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孙少平

共 3357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09-25 11:54

没有翻开《平凡的世界》之前,我对它的回忆还停留在2009年。
 
那一年我读高二,住校。同宿舍有一个室友,话不多,喜欢看书。一年冬天,父母来宿舍看我,顺便给我带来一床厚的被子,因为那年冬天实在太冷了。
 
后来他们看到那个室友的床,惊呆了,除了一床薄的垫子,一床薄的被子,就在没有其他东西了。床头放着一本书,那是我第一次注意到那本书,《平凡的世界》。
 
高二的时候学习很紧张,每天埋头做题,根本没有时间看除了练习题之外的其他书籍。听到室友偶尔谈起那本书,我心里便多了一丝好奇。心想着,等高考结束了,我一定要看看。
 
哪知道这一等,就等了12年。
 
直到这个9月,我才把这本书看完。看完之后心里并不平静,总想写点什么,那就从主人公孙少平开始写起吧。
 
 
故事的背景并不复杂。
 
孙少平出身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上面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下面一个妹妹。从中学开始,他就是班级里最穷的那个,中午吃饭的时候,他总是要等其他同学吃完了,才拿着最劣质的干粮就着别人吃剩下的汤汁,作为一顿饭。
 
这样的背景导致他从小矛盾,他一方面想要获得大家的关注,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家庭的缘故,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窘迫。
 
后来他的成长之路朴实而坚定,他读了高中,但是对学习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于是毕业之后回家乡做了老师。
 
但在一个封闭的世界做一辈子的老师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终于他决定出去闯闯,在省城做了一名临时小工,每天接散活,出入工地。
 
几年之后,他得到了一个煤矿的正式工作,终于成为了他一直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工人,有一份安稳的工作。
 
靠着在煤矿的努力,他一步步做到组长,收获了经济条件上的回报,摆脱了贫困,小说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尽管孙少平的经历并不那么跌宕起伏,但贯穿在他身上的矛盾,却始终吸引着我。这种矛盾,将会伴随他一生。
 
 
对孙少平来说,他所面临的矛盾,是精神世界的吸引,与现实世界的冲突。
 
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孙少平都没有放弃一件事,读书。初中的时候,因为读书,他认识了班上的家庭条件很好的女生,田晓霞。
 
田晓霞会经常给他带一些最新的报纸和书籍,对于孙少平他们来说,那个特殊的年代,上课就是劳动,劳动就是上课。但田晓霞给他带来的书籍,却打开了他的新世界。至于他们之间碰撞出的爱情,那就是后话了。
 
一直到他去省城做小工,孙少平还是会找田晓霞借书看。那时候,田晓霞已经是那个年代非常稀少的女大学生了,但他们之间依然因为书本,多了无数的牵绊。
 
每个周六,田晓霞会把书本带给孙少平,然后周六晚上下工之后,孙少平会就着蜡烛,在工地上彻夜读书,一直到黎明再次来临,然后继续上工。但书本里发生的一切,他所获得的一切新的认识,赶走了一夜未眠的疲劳。
 
正是因为精神世界里不断有养料补充,所以孙少平会比其他的同龄人想得更多。在他决定要去省城打工的时候,其实他的哥哥已经办起了一个规模不算小的制砖厂,但少平就是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所有人都担心他,除了田晓霞。
 
高中毕业的时候,田晓霞对他说,我希望以后再见到你的时候,你没有变成那个肩膀搭着毛巾,嘴上叼着旱烟袋,每天为猪饲料而操心的人。
 
于是背着一袋被褥,他就走出去了。
 
 
但现实世界却并不像精神世界那样,可以任由孙少平主宰。
 
由于大哥分了家,因此他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任。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做农活,无论是去工地做小工,还是去煤矿挖井,他都需要承担起这个家庭的一部分经济压力,这是他的宿命,逃不掉的。
 
对于孙少平来说,可能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什么是责任吧。所谓责任,便是扛起那些比你自己更重要的人和事情。他的父母,他的奶奶,和他的妹妹,便是比少平自己更重要的人。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责任,使得他在面临其他女生的表白时,总会多出一份担心,总觉得自己是否有那个资格去跟对方过日子,担心他们是否是一个世界里的人。
 
好在孙少平还有他的精神世界。
 
尽管现实的生活一次次让他体验到生活的残酷,但书本里的故事也一次次带给他希望。对孙少平来说,精神世界的充盈,似乎,让他无需那么局促了。
 
 
但这两个世界并不是割裂的。
 
在我看来,孙少平思想的转变,发生在他在煤矿工作的那段时间,具体来说,是他的师傅带给他的。
 
孙少平的师傅是煤矿的一位老师傅,妻子和孩子都在矿上的家属区住着跟着他。孙少平跟师傅一家很亲,不忙的时候就去师傅家里帮忙做点事情,顺便蹭个饭。
 
每次跟师傅吃饭的时候,他都能感觉到那种幸福,一个男人,白天在地下拼命地工作,经历随时可能出现意外的风险,回到地上之后,在家门口看见等他的女人,看见飞奔过来的小孩,看见追逐着小孩的小黑狗。
 
在孙少平看来,没有比这更好的画面了。
 
那一刻,似乎,精神世界的充盈和现实世界的幸福,合二为一了。
 
 
我在想,如果我在没有工作之前读了这本书,我未必会读懂孙少平。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生活是单向的逻辑。你总是要更努力,更拼命,更优秀,更进步,朝一个方向走得更远,才算是征服了生活。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现实世界都是一种羁绊。眼瞅着别人家,想着自己家,都有哪些不满意的瞬间。
 
所谓羁绊,就是在看到别人获得了自己获取不到的东西时,而产生的一种自我阻击。
 
看见别人考高分,就觉得学习太难了;看见别人谈恋爱,就觉得爱情是个奢侈品;看见别人可以在北上广买房,就感叹自己的父母支持不够。当然,羁绊并不是坏事。
 
当有羁绊产生后,精神世界便开始领先于现实世界,就像孙少平一样,尽管中学时吃的伙食是班级里最差的,但同样能读到当时最优秀的文学作品。
 
分数、恋爱、房子,一系列的难题到来之后,我们的精神世界便开始寻找支撑我们继续活下去的支点。
 
我要努力读书,嗯
我要努力提升自己,嗯
我要努力赚钱,嗯
 
孙少平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现实世界有羁绊,但并不因为精神世界的充盈,而放弃对现实世界的改变。

他赚了钱依旧会给妹妹寄过去一些,依旧会想着给父母打一口村里最好的新窑洞,精神世界对他的帮助,在拉着他,一步步地,去改变他的现实世界。
 
我要努力读书,嗯,然后我就真的考上了好的大学
我要努力提升自己,嗯,然后我就真的成家了
我要努力赚钱,嗯,然后我就真的赚到了首付

很多年轻人做到了这些。
 
一切都是单向的逻辑,现实的羁绊,我想,现实的改变。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那孙少平也只是众多励志故事中的一个普通主人公而已。但《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不平凡,在于它跳脱出剧本化的励志,贴近了真实的生活。
 
年少不懂孙少平,因为他没有选择单向的人生。
 
小说的结尾,孙少平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煤矿,他下了火车,站在月台上,看见心里的人向他奔来。而在这之前,他原本有机会留在大城市,原本有更好更优秀的姑娘愿意跟着他。
 
对他来说,如果他的精神世界还是想去更大的世界闯闯,那么他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机会。但是他选择回到了煤矿。
 
他选择了一种双向的人生,而这,也许才更贴近生活的本质。
 
那就是,现实世界里,不仅仅有羁绊,也有一些温暖的东西,那种东西是没有办法通过读书获得的,是没有办法通过看别人的故事获得的,你得去经历,你得去感受。于是,现实世界里的温暖,反向充盈了孙少平的内心世界,那种巨大的温暖,带他去了他想去的地方。
 
也带他去了他想要的精神世界。
 
 
如果有机会,希望你可以读一读《平凡的世界》



 

浏览 2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