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终奖,到账了
作为一个不用上班的人,是没有公司给我发年终奖的,但每年我都有属于自己的年终奖到账。
有合作公司结算的款项,有作为产品顾问拿到的咨询费,有此前积累的卖书稿费等等。
虽然这些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年终奖,但对我来说也颇具仪式感。
可是在我看来,每年最让我期待的年终奖还是每一次劳动换来的那些数据结果,是那些日积月累的回报。
昨天我收到了微信公众号发来的年度数据统计报告,印象中这是他们第一次做这种比较全面的「账单」。
其中的很多数据在公众号后台是直观看不到的,所以这成了一次非常好的洞察窗口。
我挑选了其中几个有意思的数据,在这跟你们简单聊一下。
第一个数据:年度阅读量。
2023 年,我的文章被阅读了 282.3 万次,累计被 106.9 万人看过。
其中,超过半数来自于订阅号消息,也就是关注了我的你们。另外还有 33.3% 来自于推荐,准确说是基于个性化算法推荐的「看一看」。
说实话,这个数据让我有点意外,没想到通过推荐算法带来了这么多阅读。
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运营公众号比起我当初所在的那个初期是要更容易的,因为即便你没有原始粉丝,也还是能获得算法的照顾。
要知道,过去我写的文章就真的只有关注了我的人或者朋友圈里的人能看到,是出不了圈的。
现在,通过推荐算法的加持,这种出圈成了现实。我也看了一些朋友分享的数据,我的被推荐比重相比他们要高出很多。
作为一个 11 年的公众号老用户,我算是完整见证和经历了整个公众号生态的发展,去年公众号给我的感觉是,更开放了。
当然,我说的开放是指在流量层面。
第二个数据:常读用户数。
我没有把总关注数当成关键数据指标,而是选择了常读用户数。在我看来,这个数据更有实际意义。
关于常读用户,微信团队并没有在后台给出具体的定义和统计规则说明,只是从功能表现上做了示意。
如果你想判断自己是不是我的常读用户,就可以进入订阅号消息列表看看我的头像是不是出现在顶部。
不过我觉得,至少保持每周阅读我的文章,你就可以成为我的常读用户。
去年我的总关注数增加到了 8.6 万人,相比 2022 年增长了 1 万多人,其中常读用户数是 2.7 万人,占比 31.4%。
这个比例已经维持很多年了,就算总关注数持续在增长,但常读比例一直稳定在三成左右。
在我看来,这种稳定就是稳中有增,而且是一个比较健康的指标。
如果总关注数增长了但常读数降了,说明新来的读者对我认可度不高,或者说我的内容没能吸引留住他们。
而这种稳中有增的数据体现说明了一点,老读者还是老读者,而新读者也变成了老读者。
一定有读者会问,31.4% 算高么?
其实,已经很高了,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行业均值。不过我觉得,这里面依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什么我前面说这个数据指标更有实际意义呢?
逻辑很简单,因为常读用户比例更能反映文章对读者的交付价值,换个更好理解的说法就是粘性更高。
如果只是单纯追高总关注数其实是没意义的,如果无法转化为常读用户,那些也都只是无意义的数字而已。
前面那张截图底部还有一个小小的数据指标,有 322 人看过我几乎所有的内容。
说实话,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钢粉,是比老铁更硬的钢粉,如果公众号能提供一个清单列表给我就好了。
隔壁的知识星球也出了年度数据报告,这里我也分享两个数据。
第一个是去年我在知识星球的输出总量,累计 20.9 万字。
这些输出分布在专栏文章里、日常分享里、提问回答里,所以加入星球的同学能看到很多我没在公众号分享的内容。
实际上,这些内容的价值会更高。所以我才说,星球就是我公众号的会员服务。
第二个数据是我和星球同学的互动交流,全年 1003 次,平均每天都有两三次。
我理解,这种互动包括了留言区和提问回答,其中提问占主要比重。
这就回答了另一个问题,我每天都在和谁交流?在帮谁解决问题?答案和明显,星球同学是主体。
与此同时,参加我线下产品训练营和价值个体计划的同学几乎都来自于星球内,而跟他们又有了更进一步和深度的交流。
如果把公众号读者和我的关系比喻成朋友,那星球成员和我的关系就是熟悉的朋友,而参与产品训练营的同学和我的关系就是亲密战友。
显然,跟他们的接触密度和帮扶支持也是不同的。
很感谢这些平台产品能完成数据记录和统计并且交付出来,我觉得,这是比银行卡到账更有意义的年终奖。
每年能收到这种年终奖,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早上在朋友圈看到这么一句话挺有感触,最后也分享给你们。
「你只管努力,世界会帮你记录」。
▲ 点击上方卡片进入发消息回复“w”,可加我 个人微信 关注唐韧,用产品思维洞察现象背后的逻辑
安可时刻
这周末我在上海举办今年第一场线下产品训练营,一整天高密度的学习和实践,目标帮助一批产品经理建立体系化的产品思维和方法。
还有最后 2 个名额,要报名的可以直接联系我 tangren0517
如果对我们产品训练营不了解的同学,可以看下这篇文章《 拿到大厂 offer 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