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亏损100亿!从亚马逊Alexa到GoogleX,硅谷巨头「登月计划」纷纷被砍
共 5162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2-12-02 21:11
市场寒冬来袭,科技巨头纷纷抱团取暖。
从裁员、冻结招聘、到削减成本,一切的目的,就是要少花钱,多赚钱。于是,那些早年设立的雄心勃勃的长期项目,开始因为不赚钱而被无情砍掉。
亚马逊十年「宝贝疙瘩」Alexa被砍、谷歌脑洞部门「X实验室」接近名存实亡,大批孵化项目被撤、微软搞量子计算,首要目标是要卖给政府换钱......
曾经最狂野的梦想,终究还是要败给现实。
亚马逊的设备业务Alexa是它的一个创新部门,这个业务受到公司创始人兼前CEO贝索斯的独宠,是他尤为看重的明星项目。
Alexa部门现在有10000多名员工,大笔的投资资金都流向了这里。
虽然亚马逊表示仍将致力于打造Alexa,但现任CEO安迪·贾西(Andy Jassy)显然是想拿它开刀。
据外媒报道,Alexa语音助手部门与亚马逊Prime视频所在的亚马逊「全球数字」集团,仅2022年第一季度就损失了30亿美元,是亚马逊其他任何部门损失的两倍。
报道称,该团队今年将损失100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损失归咎于Alexa。从大幅度裁员的现状中也能看出,亚马逊已经厌倦了该部门烧钱的行为。
此次Alexa裁员潮中,受波及的具体团队包括:Everywhere、Smart Home、AI Information和Science等等。
其实很早就有知情人士提前爆料,称亚马逊也开始准备大裁员了。这是因为亚马逊CEO Jassy发起了一项大规模的削减成本计划。
在削减成本大审查中,亚马逊考察了Alexa和另外一些无利可图的部门。文件显示,设备部门每年运营的亏损达到了50亿美元。
早在10月份,亚马逊就冻结了整个零售部门的招聘。某些团队的员工,被分配到利润更高的部门,很多团队纷纷解散。
可以看到,在目前经济前景极端不确定的情况下,亚马逊下了大决心要控制成本。
首席财务官Brian Olsavsky上个月表示,亚马逊已经看到了消费者受到高通胀影响的迹象。它发出警告称,第四季度的财务状况相当不佳。
Alexa从诞生算起,已有十年时间。作为语音助手领域的OG,Alexa成为了谷歌Google Assistant和苹果Siri的灵感缪斯。不过,地位高如Alexa,也未找到持续的收入来源。
十年来,Alexa名声虽大,却并没有赚到什么钱。几乎所有将Alexa变现的计划都失败了,一位前员工称Alexa是「想象力的巨大失败」和「被浪费的机会」。
2019年,亚马逊举行了一次全体危机会议,试图解决变现难的问题,但徒劳无功。
报道称,虽然Alexa的Echo系列是「亚马逊上最畅销的产品之一」,但「大多数设备都是以成本价出售的」。
一份内部文件描述了Alexa的盈利模式:「我们希望在人们使用我们的设备时赚钱,而不是在他们购买我们的设备时赚钱。然而,这个计划从未真正实现。
人们不会在使用Alexa后,根据它播放的插播广告来在亚马逊上购物,因为没有多少人会在看不到产品图片或阅读评论的情况下,听从人工智能的建议花钱或购买商品。
该报道称,到运营的第四年,「Alexa每周有十亿次互动,但大多数对话都是播放音乐或询问天气的微不足道的命令」,而这些需求都是无法变现的。
亚马逊还尝试过与其他公司合作开发Alexa,比如让用户通过语音命令购买达美乐披萨或打电话给Uber叫车,以此获得返点收入。
然而,报告称:「到2020年,由于缺乏用户,该团队已经不再发布销售目标。」
运营团队试图将Alexa描绘成一个光环产品,吸引更多的用户在亚马逊平台消费。但研究发现,这些用户的「财务贡献」往往不尽如人意。
在给员工的公开说明中,Jassy表示,该公司仍然「有信心打造」Alexa系列产品,但这是在对Alexa团队进行大幅削减之后。一位员工表示,对于Alexa部门,目前没有「明确的行动指令」。而且由于硬件没有盈利,因此,没有理由继续迭代该产品。
其实近期频繁进行业务调整的公司,远不止亚马逊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登月计划」时代——已基本宣告终结。
科技巨头的「登月项目」,一般指周期长、投入大、见钱慢的长期规划性项目。
目前,谷歌、Facebook、微软等硅谷巨头在经历数次失败后,已经纷纷退出了这些风险巨大且需要「耐心」的项目,许多项目组已经关闭或裁员。
在过去几周里,微软缩减了「登月计划」部门的野心;Facebook缩减了其实验产品和Reality Lab团队,并裁员1.1万人;谷歌则削减了与CEO所追求的「人工智能更广泛使命」不相符的项目。
一位微软员工表示:现在的「登月计划」已经被放弃,转而着眼于短期「钱景」好的项目。现在的市场已经不适合押注长期项目了。
2010年,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创立了「谷歌X」。
2003 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谷歌加州山景城的办公室的服务器机房里合影
当时,谷歌X几乎没有什么结构、没有什么规则、也没有明确任务。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致力于改变世界」。
从无人驾驶汽车到太空电梯,这是一个能让工程师们大开脑洞的「奇妙屋」。
谷歌现在风生水起的自动驾驶汽车部门Waymo,最初就发源于此。佩奇和布林支持了他们喜爱的X项目,帮助他们在公司内获得资金和人员支持。
「如果他们喜欢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会受到保护。」一名谷歌X前员工说。
在谷歌的带动下,这个理念开始流行起来。其他科技巨头也纷纷成立「登月」部门。
Parviz创造了曾经风光无限的谷歌眼镜。他于2014年离开了谷歌X,在亚马逊开始了「大冒险」项目。
亚马逊「大挑战」计划前副总裁Babak Parviz
两年后,Facebook在8号楼对谷歌的X计划进行了回应,着手探索脑机接口等,致力于让用户用意念打字。
从理论上讲,为更长远、更宏观的思考创造空间也是科技公司避免落后于竞争对手的一种方式。他们可以作为有效的招聘工具:来和我们一起工作吧,大把天马行空的想法等着你!
现在,情况显然已经变了。在市场不确定的时候,这些「登月」部门往往最先被裁掉。公司正重新分配这些资源,以确保可见的增长前景。
随着佩奇和布林二位大佬淡出Alphabet,以自己的条件(和美元)为登月计划提供资金,Alphabet的首席财务官鲁丝·波拉特(Ruth Porat)一直在努力控制公司一些成本更高的研发项目的支出。
谷歌首席财务官鲁丝·波拉特
与此同时,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巩固了他对谷歌作为「AI第一」公司的愿景,业内人士怀疑,这一思想是否与创始人的「登月」思维相悖。
其中一些担忧已经显现:据TechCrunch报道,本月,谷歌削减了其120区孵化器中的一半项目,只保留了首批AI项目。
Facebook最近缩减了新产品的实验部门,该部门来自8号楼团队。
据报道,该组织建立了一个功能和产品,比如一个现已停用的快速约会应用程序和热线,一个供创作者和粉丝互动的工具,现在致力于制作短视频。
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放弃了智能手表的开发,并限制了对高档增强现实眼镜的投资。Facebook正在投入员工的精力和资源,以跟上TikTok的步伐,并重建其广告业务。
微软去年刚刚为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成立了一个新组织。
不过微软认为,尽管有「利用物理定律实现商用量子计算近乎无限的可能性」等崇高目标,但微软的量子计算部门将立即专注于核心业务,比如把核心技术卖给政府和电信行业,以换来真金白银,投向未来。
在公司内部,领导者们将这个策略变化归因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但业内人士也指出:在大科技的新时代,最冒险的创业者,也不得不转向华尔街的实用主义。
当然,这样的战略调整也招致了一些微软内部人士的批评,他们担心公司开始专注于「搞钱」而缺乏野心。
「我们本应该是一家创新组织,进行长期投资,」一位微软员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但现在我们的主张与现实不符。」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大型科技公司仍在进行有趣的投资。
亚马逊目前仍在进行的「秘密项目」,就有癌症疫苗、无人机送货服务、量子计算和仓库自动化等,不一而足。
一位员工表示,保留下来的这些比之前「天上掉馅饼」式的项目更加靠谱。
微软的一位代表也表示,2022财年,他们投入了250亿美元用于研发,并将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大规模长期投资分散在各个团队中。
谷歌在过去18个月里从其登月实验室剥离出了两家机器人公司,谷歌X实验室部门也正在致力于虚拟和增强现实领域的更多未来项目。
与谷歌CEO Pichai关系密切的人表示,他将云和人工智能视为自己的「登月计划」。在他的亲自监督下,谷歌已经将重点放在了这些领域。
在今年的谷歌I/O大会上,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亲自演示了演示谷歌眼镜,并谈到了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人们搜索网络和使用地图的方式。
或许,硅谷大厂们并没有停止「探月」的脚步,只是变得更加理性了。
参考资料: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big-tech-moonshots-over-amazon-facebook-google-microsoft-2022-9
https://arstechnica.com/gadgets/2022/11/amazon-alexa-is-a-colossal-failure-on-pace-to-lose-10-billion-this-year/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卫星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主任:陈玉忠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编辑委员:曹志刚、陈嵩辉、邓中亮、荆继武、景贵飞、郎燕、刘进军、刘天雄、宁振波、秦智、汪春霆、吴季、徐小舒、阎丽娟、赵敏、肇启明、周建华、朱铎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