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萨特:在东北不能盯着陌生人看

iamsujie

共 1086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1-06-06 08:59

如题,为什么?答案在文中第三张图,你可以看完了再回来。

如何评价一本书好不好?
近来我有了一个奇怪(非唯一)的标准——能把一个我想了解,却又啃不下嘴的领域,讲得让我愿意看、看得懂。《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就属于这样。

虽然我知道刘擎教授、知道这本书已久,但得来也是个机缘的故事。4月我去北京,朋友开的由新书店做客,临走作为一个“仪式感”的动作,选了一本书买下,就是它了。

我对哲学领域而言,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下沉市场”用户,当然,下了几层不好说,我在豆瓣自己建了一个豆列,收集了一些“想看 & 看不下去”的书,哲学显然是重头戏。任何一个领域,先要有人在塔尖指引,再要有人转译,告诉下面的人跟上,这两者都功德无量。

思想史,听起来似乎和我们的日常很遥远,但这本书能让我在看的过程中屡屡想到生活实例,下面仅开几个小口子,让大家体会一下,而书中具体内容,我就不再转译一遍了,恐转手次数太多,失了原味。

————————
什么是现代性?
关键在于从 循环历史观 到 线性历史观,当下的时代,不再是以往的延续和重复,而是前所未有的,是崭新的,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转变——我终于找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事情的好坏,拉长时空看,有可能变化。我们的为了XX所做的事情,经常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马克思听了想打人(自己)。


在东北,不能盯着人看,你瞅啥……瞅你咋地……可能是一场血腥暴力的开端,这事儿背后,也是有理论依据的。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本书《游客的凝视》。


萨特,你说出了我的想法……成年人,我想就应该这样。
为此我还写过一篇。
成年人应该说“我不去了”,而不是“我去不了”


今天主流的科学观,从“实证机制”转变为“试错机制”,而要归功于波普尔。和我们做产品、做企业一样,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意识到,从来都没有完美,从来都没有终点,只有不断逼近却永远到不了的过程。


对于部分网络言论的极端化、简单归因、断言、站队……对言论者而言,确实有极大的诱惑。


以上,如果激起了你的兴趣,可以去看书。

周末愉快。

__________
苏杰(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共4本书,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也是产品创新独立顾问。

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下面这个微信(i13758212411)。
浏览 9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