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炒鞋”割韭菜的得物,售假的“毒”解了吗?

江湖老刘

共 3172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0-12-04 23:39

平台管理不当所出现的问题就犹如一颗“毒”药,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未来面临的恐怕就不止负面新闻这么简单了。

       

 作者 | 凶凶怪

编辑 | 江湖哥
   

近年来,由年轻人捧红的潮流文化催生了很多潮牌购物平台和社区平台,潮牌市场趁势而起,而得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曾以“炒鞋”被公众所熟知的“毒App”自2020年1月1日更名“得物”后,至今也并未真正实现品牌升级,反而接二连三陷入“售假”风波,频繁被消费者投诉存在涉嫌假冒伪劣、鉴定不专业等问题,负面缠身。


如今,随着炒鞋风口的“没落”,但摆在得物面前的不仅是售假质疑,还有平台口碑影响造成的用户流失,逐渐失去的初心使得得物售假的“毒”难解。



炒鞋风口“没落”


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的趋势愈发凸显,在“中年人炒股,年轻人炒鞋”的潮流背景下,球鞋经济应运而生,产生了巨量的市场。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全球及中国球鞋二级市场现状剖析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全球球鞋市场自2010年开始便呈现出稳步扩张的趋势,预计到2019年底,其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684.7亿美元,在球鞋销售方面,2019年全球球鞋的总销量达11.898亿双,相比起2010年的6.135亿双,增幅达到了可怕的95%。


炒鞋热引发的乱象丛生,一度引起了品牌忠实用户的不满,作为目前国内头号“鞋贩子”,在炒鞋风潮正盛的时候,毒APP也成首当其冲挨骂的对象,随着抵制声层出不穷,炒鞋成为社会重点关注行为。


2019年10月,在炒鞋市场疯狂数月后,央行发出警示函指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并且点名批评了10余个炒鞋平台,此时,还未更名为得物的毒APP排在首位。


随后,得物发布了“鞋穿不炒”的倡议书,呼吁行业自律,第一时间上线交易新规,通过调整保证金比例、提高赔付金额等方式抑制炒鞋。


随着央行警告,主流媒体纷纷呼吁 " 鞋穿不炒 ",大家逐渐认识到炒鞋实则资本变相割韭菜。一时间,许多 " 炮灰 " 卖家退出了鞋圈,一掷千金的买家也越来越少,炒鞋自然随之降温。


加上今年疫情突如其来的冲击之下,品牌们大量清理库存,球鞋二级市场遭到冲击,同时人们消费欲望骤减,更加速了炒鞋热的降温。


江湖老刘认为,随着“炒鞋”风口的降温,炒鞋泡沫破裂在所难免,市场狂热留下的后遗症,使得得物问题也因炒鞋市场冷静而显现出来,作为球鞋转售平台,如何起到监管责任,维护消费者权益,是得物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品牌升级”背后


作为国内最大的球鞋转卖平台,得物一直以来盈利模式比较单一。


据公开资料显示,得物的营利模式是以收取卖家服务费和鉴定费为主,其中收取卖家服务费是大头,卖家出售一双鞋,得物会抽取5%的技术服务费,1%转账手续费还有查验费、鉴别费、包装服务费等,也就是说,平台上卖家售卖球鞋价格高低决定了得物抽取服务费的高低。


但随着炒鞋热度褪去,得物因此受影响程度不小,这个模式已经有些捉襟见肘,这也是得物目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不得已的得物,开始启用新名字来改头换面。


2020年1月1日,“毒”App更名为得物App。“毒”更名为“得物”除了让用户对品牌有更清晰的认知,也更贴合平台拓展交易品类、进行品牌升级的需求。此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自我规避风险,毕竟‘毒’这个字不太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传播正向价值。


同时,得物开始从直接电商导流转向内容电商领域,像小红书、快手等平台的靠拢,其品类也从鞋扩大到更多潮流商品,试图摆脱消费者对其“卖鞋”的单一印象。


但得物的发展存在所存在的问题在于,其它平台是以内容带动电商,而得物反而是电商板块先出名,社区内容后发展,违背了消费者先做功课后购物的逻辑。


同时在得物 App 热门板块帖子中,晒整体穿搭和潮玩的帖子占一半以上,其社区和电商连接性并不强,社区垂直内容不够丰富,PGC 的内容匮乏,而在潮鞋领域,还有 nice、有货、识货等平台竞争激烈。


江湖老刘认为,得物所面临的不止发展模式的困境,还有内容过于泛化以及新用户融入的问题,目前看来所谓的品牌升级只是徒有虚表,现阶段得物的核心业务仍是潮鞋部分,在社交电商火热的当下,内容并不出众的得物还是要提升鉴定师团队的专业度和售后的服务,只有把平台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做好,才能换来用户的信任度和口碑。



售假的“毒”难解


据了解,得物app脱胎自虎扑球鞋论坛,首创“先鉴定、再发货”的购物流程,以“鉴定真伪服务”作为差异化战略收获了一众忠实粉丝。


虽受年轻人追捧,但从2019年开始,得物APP就负面新闻不断屡次陷入售假风波,得物用心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似乎“有名无实”,正品保证、逐件查验、多重鉴别和售后无忧四大优势一一被诟病,受到工信部的多次点名。


2月22日,“得物App涉嫌售假”话题登上微博热搜,6月29日,中消协发布“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称,监测期内共收集“得物App”有关负面信息8735条,主要涉及假冒伪劣、鉴定费、优惠券等问题。



8月31日,该App由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被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通报。


此外,“得物”在各第三方平台投诉不断,截至今年11月26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得物App”的投诉量达44846条,其中大多涉及“商品质量差”“假货”“退货难”“鉴定服务不靠谱”等情况。



这些问题无不反映了得物管理漏洞,究其根源球鞋鉴定一直一门隐秘的生意,缺少统一的标准,鉴定过程不公开,市场不透明且不规范,同时也催生了鲜为人知的灰产,不少造假者在闲鱼平台出售得物APP整套包装,包括“防伪扣、鉴定证书、胶带、包装盒”等,几乎都来自于暗藏假鞋产业链的福建莆田。


在二级市场背后,球鞋的真伪鉴定是用户最重视的问题之一,频频爆出的售假事件,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对得物APP提出了质疑,当用户对平台信任感降低,那么想要再次拉拢消费者恐怕得更费心思。


江湖老刘认为,得物在最核心的球鞋转卖和真伪鉴定业务上频繁出现问题,显然是对于货源的把控力度不够,同时鉴定服务的专业性也需提高,对于得物来说,应该思考以及认真对待频繁出现的售假、服务差等问题,保证平台口碑,避免用户流失。


总而言之,如果得物想要靠鉴定来建立自己平台的护城河,那么平台管理不当所出现的问题就犹如一颗“毒”药,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未来面临的恐怕就不止负面新闻这么简单了。




加入视频号社群,和江湖老刘一起玩转视频号


折叠屏手机,折叠的三星


YY直播,我来YY一下


江湖老刘,江西新闻奖获得者,社交电商行业分析师,知名IT评论员。曾帮助多家公司挂牌上市新三板。创新图强的精神气质、文节俱高的价值观念、封闭内敛的行为模式、犀利独特的TMT观察,立志成为全面的、专业的、深入的、有独立观点的TMT行业观察者。

用专业视角解读TMT,用科技创新服务行业,是TMT观察网、百度百家、今日头条、艾瑞、搜狐IT、砍柴网、钛媒体、i黑马、亿邦动力、天极网、DoNews、雪球财经、驱动中国、界面新闻、蓝鲸TMT、一点资讯、凤凰新闻、网易新闻、5秒科技、天天快报、知乎、脉脉专栏、趣头条、IT时代周刊、博客中国、网易新闻、UC自媒体、知道日报、百科TA说、东方财富网网、领英中国、潮起、Ofweek光电信息网、联商网、简书、WIFI万能钥匙、新浪看点、第一观点等专栏作者,各大专栏平台粉丝覆盖量超100万。

注明: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商务合作加个人微信号:lll957669664。

本文章排版由135编辑器,图片由比格设计完成。

浏览 2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