内新型火箭数量不断增多与现有发射阵地及工位数量偏少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现有发射场中发射工位数量平均为2个,均为液体运载火箭发射工位,难以满足未来高密度低倾角发射需求,且目前仅具备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射的简易场坪条件,势必限制大中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展空间。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航天发射场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已形成布局相对合理、设施基本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发射格局,涵盖了中低轨、高轨及地球同步轨道等多种发射轨道,基本上满足了我国对卫星、飞船和空间探测器的发射要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测试发射模式,具备了一定的航天发射规模和能力,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航天人才队伍,成功完成了多项急难险重任务,为后续融合的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窦晓玉建议,商业航天发射场作为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随着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将发挥出带动商业航天产业链发展及撬动社会资源参与的价值引领作用。建议国家发改委将商业卫星发射场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建议国家发改委等有关单位指导开展发射场立项、选址及建设方案论证工作。
这里没有什么技术问题,但是有复杂的法律和管理问题,首先是能否允许建立完全商业用途的发射场?然后是空域使用权的审批流程能不能适应“几何级激增”的局面?另外,如今激增的发射需求多数在小卫星,但放眼地月经济的未来,重型发射终将成为主流。商业发射场的规划与建设要有长远眼光。
推动5G+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
更好赋能千行百业
为更好地赋能千行百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副总经理赵大春从多个方面提出建议,加大5G+北斗高精度定位在自动驾驶、智慧港航、智慧民航、无人机、测量测绘、防灾减灾、共享出行及大众消费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赵大春表示,目前我国5G+北斗高精度定位在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应用、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建成全球规模最大5G+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我国全面实施北斗发展战略和新基建战略,积极开展5G基站和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建设。截至2020年12月,三家运营商已在全国建设开通5G基站超过71万个,为全国所有地级市和部分重点县城提供5G服务。国内若干单位都已经启动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建设工作,其中,中国移动依托现有5G基站站址,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超过四千座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可面向全国 31 个省(区、市)广大区域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
二是融合应用场景稳步拓展,应用示范效果初显。5G+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通过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其他技术相配合,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已在监测检测、自动驾驶、测量测绘、智慧港航等场景中得到应用。中远海运、上汽集团、东风集团等在全国范围积极打造了多个高精定位应用示范。如在上海,打造了东海大桥洋山港智能集卡编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5G+自动驾驶重卡商业化落地;在湖北武汉,打造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智能网联示范项目,示范区面积21平方公里,5G智慧道路26公里;在江苏苏州,打造了高铁新城5G+智慧路口,实现了国内基于5G无线空口的车路协同多业务验证;在广西南宁,打造了全国首个边坡检测领域的5G+北斗精准定位融合应用项目等。
三是产业链广泛协同,行业生态初步建立。5G+北斗融合应用正在进入千行百业,包括交通运输、测量测绘、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农业生产等领域,服务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印发相关指导意见,提出持续推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在交通行业的深度应用,引导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在国资委指导下,中央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央企业北斗产业协同发展平台,设立“北斗融合创新”专委会,联合生态合作伙伴共同促进5G+北斗高精度定位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创新发展,共同推进北斗应用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进程。
智能手机有望增加
“北斗”短报文功能
据统计,2020年第四季度申请入网支持北斗定位的智能手机达到79%。随着芯片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射频基带一体化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卫星导航IP核与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广泛集成,北斗正全面走向大众应用,服务百姓生活。
系统应用模式更加丰富。通过“融平台、融数据、融技术、融终端”,通导融合走深走实。北斗三号区域短报文将在年内进入智能手机,可实现不换卡不换号不额外增加外设,实现移动通信和短报文通信的融合使用。北斗高精度地基增强信息已进入智能手机,可实现米级定位,北斗高精度大众应用已在部分城市试点。随着北斗特色服务的落地应用,新的应用模式层出不穷,为北斗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赋能各行各业提质升级。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将北斗产业发展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国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将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加强技术创新,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重点领域国产化替代及规模化应用上谋求新突破。中央企业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央企北斗生态体系、协同发展平台,实现协作创新和共享共赢;北斗主要厂商将实现产业上下游协同、成果共享和市场化推广联动,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鼓励“北斗+”、“+北斗”技术创新,加强北斗与物联网、无人驾驶、人工智能、5G通信、区块链等战略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推动北斗融入新基建,催生新业态、新产业,力争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总体产值翻一番,突破万亿元大关,全球市场份额翻两番,实现北斗产业化向更宽范围、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
移动通信和北斗的结合,能够解决物联网应用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把北斗的短报文功能直接集成到现有移动通信设备上,对于全球化的资产管理和物流,意义都很大。这其中需要解决的还是一个机制问题,北斗管理部门能不能适应移动通信行业的海量需求?物联网可不是传统定位那种广播式的服务模式。
国家要加强顶层牵引,
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链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向2021年两会提交了四份建议。其中《关于推动卫星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建议》中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出台了多项支持和鼓励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条例,极大地推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商业航天具有显著的技术牵引和产业带动作用,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抓手。
卫星互联网的产业链条中,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卫星运营及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均属于高投入、长周期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前行业涌现的大多数企业处于从起步到跃升的发展阶段,体量较小,侧重研发投入。卫星互联网领域需要国家层面加强顶层的规划和牵引,多维度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推动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发展。他建议:
(1)将卫星互联网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纳入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卫星互联网相关商业航天企业是国家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商业航天企业参与航天智能制造产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持力度。
(2)进一步改革国内卫星频率申请协调机制,优化和简化我国卫星网络资料申报管理流程。采取国际上普遍做法,即降低向国际电联申报频率轨道资源的门槛,将监管重点后移至国内频率落地及运营许可上,提高国际频率轨道资源争夺的主动性,并在申请小型卫星、试验卫星频率轨道资源方面提供快速通道,减少审批流程等。
(3)进一步放开对民营企业应用商业卫星开展商业服务的行业准入限制。例如,支持民营企业有序开展卫星通信基础电信业务,充分调动和发挥民营企业的力量与优势,进一步增强我国空间信息应用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4)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设立大规模的重点扶持民营商业航天的国家发展基金,并鼓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撬动社会资本联合成立商业航天产业基金,支持和鼓励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推动民营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生态的构建。
作为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创业者,雷军已经不是第一次建言商业航天发展了。小米公司已经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产业生态。虽然在底层技术的掌握上,小米不见得比华为强,但是在产业链布局上,却已经覆盖了个人生活的很多方面,并且在努力向商业应用发展。航天在小米的生态中占据什么地位,雷军似乎还没公开表态。但是我们的商业航天企业不妨积极一点。
崇明城管:违建业主隐瞒作伪
卫星航拍精准作证
近日,上海崇明岛港沿镇城管执法中队接到群众举报,依法对同心村一处违法搭建的铝合金架子进行拆除处理,拆除面积为32.34平方米。
调查中,当事人表示该处铝合金架子早已存在,只是换个顶棚。由于年代较为久远,该村村委委员等旁证人员也表示该处原有架子存在,但无法确认架子尺寸。执法人员本着认真负责的执法理念开展现场调查,发现该处铝合金架子外表较新,不像已建构筑物。
为了核实具体情况,中队联合镇村建所,对该处近期的卫星图片进行对比,发现该处原本确实存在一处铝合金架子,但面积仅为2平方米左右,与现场调查情况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判断该处铝合金架子应为新建构筑物。在强有力的对比图片等证据面前,当事人最终承认违法建设行为,并对该处铝合金架子进行自行拆除。
中队经过总结经验发现,这类简易构筑物的建设过程非常快,案件办理的传统方式已无法有效锁定关键证据,中队将以此次拆违行动为契机,深入研究并探索与镇村建所等相关部门沟通合作的工作机制,切实利用好卫星图片等信息技术锁定办案证据、规范办案程序,对辖区内违法建设等现象进行严厉打击。
笔者居住的小区里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城管根据卫星照片直接找上门来,查处乱堆杂物的情况。这算不算卫星遥感直接服务人民生活?当然算了!我们期待着更多AI驱动下的遥感应用,让各行各业的人们随时拿出手机,就可以通过卫星知道自己想要的信息。
吴季:未来10-20年,
深空探测将成为
航天大国角逐的重要战场
1959年至今,人类进入太阳系深空已经超过60年,除了阿波罗计划6次成功将人类带到月球表面并安全返回以外,其他任务都是无人探测计划。
人类开展深空探测和开发利用的动机和需求主要来自3个方面。
1、政治需求
阿波罗计划是典型的政治任务,这个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计划带动了美国科技的发展,对不止一代的美国人产生了教育和激励作用。
中国的嫦娥计划与此类似,在中国具备了绕月、落月等探测月球的技术能力之后,获得科学成果而不是重复实施上述工程任务,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但政治任务是不可持续的,正如阿波罗计划成功之后,美国再也没有哪一届政府愿意投入如此多的经费重复阿波罗时代的辉煌。
2、科学探索的需求
科学探索需要回答科学问题、突破科学前沿。科学前沿的突破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以科学探索目标驱动的深空探测任务是可持续的。
但由于科学探索任务是政府出资的项目,研发投入取决于政府的财政能力大小和对基础科学发展的支持力度。
通常政府对基础科学发展的投入可以分配到以下几个方面:
(1)无需大量经费投入的自由探索性的基础科学研究,这部分经费往往以投向大学为主。
(2)投向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例如加速器、大型天文望远镜以及其他国家实验室需要的重大科学装置等。
(3)投向空间科学卫星和深空探测任务。
空间科学卫星是比较单纯的基础科学研究任务,具有不断提出新目标、不断突破前沿的性质,具备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性质。
深空探测任务往往需要不断到达新的目的地,同时具有政治和科学两重性质。对政府而言,如果在遴选时,能同时考虑其政治显著性和科学发现性,就能收到双重的回报,同时也就具有了自我的可持续发展性。
3、市场需求
除了政府投入,商业性质的投入在深空探测领域也开始兴起。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太阳系资源利用的方向,应该是就地利用,比从地球上带去要经济得多。
因此,太空资源的就地利用,包括水的提取、燃料的提取、太阳能电池板的就地制造、金属材料的冶炼和锻造等都是非常有经济前景的业务方向。这些方向一旦找到市场,就可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此外,对这些资源就地利用的最大需求,来自于本身就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太空旅游。
中国正在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到2035年,中国的发展目标是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空间科技是一个大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深空探测具有非常强的政治象征意义和对民众的激励教育作用,在实现政治目标的同时,深空探测必须伴随着新的科学发现,这是深空探测任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以上两个驱动力如果能双轮驱动,就可以使国家在其中投入的产出倍增。
中俄两国签署合作建设
国际月球科研站谅解备忘录
近日,经两国政府批准,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罗戈津通过视频会议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广泛合作,面向所有感兴趣的国家和国际伙伴开放,加强科学研究交流,推进全人类和平探索利用太空。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轨道上建设可进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月基观测、基础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等多学科多目标科研活动,长期自主运行的综合性科学实验基地。
在建造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的框架内,中俄两国利用在空间科学、研发和使用空间设备和空间技术方面积累的经验,将共同制定建造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路线图,并在建造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的规划、论证、设计、研制、实施和运营等方面开展紧密协作,包括向国际宇航界开展项目推介。
中俄两国一直致力于在空间技术、空间科学、空间应用领域开展合作,先后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联邦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关于协同实施“嫦娥七号”月球极地探测任务和“月球-资源-1”轨道器任务合作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联邦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关于建立联合月球与深空探测数据中心的合作协定》等协定,积极推动月球及深空探测领域的合作。
月球是深空探测的第一个目的地,探测的目的不仅仅是写论文,而是扩展人类的存在。无论是把外星球变成矿山+农场,还是变成宇宙自然保护区,都需要人类把自己的足迹延伸过去。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商业化的驱动,任何科学探索都难以为继。既然国际月球科研站已经是箭在弦上,商业企业应该开始考虑自己能做些什么了。另外,俄罗斯的商业化思维相当欠缺,中国企业需要具有唱主角的意识。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R8IX1SOHA87ZAGZJQmmwg
https://mp.weixin.qq.com/s/AkYmug5UioZ7Epb3b8-1Zw
马斯克雇机器狗勘察火箭爆炸现场,
网友:《黑镜》现实版
近日,SN10首次成功着陆,但是8分钟后,突然爆炸了。
浓烟大致散去后,发射场道路重新开放,摄影师和SpaceX的粉丝们,周四上午蜂拥到发射场附近,观看清理工作。
就在这时,他们发现了一个迷人的四足机器人在残骸上游荡。
这不就是波士顿动力的当家明星机器狗Spot吗?不过人家现在改名叫Zeus(宙斯)了。
“宙斯”可以嗅探碳氢化合物泄漏、检查设备、记录机械读数,稍加改装后,大黄狗还能带上辐射检测、温度、防腐蚀等等装备。
除了惊叹《黑镜》再现,国外粉丝拍到的照片,却让一些人产生了怀疑。
据国外一些未经证实的现场目击者说法,机器狗其实是在人员已经入场检查后,才跟着进入现场的。
这就不免引起人们的质疑,难道这是一场设计好的商业走秀,就是为了卖狗。
其实,别看波士顿动力在网络上风光无限,但实际上,日子并不好过。
卖的贵,出货少,成立28年,波士顿动力几经转手,先后属于谷歌、软银集团、现代集团等等。
直到去年6月,波士顿动力才迈出了商业化的第一步。
旗下机器狗Spot开卖,一只53万元,相当于一辆Model S。
价格高昂,产能却有限,一整年计划出货1000台。
这样的经营状况根本覆盖不了运营投入。
去年12月,前东家软银集团孙正义,将波士顿动力以10亿美元,“贱卖”给了韩国现代集团。比起之前30亿美元的收购价,波士顿动力身价只剩下1/3。
有网友表示:
波士顿动力如此大肆宣传,却接连易主,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一家公司能从中盈利?
也有网友脑洞大开,希望马斯克能收购波士顿动力。
这样就有一支星舰舰队派遣机器人前往火星,并建造一座城市。刚好大黄狗也在SpaceX打工有一阵子了,不知道马斯克还满意不?
在很大程度上,机器狗的参与是一场作秀。星舰采用液氧甲烷燃料,本来也没有毒,炸完更是无毒无害,人类不戴防护设备就可以去勘测了。然而“秀科技”的用意并不是防毒,而是一种公关形象的建立,是这位“钢铁侠”告诉媒体和公众,自己的公司和自己的理念永远是引领性的。
Telesat报告全年收入下降,
预计Lightspeed的目标市场价值为
3560亿美元
Telesat周四公布了其2020年的财务业绩,与上年相比,收入下降了10%,并预测未来光速星座(Lightspeed,光速星座是Telesat为其低轨星座的命名)业务的总可寻址市场(TAM)将达到3560亿美元。
Telesat公布的年度合并收入为8.2亿加元(6.48亿美元)。该公司列举了导致收入下降的各种因素,但首席执行官丹•戈德伯格(Dan Goldberg)在周四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表示,收入下降约60%是由于北美卫星电视直播到户(DTH)客户Shaw Direct未续约以及WildBlue预付款摊销完成所致。其他因素包括向其他卫星运营商提供的短期服务收入减少,以及COVID-19大流行对服务于航空和海事市场的Telesat客户的影响。
广播业务占Telesat公司收入的50%,企业业务占48%,咨询服务占2%。从地理位置上看,北美占Telesat收入的82%,拉丁美洲占8%,欧洲和中东(EMEA)占5%,亚洲占5%。
本年度的净收入为2.46亿加元(1.94亿美元),而2019年的净收入为1.87亿加元(1.48亿美元)。Telesat公司表示,净收入的差异是由于2019年的再融资损失造成的,而在2020年底,该损失并未在2020年再次发生,Telesat公司的存量合同约为27亿加元(21亿美元),星队利用率为81%。
第四季度(第四季度),Telesat报告收入约为2.02亿加元(1.6亿美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8%。该公司表示,这一下降是因为向其他卫星运营商提供的短期服务在2020年不再出现。本季度净收入约为2.55亿加元(约合2.01亿美元)。
Goldberg评论说,公司预料到了Shaw Direct和WildBlue会对2020年的收入产生影响,但未预料到COVID-19大流行的影响以及缺乏向其他运营商提供短期服务的机会。然而,他预计,同样的收入逆风问题不会影响2021年。
Goldberg在周四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说:“COVID-19仍然存在影响。这将继续限制我们与航空客户和海运客户重回正轨的能力——他们仍然深受COVID之苦。但我们预计,今年我们不会面临2020年必须面对的那种不利因素。”
同样在周四,Telesat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一份20-F表格,并概述了该公司为其光速低地球轨道(LEO)星座所看到的总可寻址市场(TAM)。Telesat估计,到2023年,其地球静止轨道(GEO)业务的TAM将达到180亿美元,Lightspeed将在2023年使TAM增加到3560亿美元。该公司预计,到2030年代,这一3560亿美元的预测可能会翻一番,甚至翻两番。
Telesat认为,未来TAM的增长将受到以下因素的推动:各个垂直行业,包括地面运营商领域的4G/LTE回程,或航空的乘客连接,以及5G、物联网(IoT)、地面网络回程连接和航空运营数据传输等具有高带宽潜力的新兴应用。
Telesat最近宣布,泰雷兹阿莱尼亚太空公司将为Telesat建造由298颗Ka频段卫星组成的光速低轨星座,为企业垂直地面、航空、海事和政府部门提供宽带互联网服务。该公司正通过批准,与大股东Loral Space&Communications合并,成立一家上市公司,为星座公司融资。
在全球低轨道宽带星座的一片狂潮中,加拿大电信卫星公司却一直在稳扎稳打,不高调也不低调。光速星座的市场定位也很明确,不和星链竞争,不和一网竞争,专心做好自己的小众市场,为航运业和能源业服务。如果这样就能够实现3500多亿的“小目标”,不是成功又是什么。
NASA大幅调高空间站
商用收费标准,客户懵了
NASA已大幅调高了对国际空间站商业用户使用其货运服务和其它资源的收费标准,令部分厂家感到不解和沮丧。该局2月25日宣布对其2019年6月出台新的低轨商业化战略时首次发布的商业营销价格政策进行修订。那项政策提出要留出部分站上资源,以用于除研发活动外的商业应用,并给出了一份资源使用价目表,所涉资源包括往返货运服务和站上机组人员工时。
相关消息被悄没声地发布在了该局网站上。NASA在所发消息中称,此次调价“是要反映对NASA资源之价值的全额补偿”。该局称,决定这么做是基于“同利益相关者的磋商、眼下的市场增长情况以及对能提供类似服务的未来商业实体的预期”。
由于取消了补贴,那些服务的价格有了明显上涨。往站上运送1公斤货物(即所谓“上行质量”(upmass))的费用从3000美元涨到了2万美元。把1公斤货物从站上运回(“下行质量”(downmass))的费用则从6000美元涨到了4万美元。1小时的机组人员工时费用原先是1.75万美元,而现在是13万美元。
自公布之日起立即生效的此次突然“跳价”令某些空间站用户感到吃惊。某公司一位官员在《航天新闻》与其联系之前对NASA这项涨价决定毫不知情。由于那家公司还在评估此次价格调整的影响,该官员不愿披露其身份。
纳型支架公司首席执行官曼博说,NASA没有做好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工作。他说:“我们本在同客户进行磋商,却突然被告知价格涨了好多。”他说,价格突涨迫使纳型支架公司中断了同两家潜在客户的磋商。他说,上涨后的价格超出了那两家客户的预算。
另一位企业官员私下里表示,自己并不知道NASA在消息宣布前跟谁商量过此次价格政策调整。该官员称,此次涨价可能会促使某些客户另寻替代方案。
NASA除所发消息外并未对其改用所谓“全值”定价的决定做出详细解释,也未回复有关这项价格政策的提问。
曼博说,NASA有可能是在对终版2021财年拨款法案所附报告的要求做出反应。该法案只给NASA提供了1700万美元的低轨商业化工作经费,而该局的申请额是1.5亿美元。法案所附报告指示NASA就通过其站上低轨商业化工作选定的项目、NASA为运送和实施那些项目而发生的费用总额以及NASA将会得到多少补偿向国会提供数据。
报告还禁止NASA利用其经费来“对主要为了市场营销、广告或娱乐目的的任何项目提供费用补贴”。那似乎是在回应该局在某些国际空间站商业举措上受到的批评,比如把雅诗兰黛公司的化妆品送到站上去拍照,或有可能要到站上去拍摄一部由著名影星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
NASA应对其价格政策进行“细化”,对那些市场营销和娱乐活动采取全额收费的办法,但继续为其它商业性工作所需资源提供补贴,比如兼具教育意义的那些活动。曼博认为有些商业项目可在教育上做些文章,也能给国际空间站带来价值,并展现美国的领先地位。
NASA的低轨商业化政策还允许私人宇航员造访国际空间站,并给出了此类任务所需资源的价目表,包括每人每天22500美元的机组补给费用和每人每天11250美元的生保费用。修改后的价目表没有了针对私人宇航员任务的任何服务价格。该局称,“NASA正在重新评估可供私人宇航员任务使用的资源价值和数量,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更新那一价格政策”。
要在明年初把4名私人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的公理空间公司(Axiom Space)对任何潜在价格调整都并不担心。公司发言人霍尔德说,“公理公司从未想要依靠NASA来提供其开列的各项服务,所以这一事态进展不会影响到我们”;“公理公司的打算是要自己来照顾自己及其在轨机组”。
曼博称,他希望这一政策修订并不是NASA在这些问题上的最终决定。他说,“我希望这只是就为商业化工作提供更成熟的支持而开展的一项对话的开始”。
这个数字没什么好奇怪的,取消国家补贴之后,加压飞船的商业运输成本就是这么高。科学活动可以指望政府补贴,商业活动就要自负盈亏了。所以,商业合同的执行者们会有更大的动力去控制成本、创新技术。只有通过创新把价钱降下来,才有产业繁荣的前景。特斯拉要是卖出迈凯伦的价钱,也不会有人追捧,是不是呢?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编辑及独家点评,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