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人话,别装逼!

共 3492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04-13 21:27

如果要用一句话/一个词来证明,你是互联网人,那么,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

赋能?闭环?迭代?对齐? 链路? 抓手?

“你说这话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顶层设计在哪?最终交付价值是什么?过程的抓手在哪里?如何保证结果的闭环?”


oh,my god!在不知不觉中,我居然也被互联网黑话带走了节奏(好吧,为了证明我也是个互联网人)......

所谓隔行如隔山。每行都有每行的技术壁垒,专业术语,甚至是黑话,尤其是在互联网职场。

在互联网职场上,说的人“装b”,听的人就可能要“懵逼”(啊?什么鬼?)。


这不,前几日,就有媒体刊发了一篇题为《互联网大厂的黑话困局》的深度报道,批评“互联网公司不说人话”。

该文章一度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

在这篇文章中,列出了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例子。

例如,“我们接下来将在几号几点在XX发布什么内容,会用到XX微博账号……”;

用黑话说,则是“先开篇预热,拉高期待值……然后借势发酵,引起围观,为营销赋能……”。

这,是不是简单的表述变得复杂化了?


1


近年来形成的一系列互联网黑话,也造就了互联网人与众不同的气质--辨识“互联网人”,主要看气质。

甚至给人有种感觉,在互联网行业混,似乎不说几句互联网黑话装装b,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人。

下面先给大家来感受一场传统节目《互联网贯口》: 

UGC,转化,打法,闭环,生态,发力,导流,格局, 长尾,垂直,落地,干货,阈值,优化, 迭代,敏捷,评估,高优,体验,布局, 创新,痛点,价值,流量,数据,玩法, 体系,跟进,反哺,回顾,沉淀,一砥商业模式,插个需求,降维打法、头部、腰部、沉浸、生态、渠道下沉、头部、腰部、裂变、导流、测试、迭代、分发、逻辑、撬动、盘活、整合、操盘。

看到这些,什么感觉?好熟悉的味道,还是一脸懵逼(香菇难受)?


看来要想在互联网大厂如鱼得水,不懂点互联网黑话,还真的不行。

没事,我们继续来围观。

说不定你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互联网大厂的“装b king”。


例如,

 

要表述“链条和路径”,但“链条”感觉听起来太low了,不够高大上,你要说「链路


“在网上卖”,看起来不够专业,你要说「抓住流量风口,布局线上新零售


“到处投广告”,你要说「全链路深度营销,矩阵式打法


再例如,北京后厂村的两位程序员在坐地铁时的对话:


  好惨,我今天早上挤地铁没有找到抓手。


  那你应该把手举高高啊,上面有闭环。

…… 



看到下面这张图,互联网人,是不是有种被命运击中了的感觉?
 

名字被改头换面了千万遍,但实质并没有改变。
 
互联网黑话,就像是新版“皇帝的新衣”,时不时要重新“包装”一下。

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为了彰显你一直站在互联网的前列,你还必须得“故弄玄虚”一番,让别人有种“不明觉厉”之感。

例如,常被互联网人挂在嘴边的“赋能”一词。

在互联网,所有东西都能赋能。例如,AI赋能、品牌赋能……


但,其实这个词,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由美国学者提出。当时是用来解释种族问题,是个学术概念。

只是没想到,近40年后,这个词会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如此盛行。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2


互联网黑话是怎么产生的?

这不妨从中国互联网发展史说起。

1996年,国内第一家大型中文网站--瀛海威公司成立,从此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序幕。

在经过10年的时间大浪淘沙,互联网形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BAT三足鼎立局面。

既然江山已定,管理自然就得跟上。

当原本只有几十人的创业团队,变成拥有千军万马的“互联网帝国”时,新的体系也就形成了。

一个新体系的出现,会逐渐形成其体系内的文化,价值观,乃至于是一套全新的话语体系。

早期的互联网黑话,就是在BAT 等大厂“诞生”出来的。

他们在各自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自己内部看似“高大上”的话语体系。

随着他们的壮大,在行业内形成的影响力越来大,话语权也越来越大,行业内的其他小公司也跟着邯郸学步。

有人说,“互联网大厂黑话的产生是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和务虚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行业的内卷是这些主义和精神得以滋生的温床,同时也是互联网大厂黑话迅速蔓延到全社会的温床。


3


学会互联网黑话有什么用?用处可多咯,例如,可以“凡尔赛”一把--装b

于是就有了这一幕:

在互联网大厂,大家开口闭口就是,用户感知,链路,闭环,底层逻辑,顶层思考......

在周报,ppt里使用一些高级词汇,例如,“用组合拳赋能用户”,“打通生态闭环”......

是不是立马显得高大上了?

阿里最爱用互联网黑话,这似乎成了业内的共识。例如,素有“里味”的日报、周报、月报,就是互联网黑话的“聚集地”。

百度有“闭环”加身;快手有“双周”,“双月”护体;

腾讯的“COE”、“HRBP”、“SDC”,让行外人完全摸不着头脑。

曾有一位叫呼兰的脱口秀演员,调侃过互联网行业的黑话文化,“现在给嘉宾写稿,那不叫写稿,叫赋能;

段子讲出来不好笑,那不叫不好笑,叫延迟满足;

门卫大爷掉头发,那叫掉头发吗?那叫去中心化。”

这些普通的生活场景,套用了“高深”的互联网行业黑话解释一番后,突然有点感觉我们的生活被过成了段子,不禁让人啼笑皆非。

不过,这在互联网行业,似乎也是一个普遍的存在。

当然, “ 互联网黑话 ”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能形成“圈层”。

虽然浅显易懂的大白话,确实利于所有人的沟通,但未必见得“适合”同行交流。

与同行交流,不弄懂几个互联网术语,不说说圈子里的黑话,你真还不好意思在这行混下去。

尽管外行人未必能理解,但在团队之间聊天时,无可否认,有些圈子里的黑话确实好用。


因为确实有些耳熟能详的黑话,大家一点就明。不信,你试试?



互联网黑话形成的是“圈层”的高墙,只有你拥有了你们圈子的“通关密码”时,你才能进入这个圈子,才能被认为是“自己人”。

你想想,如果你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是不是有种很突兀的存在(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

......

4


2015年,即将为梦想窒息的贾跃亭,站在北京万事达中心的乐视新品发布会舞台上,他脱口而出一个互联网新词——“生态化反”。 

360的周鸿祎当时就吐槽,“哪怕说了一万遍,我还是要强调,创业者不要说生态、平台、化反之类的大词,要讲人话。

《人物》杂志在《互联网大厂的黑话困局》里,也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互联网大厂员工在与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争论业务内容时,因听不懂对方使用的「黑话」,使得自己最后以一种反击的姿态说了更多的黑话。

在这场暗自较劲的最后,无效沟通便产生了--最终项目的推进为 0 。

“互联网黑话不仅成为互联网的边界,也在成为互联网的高墙。墙外的人听不懂墙内的人在说什么,而墙内的人还不自知。”

当讲究效率的互联网大厂,「过度」泛滥地使用抽象的语言,玩弄「互联网八股」时,沟通成本加大,效率必然会大大地降低。

这,无论是对互联网公司员工,还是互联网产品本身,都是一种“折损”。


最后


张一鸣在字节9周年年会上,念了一段报告来讽刺当下的「互联网八股」现象。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推荐技术赋予的信息分发能力、跨端联动抖头西、分多个产品自研,实现深度共建,形成组合拳,打造内容生态闭环,以此赋能客户用户创造价值。未来我们要增加横向不同场景价值,延长服务链路。同时纵深满足用户需求,借助人类年龄的自然势能,在小中青多个年龄用户深度渗透。另外通过加强基建投入,多种阵地相关产品完善经营价值链路,建立对外用户持久影响力。

他说,「你对一个事情抽象,相当于思维上加杠杆。一旦这个杠杆加错,通常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现在,张一鸣主动站出来指出这个现象,这不失为一件好事。

毕竟,语言文字的存在是为了沟通。只有将能达成“有效沟通”的词汇摆放在一起,才有意义。

不然,哪怕你说得再“高大上”,在别人看来,也不过是一场“假大空的话语艺术”(好了,好了,聊不下去了,话题终结吧!不然你会失去我的......);

别人听了,也感觉只是听了个寂寞

(好了,说人话,别装b了!)



推荐阅读:
要不要跳槽,看完就懂了
敲击看不见的代码!

  创业后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奋斗逼又来了!

 “其实在中国,14亿人都在裸奔!

大厂的学历歧视?你关心的学历问题都在这里
浏览 7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