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化之路(一):初识数字化
共 5826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2-03-02 15:13
认识?理解?最终改成了“初识数字化”。
数字化概念在媒体的狂轰滥炸之下,几乎人人皆知。初识数字化,更像是回忆年轻时跟对象谈恋爱的味道。因此,本文注定了“湿货”居多,“干活”很少。那就不如以我们共同的回忆录形式,也不失为短暂的放松方式。如果能从中获取些许启发,那就更值得了。常言道,“温故而知新”嘛。
一、电气化历程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之前,我们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等等各种形式的“化”。机械对于当初经历的人们来说,尽管为精密的机械感到惊奇,但并不神秘,毕竟看得见、摸得着。人们总是习惯比较具体的事物,而不喜欢抽象的概念。
当然,电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已经不再陌生。电同样看不见,尽管“摸得着”,但没几个人轻易敢去摸。
但是,朋友们是否想过,在富兰克林发现电存在的年代,人类对电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
据记载,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老富高举起风筝,儿子威廉拉着风筝线飞跑。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老富和威廉拉着风筝线,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老富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上面这段来自百度百科的文字便是富兰克林当初发现电的存在的故事。
想象一下,当时儿子威廉看着如此激动的老富,好奇的问:“爸爸,看到您成功的捕捉到了电,我也真替您高兴。不过我想知道,电能做什么用呢?”
老富顿了顿,充满着想象力的回答了一句:“大概可以照亮咱们的屋子,而不再需要点蜡烛了吧。”
看到老富的回答,大概朋友们都笑了。历史让我们如今有底气去嘲笑第一个发现电的科学家想象力不够丰富。
历史已经证明,电的价值比当初被发现时所能想象的远远大得多。
又想象一下,某一天一位来自亚马逊原始部落的朋友问你,“电是什么东西?”电是电子移动的结果;金属切割磁力线产生点;发电机能发电。相信你不会如此严谨的回答对方,对方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电可以取代木柴,用来照明、烧饭。这时身边恰好有一辆电动车呼啸而过,你肯定会灵机一动,告诉对方:“刚刚那个家伙也是由电推动的。”
对于使用电的人来说,不需要去了解电的原理,了解电的用途即可。
这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电气化。百度百科里如此介绍:电气化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广泛使用电力。电气化没有终极目标。因为现在还没有人能预见到第四次能源大转变。人们更难预测电气化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例如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枯竭之后,电力的应用会发展到何等地步。
之所以说,电气化没有终极目标,是因为,电气化的程度与电力技术发展本身有关,同时也与电气化的对象技术发展密不可分。
以最基本的照明为例,从最早的并不是实用的弧光灯开始,到白炽灯、卤素灯、荧光灯、LED灯。
1882年英商上海电光公司成立,同年7月26日对外供应照明用电。当时上海仅有15盏英制弧光灯,每盏亮度2千支光。上图是电灯用作路灯照明后苏州河桥上的弧光路灯。
无论是电气化,还是数字化,与被“化”的对象本身科技进步是分不开的。
如果朋友们有疑问的话,我们不妨看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化案例。
首先来看声音数字化。在数字化之前,人类已经可以通过磁带、胶片(听说过黑胶唱片吧)等记录声音。在数字技术之后,从CD唱片开始,发展到如今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可以记录声音。以此为数据基础,数据科学家们已经进一步实现语音识别,机器人语音对话等。
这个过程中,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前提,在数字化之前,人类已经掌握了记录声音的技术。要知道,这个可不是“天生”的能力。
大家知道,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人类才能记录声音。这也就意味着,在此之前,当人们讲完之后,声音就随风而散了。
人类的五觉中,由于视觉、听觉所对应用的图像、声音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因此也先后实现了人工智能。再看味觉对应的味道,当前的进展就缓慢很多,没有公开资料可以证实已经突破。
如果朋友们觉得声音的例子过于矫情,那么人类的味觉呢?
回想一下我们当前怎么来描述味道的,好吃、甜过初恋、火辣辣...。正如某位不知名的文学家说过,“正因为人类缺乏科学的记录手段,才给文学家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没有办法准确记录味道。本人最近可谓深有感触,有图为证。
在四川出差,有一天点了份外卖,商家标的只是微辣,我便信以为真。直到外卖送到之后,整个傻眼了,原来这是四川人的微辣水平啊!这说明什么?对于辣的味道来说,暂且不谈数字化,也不谈记录,就连标准化还没实现呢。有朋友问我,那有没有可能实现味道的标准、科学记录、以及数字化呢?现在虽然不能,未来总有一天会可以。相信许多人在期盼那一天早日到来,那一定是怕胖的吃货们的福音。
为什么呢?如果实现了味道的记录数据,那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模拟你想体验的任何美味佳肴,刺激你的味觉,精神上满足吃的欲望,而不需要吃任何真正的食物。
最后,将上面电气化的介绍借用过来:数字化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广泛使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没有终极目标。是不是相同的味道呢?
二、数字化大概的模样
如今已经不缺乏数字化的想象了,毕竟元宇宙都已经提到了人类的议事日程,尽管我还没功夫去了解。
接下来打算以华为作为案例作些探讨。不能说绝对先进,但毕竟是实践。2016年,在数字化之初华为内部制定的数字化愿景蓝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需要说明的是,华为数字化愿景图不是具体的实现方法和方案,而更加侧重于理念。在数字化变革初期,让更多的非技术背景的业务人员快速构建一个整体概念,了解数字化的大概逻辑。
记得当时开始并没有这样一个看起来“虚了吧唧”的愿景图。部门一位同事深受《未来简史》、“平行世界”概念的影响。加上那一段时间由他负责跟欧洲数据空间组织(IDS)对接,探讨前沿性的合作。于是主动请缨设计了这样一幅蓝图。不仅直观明了,而且至今也不觉得理念落后。
虽然说是侧重于理念,数字化蓝图也呈现了核心的逻辑。下面直接引用《华为数据之道》一书的一段话,来解释数字化愿景蓝图。
作为非数字原生企业,我们认为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跨越孤立系统、承载业务的“数字孪生”的数字世界。通过在数字世界,汇聚、联接与分析数据,最终描述、诊断、预测和指导业务改进。从实现策略上,该数字世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IT系统的存量数据资产,另一方面要构建一条从现实世界直接感知、采集、汇聚数据到数字世界的通道,不断驱动业务对象、过程和规则数字化。
除此以外,数字世界现有IT系统并存的关系,演变成“立而不破”的数字化转型之道中“五转之一”。
细心的朋友或许会注意到蓝图的右侧,来自于业务世界的业务数据一分为二,同时分别进入现有IT系统和数字世界。这条数据流是后来向高层领导汇报时,某领导强烈要求增加的。
该领导当时给我们讲了他自身的体会:“我当年在欧洲分公司时,我们自己的数据录入到系统,结果自己都看不到自己想要的报表。机关(总部)给的理由是因为信息安全的原因。”
领导认为原有的管理方式不再去改变了,但原有通路的业务数据可以直接进入数字世界(落地为数据湖/数据底座)。通过数据底座打破数据孤岛,可见领导对此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三、从信息化发展看数字化
大家对于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关系并没有定论,本文也无意着眼于此。
过去20年,华为经历了深度的信息化,以及从信息化到数字化转变过程。在转变过程中,有哪些不变的,又有哪些不同呢?
不变:以效率提升为首要目标
2014年,公司高级管理层会议以“借鉴互联网最佳实践提升内部运作效率”为题开展讨论,认为:借助互联网集中精力把几个透明做好,需求、资源、客户到货承诺状态透明化,把我们流程和客户流程对接,从计划预算流程、采购、验收、付款对接起来,对接环节中有关人员,能够清晰的看到整个状态。**(互联网企业)能做到,华为也一定能做到。全球物流和交付要做到全局状态透明。”
2016年,在以“面向未来业务场景,利用IT技术提升效率”为题的高层专题汇报中,指出:
企业数字化规划要重点围绕业务价值。对外围绕客户体验改善和交易成本降低,对内针对组织运作效率提升、流程打通和加速。
数字化转型需要时间。华为体量大,深度依赖主流软件包(ERP、PDM等),我们不可能进行颠覆性变革,需要采用妥协式的方式,明确方向并打造核心能力,各个领域根据各自特点找到突破口、确定节奏。
如今回顾起来可以看出,华为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始于内部运作效率提升,但收获不仅仅限于效率。
当然,并非认为所有企业的数字化变革都必须以效率提升优先。但
变:
1、从侧重管控一线业务到开始注重赋能一线业务
总体来说,过去的信息化系统是为企业管控服务的。以ERP为例,其核心目标是企业资源管理。虽然一般都有订单、生产、发货、回款以及财务模块,但哪个模块又是支撑业务人员去开展真正业务的呢?订单模块能帮销售去接单吗?
自从开始数字化转型变革之后,开始构建数字化作业平台。以工程交付数字化作业平台(iSDP)为例,最早的前身是站点(如无线基站)管理系统。
(以上视频来源公众号:华为ISDP;未经授权,侵删)
2、从注重系统功能到开始注重用户体验
从信息化时代走过来的ERP用户,大概都是ERP“反人类”式的界面的受害者。
翻出一篇写于2007年的博客,其中写道,华为员工离职的十大理由之一:IT不好用。
在数字化转型变革过程中,华为业务部门对过去的系统总结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线下做作业,线上交作业。”(此处值得标红加粗)
过去系统的Excel导入导出功能几乎成为标配。例如,项目计划、预算在线下做好再导入到系统。
要吸引业务用户到线上来“做作业”,提供完成任务的基础功能是远远不够的,提升用户使用的体验才是王道。
3、从数据打通到数据分析
过去20年,“打通”是华为内部的热词之一。通过流程、系统集成实现数据打通,提升效率。直到数字化转型变革之后,慢慢的被“数据入湖”取而代之。
客户主数据打通几乎每个传统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必答题”。以此为基础,客户在公司内部的全交易链条上的数据都可以通过客户唯一标识抽取出来,足以满足客户维度的经营性分析。
但后来某高层提了一个诉求,在接待客户高层来访准备工作中,除了上面的这些,需要全方位了解客户的相关信息,例如,之前客户高层是否来访,提出过哪些要求或者建议等等。这些信息从数据打通角度看,完全没有入我们这些“架构师”的“法眼”。但从客户360画像出发,客户高层某次来访提的要求信息,其价值或许不亚于前一年的签单金额信息。
4、逐渐丰富的数据输入手段,越来越多可以使用的数据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的数据产生以录入为主,后来逐步引入的条码扫码枪等都属于“高科技”。数字化往往与现场技术升级改造相关,智能生产制造自不用说。
5、数据分析结果允许直接嵌入业务执行
在信息化时代,IT部门有一条“铁规”:BI的数据不允许回写到交易系统。
后来在2016年,数字化供应链项目提出建设IOC(智能运营中心),提出了四层架构:数据底座、业务可视、智能分析、业务决策与执行。项目组向当时的Sponsor梁博汇报,他强调了两点,一是适当提前建设数据底座,认为数据是迟早有用的;二是强调业务决策与执行的必要性,而不是“在一个屋子里的大屏展示了五花八门的数据报表,看完后出了门,该干啥干啥,数据没有起到决策作用。”
由此,开始尝试基于数据建模预测的生产计划直接生产生产任务令、采购计划乃至采购PO等,当然,这也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转变过程。
上面主要是从信息化延申到数字化的实际转变。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有必要作些补充说明。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的迁移过程中,技术升级当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思考方式的转变。
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并且降低成本,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信息化只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一部分场景。
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信息技术也已经广泛用于生产现场,例如常听说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一般并不纳入信息化的范畴。为此,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简称“两化融合”)。
在华为,即使在过去信息化时代,生产的IT部门不在集团的流程IT部门,而是在生产部门,便于将MES+与生产线深度融合。
对于服务型企业,包括银行、电商、交通的企业,由信息技术为主构建的服务平台,也都并不纳入信息化范畴。
四、小结
以“初识数字化”为主题,花了不少笔墨。总结起来有几点“干货”,我认为值得大家参考:
理解为什么说数字化转型是长期工程,永远在路上。想想电气化吧。
一般企业关注哪些业务首先需要数字化,而不需关注如何实现。就像我们从来不关心如何发电一样。
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才能避免在数字化转型变革中少走弯路。
(欢迎大家加入数据工匠知识星球获取更多资讯。)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我们的使命:发展数据治理行业、普及数据治理知识、改变企业数据管理现状、提高企业数据质量、推动企业走进大数据时代。
我们的愿景:打造数据治理专家、数据治理平台、数据治理生态圈。
我们的价值观:凝聚行业力量、打造数据治理全链条平台、改变数据治理生态圈。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数据工匠俱乐部
微信号:zgsjgjj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