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说人话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现在很多互联网产品都喜欢发明新词和新说法,以至于每隔一段时间都得重新理解和学习。
我并不是反对学习,而是这种重新发明有点过于刻意,甚至有点反常识和故作高深。
原本简单的事情被包装得高大上,原本简单的规则被搞成数学题,通常一脸懵逼的往往是用户。
昨天我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很多人都在转类似下面这张图。
从中,你看出什么不同了吗?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一堆 App 的图标么。的确,可如果你仔细看图标上的文字或许能发现一些不同。
App 图标一直是不同厂商的营销战场之一,通常用来传递当下的运营热点,比如双十一、618、年货节。
但上面这张图里有一个另类,那就是拼多多。
他们在自家 App 上写上了「正常发货」四个字,这种操作和其他家显得格格不入,但又无比直观。
我和一个做产品的朋友谈论这件事,聊到这种策略和其他大厂的不同时,他说,拼多多说人话。
当然,意思并不是说其他大厂不说人话,而是拼多多的策略更加命中用户需求。
说实话,当我看到「年货节」几个字的时候是无感的,也并不能激发我的任何动机和行为。
但当我看到「正常发货」几个字的时候,我会立马联想到春节期间快递时效降低甚至不发货的情况。
如果此时我要买什么东西,我肯定希望能像平常一样正常收获,而不是卖家告诉我现在已经不发货了。
所以,简单的几个字却大大消除了用户的顾虑。
对于 App 的打开率有没有提升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这种直观的表达更符合常识,也更能激发用户动机。
虽然淘宝和京东每年都有春节不打烊的传统,也会在产品里增加不打烊的提醒,但不打烊似乎更多是从卖家角度说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实更关心的不是能不能买,而是能不能正常收到。
正常发货,很好地回应了这种关心。
想起前些年各大电商平台的营销策略,各种语文题和数学题满天飞让普通用户难以理解,而这两年主打的低价一下子让问题变简单了。
其实对于在网上买东西这件事来说,可选多,价格低,商品好,送货快,就是最容易理解的,京东的多快好省其实已经很好地概括了。
但是,因为竞争畸形和内部营销策略的堆叠,让复杂性暴露在用户面前,体验是不好的。
如果你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之前包括淘宝天猫和京东在优惠券的使用规则上都是采用的阶梯优惠券模式。
简单说,就是不同优惠券之间是有阶梯使用条件的,用了 A 可能就不能用 B。
后来,这些平台都统一改成了平行优惠券模式,也就是用 A 的同时也能用 B。
这么一来,虽然平台和卖家让利了,但是用户的体验更好了。归根结底,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
我是觉得互联网产品就应该回到常识,少一些套路,少一些规则,去掉难懂且复杂的东西,真正回归简单。
我现在最讨厌的一种设计就是自动续费,比如一些产品的会员服务,尤其是在自动续费前还不给任何提示。
虽然当初因为自动续期有优惠而选择了这种模式,但产品无法确保用户在一年后依然认可这种价值。
这种感觉,就像你对象年初跟你说要和你在一起一辈子,结果半年后你们就分手了,然后明年初对方还让你送礼物。
总之,体验不是很好对吧。
另外还有就是各种花式起名字,什么白金等级、黄金等级、钻石等级、金钻等级,反正我是搞不清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拉高理解难度。
简单点,用初级、中级、高级来表达不好么,再不济可以用一级、二级、三级也行。
如果老板们喜欢发明一些新词来彰显智力优越感,请广大产品经理们送去一个鄙视的眼神。
还是那句话,说让人能简单理解的话,简称说人话。
▲ 点击上方卡片进入发消息回复“w”,可加我 个人微信 关注唐韧,用产品思维洞察现象背后的逻辑
安可时刻
人类天生就会用最直观的方式去理解和认知世界,从小孩的成长过程中就能发现。
小小唐现在经常会用「你」来表达「我」,比如我问他这是谁的,他会说「你」,实际上想表达的是「我」。
产生这种有趣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总是用「你」来跟他说话,然后他就把「你」理解成了他自己。
你看,是不是很直观且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