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研究】泡泡玛特,陷在舆论漩涡里
2010年,北京泡泡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成立,开启了潮流发展之路,并最终掀起了国内盲盒经济的狂潮。2020年12月,泡泡玛特在港股上市,开盘涨100%报77.1港元,市值一度超1000亿港元,成为市场追捧的宠儿。但好景不长,泡泡玛特2022年最新发布的年报,并未带来持续的利好。随着年报的发布,泡泡玛特股价—度跌超8%,截至当日港股收盘,总市值仅剩434.16亿港元。
回看泡泡玛特从“爆火”到“暗淡”的发展史,“盲盒第一股”在过去的一年里,可谓在舆论的起伏中,体验了一把“过山车”的刺激。在此,我们希望通过复盘泡泡玛特2022年起的系列舆情事件,探究盲盒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试图提供一些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思考。
01
舆情概述:
负面舆情占据舆论峰值
2022年初,泡泡玛特线下乐园、新品盲盒、年度财报等引起引发关注,热度之外,也多次陷入负面风波。
1月12日,中消协点名泡泡玛特与肯德基联名套餐,称“肯德基利用限量款盲盒销售手段,诱导并纵容消费者不理性超量购买食品套餐,有悖公序良俗和法律精神”。
3月15日,央视曝光盲盒质量虚高、价格差的问题,指出800元的盲盒成本仅有30元,并且有消费者为抽取隐藏款盲盒花费1万多元。一时间,泡泡玛特被推上风口浪尖。
4月1日,“泡泡玛特未公示获奖概率被罚5万”再次登录热搜,被网友质疑欺骗消费者。
02
问题诊断:产品问题频发,
消费诱导引发炒作质疑
2020年港股上市时,泡泡玛特因“盲盒第一股”“潮玩第一股”的名头在二级市场炙手可热,不到两年,品牌在产品侧、营销侧、公关侧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产品侧
产品瑕疵问题多发,品质把控存在缺失
2022年1月,泡泡玛特发售“SKULLPANDA夜之城系列”盲盒。然而,几十位在泡泡玛特官方平台抽中该系列隐藏款盲盒“夜之守护”的消费者却发现,自己抽中的盲盒娃娃存在瑕疵。
在微博、小红书、淘宝官方店各系列产品评论区,均存在大量泡泡玛特瑕疵问题的反馈;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泡泡玛特瑕疵”关键词,显示的投诉信息多达1000条。
除产品瑕疵外,价格虚高、二次销售、售后拖延等问题同样引起消费者的不适。
营销侧
消费诱导引发炒作和浪费,违背理性消费原则
2022年1月4日,肯德基与泡泡玛特联合推出“DIMOO联名款盲盒套餐”,在联名盲盒消费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食品浪费现象。同时,相关盲盒在二手市场被高价炒作,也进一步推动联名款套餐的消费,进一步加剧浪费现象。对此,2022年1月12日,中消协发文,直指该活动为用“盲盒”诱导食品过度消费,应当抵制。
此外,泡泡玛特盲盒营销门店与黄牛合谋、中奖机制不透明等违背销售公平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多次被消费者诟病。
公关侧
危机应对呈现被动拖延姿态,导致舆论多轮发酵
回顾2022年3月上海消保委曝光的泡泡玛特售后事件可见,相关消费者在2月中旬便发起了维权,且品牌客服已有介入,但问题并没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月7日(315舆论聚焦期),我要投诉-周到上海发文曝光此事,并称“至少还有几十位消费者”在售后中遇到相似情况,当日文章即被上海市消保委转载关注。品牌在3月8日回应红星资本局,并未给出产品问题的明确解释;3月15日,品牌“独家回应”上海市消保委,给出避免出现类似情况的解决方案。
品控出了问题,寻求售后是难免的,泡泡玛特本可以通过精细化流程管理解决,却采用拖延姿态,激化矛盾,使得事态升级。
不断暴露出来的问题暴露了泡泡玛特生产管理上的不足,也给泡泡玛特敲警钟,“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03
发展分析:
盲盒如何成为不“褪色”的潮玩?
万物皆可盲盒的环境下,各方玩家持续入局,市场不断分化。企查查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共现存超491万家玩具相关企业,潮玩相关企业超3千家。
泡泡玛特面临的不仅是自身的生产品控、IP孵化、用户留存,也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与政策监管。“四面楚歌”的泡泡玛特如何持续讲好潮玩故事?盲盒如何成为不“褪色”的潮玩?
更多分析请查看
《泡泡玛特,陷在舆论漩涡里》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