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国探月探火工程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卫星与网络

共 4548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1-02-25 21:19

北京呼风唤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 | 刘彤杰

编辑 | 阿藜

来源 |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天问一号制动捕获效果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供图)


探月人经历的不只是鲜花和掌声,我们还经历了负重前行。


航天人不到最后的成功是不会松气的。


探测宇宙是大家共同的梦想,虽然有的国家遏制我们,但我们有能力来完成好自己的工作。而且我们还可以带着别的国家,或者和别的国家开展更多的合作。


2020年12月12日,“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年度盛典“2020,这一年”演讲现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彤杰带来演讲:《我和我的探月探火工程》。


刘彤杰演讲视频:



  


以下为刘彤杰演讲实录:

2020.12.12 北京


大家好,我是刘彤杰,来自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我的演讲题目是《我和我的探月探火工程》,我想仿照《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的样式,讲几个我亲历的故事。



首先我要讲的是——挖块月亮带回家。


近期,嫦娥五号任务的关注度很高。其实,这项任务由来已久。2003年,中央同意了我国的探月工程,要在2020年前按照“绕落回”三步走规划来实施。现在,我们已经进展到“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最后一步了。


最近《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比较顽皮,叫《大家一起吹吹牛,怎么就你当真了呢?》。说的是十几年前,各航天大国纷纷发布了自己的航天规划,只有中国实现了规划,践行了诺言。


嫦娥五号在2020年11月24号凌晨4:30实施发射。探测器与火箭分离之后,经过了奔月、近月制动、环月飞行、软着陆、月面采样、月面起飞上升、月球样品转移、上升器受控撞月,就差最后的一步——月地返回和地球大气高速再入。相信几天后,成功的消息就会传来。


嫦娥五号在月面起飞上升的过程


嫦娥五号任务有4个国内“首次”——首次月面采样,首次月面起飞上升,首次月球轨道交汇对接和首次携带月壤返回地球。


在我看来,月面起飞上升是难关中的难关。


第一,月球表面是从未开垦过的处女地,探测器落在月球表面上,落在什么位置、平整度如何都是有随机性的。


第二,探测器在月面上起飞,不能像在地球上发射火箭一样做充分的测试。


第三,在月面上,因为上升器和着落器没有携带过月夜的热源,探测器必须在第一个月昼就要完成相关的工作,也就是在第一个月昼,探测器就必须携带月壤上升起飞。


在探测器从月面起飞上升的几秒钟过去以后,所有科研人员的心都落下了,包括我自己。这个过程能够实现,后边就有把握了。


在起飞上升之前,我们还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展开了一面国旗。这是我国首次在月面上展开一面国旗。



此前嫦娥三号任务中也进行了国旗的展示:嫦娥三号的着陆器着陆以后,月球车行驶下来掉了个头,着陆器和巡视器互拍照片——两面鲜红的国旗映入眼帘。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展示了和平利用太空的中国贡献。


第二个故事叫——玉兔师父说玉兔。


大家都管月球车的科研人员叫师父,叫玉兔的师父。说起刚才的国旗,我想起了和同事们一起参加央视中秋联欢晚会的经历。



那是在2016年9月,央视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指示精神,录制了一台《丰收季节团圆时》的节目。这个节目讲述了6个故事,其中有一个国旗的故事,还有一个就是探月玉兔的故事。


嫦娥三号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几乎一切都非常地完美,但还是留下了一点遗憾。从起飞到环月,从软着陆到巡视,一直都非常顺利,第一个月昼就已经完成了几乎所有的考核。


只剩下一项,就是月面休眠。月夜长达14个地球日,蓄电池无能为力,只能靠放射性同位素热源来给设备供热来度过极寒的月夜。经过师父们的设置,嫦娥三号和玉兔号顺利地进入了月夜。


进入月夜,大家还是有一定的忐忑。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第一轮太阳冉冉升起,玉兔号和它的三姐嫦娥三号都被光照唤醒,开始了第二个月昼的工作。所有的考核项目都已经结束了,一切都那么完美,但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形势急转直下。


师父们发现,玉兔号不响应指令了,所有的活动机构因此也动不了了。如果修不好的话,在第二个月昼,它将合不上舱板,里边的设备将直接裸露在外,很可能难以经受极寒的月夜。



这个时候,舆论场也不太平,有知名的微博博主发了文章说玉兔号发生了故障,很快即将冻死。不明情况的网友们也说什么的都有。这个时候,月球车玉兔微博用它惯常的很萌的口吻说:“啊,我坏掉了……”。


“我经历了所有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都遇到过的困难”“晚安地球,晚安人类”等一系列萌言萌语,意外地化解了舆论上一场负面的影响。


我想说的是,探月人经历的不只是鲜花和掌声,我们还经历了负重前行。


玉兔号的师父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最后祭出了一剂猛药,让主机和备机同时开机,然后上传抢救的程序。但是很遗憾,就差了一点点。按照要求,电压要达到5伏,结果只到了4伏左右,指令没有响应。


玉兔号在没有进行月夜设置的情况下,进入了第二个月夜。这个月夜好漫长,但是在第二个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玉兔号和他的三姐同时受光照再次被唤醒了。


它虽然不能继续前行,但依然在原地坚强地开展了探测,又经历了多个月昼月夜的循环,直至最后成为了一只“植物兔”。其实到现在为止,它还是活着,只是处于“植物”的状态。它的三姐嫦娥三号就不一样了,直到现在还在正常工作。


下一个故事——一场别开生面的主场外交。



本来,我们只是准备请领导们看看“天问一号”探测器的最后一个大型实验活动。但从外交的角度考虑,张克俭局长亲自指示说,咱们邀请驻华的使节和外媒到现场一块来观看。


探测宇宙是大家共同的梦想,只是国际环境非常恶劣,尤其是美国出台了“沃尔夫条款”,一直对中国的航天进行遏制。为了打破这样的遏制,中国航天有必要做出一些动作。


所以在河北怀来火星探测器的着陆悬停实验场,就开展了一场主场外交。



着陆实验场的实验内容也非常关键,“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以后,需要气动减速,降落伞减速,还有靠发动机的主动开机来减速。在这个节点,我们请来了30个驻华使馆和3个驻中国的国际机构的外交使节,加上外国媒体,一共100多人,来到偏远的山区来看了这个实验,反响非常好。


这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自信,也宣誓了中国和平利用太空的决心,还向大家展示我中国开展航天探测是可以合作的。虽然有的国家遏制我们,但我们有能力来完成好自己的工作。而且我们还可以带着别的国家,或者和别的国家开展更多的合作。


下面是第四个故事——111天。


本来“天问一号”任务今年要有很多的出场评审,要在现场一起开会来发表意见,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后来都用视频的形式来代替。但是去发射场发射无法避免。


我们设计了105天的发射场的工作时间。在以往的项目中,总师会在不太繁忙的时候,返回北京或者去别的地方做其他重要的事情。但受疫情影响,总师张荣桥一直亲自带队,在发射场坚守了111天。


大家4月5号就到了文昌,隔离5天后进入发射场,一待就待到了7月23号发射完,7月24号撤场。



这张图是火箭正在随着活动平台往发射塔架的方向走。我跟着活动平台,两公里的路,走得非常心情澎湃。长征五号到现在为止发射了5次,我是头一次亲历。



发射成功的时候,张荣桥总师非常有激情地接受媒体的采访。但是他还是反复强调,后边的工作还很艰巨,因为还有近火制动、环火飞行,还有火星的软着陆。航天人不到最后的成功是不会松气的。


第五个故事——小白新闻发言人的淬炼。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是你当这个新闻发言人呢?


我就回答说,华春莹她当外交部的发言人,因为她是新闻司的司长;赵立坚当新闻发言人,因为他是新闻司的副司长。而我在中心分管“天问一号”任务,所以我担当了首次火星任务的发言人,还被特别安排接受了路透社的专访。



这位记者是华春莹发言人推荐给我的。他来采访我,问题比较深入,也显示了中国有进一步探索太空,和更多的国家开展合作的大国的自信。不要怕外国人来抹黑我们,这样大的工程,正应该树立更好的形象。


对我更大的一次考验,是7月23号12:41发射完以后,下午3点钟的一场新闻发布会。


这是央视的现场直播。上台前,我们新闻中心的孟华主任还提醒说:“彤杰,这可是现场直播。”

我说:“谁还不知道是现场直播,就别给我增加压力了。”



我代表工程总体做了前面的发言,毛万标代表发射场来发言,王珏总指挥代表火箭进行了发言。起初大家不敢让记者提问,但是局长拍板了,说既然召开新闻发布会,还是直播,不让人提问题这哪行。所以大家在发言以后,每个人又接受了3到4个问题。


直播从15点开始,一直到15点50多才结束。


“天问一号”现在已经飞行了3.5亿公里,将在明年的2月份到达火星,近火制动,环火飞行。在明年的5月份,也就是建党100周年的前夕,将实现软着陆火星和火星车巡视探测。


嫦娥五号现在已经进入月地返回的通道,即将进行地球大气的高速再入,然后把样品返回到地球,到时候我们会举办一个交接仪式。


预祝嫦娥五号和“天问一号”能够取得最终的圆满成功,也希望航天能为祖国的强大做出更多的贡献。


谢谢大家。


演讲嘉宾刘彤杰:《我和我的探月探火工程》| 摄影:VPhoto



本文作者刘彤杰,首发于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欢迎关注。




END



本文转载自“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原标题《探月探火可不是吹吹牛,我们不仅当真了,还做到了 | 刘彤杰》;文 | 刘彤杰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如文中图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好文推荐


从长征十一号的起源说起……

月球土壤,开启地月经济的宝库之门

大型、重型和超重型 ——商业发射服务的未来是地月经济

数字化转型时期,航天云网,路在何方?

卫星导航除了提供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还能做点啥?





电子杂志,扫码阅读
期期精彩,不容错过



明星企业推荐



·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编辑:艳玲、哈玫
主笔记者:李刚、张雪松、乐瑜、朝天椒、黑法丝、刀子、赵栋
策划部:孙国锋、杨艳
视觉总监:董宁
专业摄影:冯小京、宋炜
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业务部:记军、王锦熙、瑾怡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媒体合作等事宜,敬请加微信:Juice0212
投稿请发邮箱tougao@yinhexi.la
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a13810322995
· 呼风唤雨各分部:
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
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
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
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 呼风唤雨总部负责人:农燕

· 联盟负责人(惠新东桥分部):肖均
· 大会负责人:蔡凌希、黄山、周雷
·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刘语霏
·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杨艳

微信公众号太多不好找到我们?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
置顶,或星标公众号“卫星与网络”
遇见你真好,希望能一直陪着你。
浏览 4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