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哪些工作会消失?

程序视界

共 4356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1-11-09 12:53

前天的文章——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0年中,哪些行业快速萎缩了?有伙伴在文后留言,让我预测一下未来二十年。刚好,手头有一本书《十年后工作图鉴》,特别应景。



《十年后工作图鉴》是世界科技奖得主落合阳一与知名企业家堀江贵文合著的商业随笔集,讲的就是——在AI快速发展的时代,十年之后,哪些工作会消失不见,哪些工作会应运而生,以及我们该根据什么样的原则调整自己。


接下来我就结合这本书,和大家分享如下三方面内容:

  • 什么性质的工作容易被AI替代?

  • 哪些工作会消失不见或改头换面?

  • 怎样做才能避免被AI替代?


咱们逐一来看。


1、这两种性质的工作容易被AI替代


《十年后工作图鉴》指出,符合如下两种性质之一的工作,容易被 AI 替代。


第一种是——“工资高得不合理”。


书中有两个例子,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


第 1 个例子是“只会管理的管理人员”,指的是那种无法规划愿景、缺乏领导力,只具备上传下达功能,类似“路由器”的管理人员。


这样的管理人员,拿高薪只是不合理的制度和激励的产物。他们完全可以被一台能够进行任务分配的AI替换掉。



将来的管理者,需要规划愿景,设定目标,领导团队去达成目标、实现愿景,而不是简单转发上级指令给自己的下属或者简单核对任务进度。


第 2 个例子是“程序员”。


作者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是——随着教育服务的蓬勃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编程将变得和英语、Excel、开车这类技能一样,成为基本技能。对照仅仅依赖英语、Excel、开车这类技能谋生的职场人的命运,只会编程的程序员在将来命运就显而易见。



我理解,作者提到的这一类程序员,工作聚焦在“编程”这个环节,程序化的工作内容居多,探索性、设计性、开拓性的工作内容偏少,他们就像是现在流水线上的工人。


你可以看看自己的身边,是不是有不少这样的程序员。又或者,你自己是不是这样,是的话,就是时候醒醒了。


被“程序员”这个词儿所指代的劳动者,除了代码工人,还有那些具有探索能力、设计能力、可以做开拓性工作的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系统设计师/系统架构师等),它们是不会被替代的,非但不会被替代,还会拿到更高的报酬。


第二种是——用机器来做成本更低的工作。


如果一种工作,用机器来做成本更低,那企业一定会研发机器来替代人工。


京东的“亚洲一号”仓库,已经用机器替代了人工分拣。



华为荣耀东莞南方工厂,MPM双轨印刷机、Camelot dispensing点胶机、全自动化手臂控制的整机测试系统、全自动无人驾驶运货车等等机器的引入,替代了大量人工。



这种现象,过去已经出现,现在正在发生,将来仍会继续。


只要企业经过核算,发现研发智能机器替代人工的成本,低于给大量“工人”支付的薪水,它们就会去研发相应的智能机器。


以上两种性质的工作容易被替代,起作用的是市场原理——逐利是企业的本性,减员增效、降低成本,都是企业提高利润的手段。


2、哪些工作会消失不见或改头换面?


基于刚刚介绍的两个方向和原理,《十年后工作图鉴》给出了若干种可能会消失不见或改头换面的工作,我简单列出来,并给出简短评述,供你参考。


  • 管理职位。

    只会管理的管理人员完全可以被AI替代。


  • 秘书。

    秘书的工作范围会缩小,将聚焦在与人互动、促进沟通的方向。


  • 销售。

    当AI更懂人的需求又不会欺骗人时,大量销售会被淘汰,只有那些拥有“粉丝”的销售可以继续。


  • 监工。

    在土木建筑等行业的施工现场,AI+少量几个人,就可以担任起监工的角色,大量监工会被淘汰。


  • 程序员。

    只会编程的程序员会被AI替代,能设计、能探索、能做整体优化的程序员会获得更多资源。


  • 律师。

    AI比律师更快、更准确。


  • 会计师、税务师、社会保险劳务师等。

    这些工作的本质是根据法律条文做判断,AI可以做得更好。

    现在已有端倪,很多工作已经转由软件自动完成了。


  • 教练。

    比如足球教练,可能观察不到全局,可能会疲累,可能会犹豫犯错,AI可以更快的识别各种状况,更迅速的判断。

    但我觉得,情感因素会提供足够的对冲效果,使得教练没那么容易被AI替代。


  • 护理人员。

    护理人员的工作范围会发生变化,像移动被护理者这类事务,可以由机器来做。


  • 保安。

    保安的工作会变得更轻松,或者直接被AI设备+少数几个人替代。


  • 教师。

    教师一部分工作可以用AI来完成,比如批改试卷,现在选择题、填空题都已经能做到了,接下来AI将能够顺利批改简答题;

    再比如针对性辅导学生,AI不知疲倦精力无限,能够真正做到一对一针对性的辅导。


  • 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的工作比较复杂,研发AI来替代,成本会很高,进度没那么快,但一部分工作内容,可以借助AI完成,比如搜集整理信息等。


  • 电视。

    已部分成为现实,演进中。


  • 行政。

    已部分成为现实,演进中。


  • 仓库业务。

    已部分成为现实,演进。


  • 公务员。

    有部分业务已经智能化,大概率是往“人+AI”的方向演进。

    现实层面,政策将是关键影响因素。


  • 窗口业务。

    已部分成为现实,加剧演进中。


  • 医生。

    诊断部分,AI可以做得更好。

    医生可以花更多时间呵护患者、专注手术。


  • 创作者。

    很多人说创作者不会被AI替代,实际只是一厢情愿。

    现在AI写稿、写文案、写剧本,都已经有了。


  • 艺术。

    受AI影响,将往体验的方向演进。


  • 银行职员。

    已部分成为现实。

    书中说银行也可能消失。

    我觉得十年、二十年是不会的,政策是关键变量。


  • 运输。

    已部分成为现实,加剧演进中。

    无人机、无人驾驶货车、送货机器人等正加速赶来。


  • 翻译。

    英语翻译将成夕阳产业,将来都不用学英语,穿戴一套AI设备即可。

    英语培训相关的产业,也会消失。

    想继续做的,需要卓越的技术、提供高附加价值和强沟通能力。


  • 司机。

    智能驾驶成熟后,绝大部分司机就会失业。


  • 农业。

    机器完全可以替代大部分农业从业者。

    现在的困难,在就业、伦理、道德等层面。


  • 客服。

    已部分成为实现了。

    我现在打信用卡电话、联系淘宝客服,全是在和机器人对话。


  • 便利店的收银员。

    国内的无人商店已经很多了。


  • 书店。

    把书放在货架上就能卖出去并挣到钱的时代过去了,只卖书的书店会大量消亡,生活空间类的会存在,带给人更多美好体验。


  • 餐饮店。

    一部分餐饮店会大量削减人工,比如麦当劳,顾客就是填饱肚子,机器人的服务就足够了。

    一部分会往人工、情感、高端等方向走,顾客消费的就是人工和情感。


  • 物流。

    无人驾驶、自动分拣等技术的成熟,会替代物流领域一部分环节的工作,物流从业者需要聚焦机器无法模仿的针对性、专业性任务。


  • 编辑校对。

    编辑的工作内容会发生变化,更专注在图书架构等方面,文字性的工作交给AI即可。


作者罗列出来的这些工作,未见得全面,也未见得全对,其意义在于引发我们的思考,有所启发,那便够了。



3、怎样做才能避免被AI替代?


了解了什么性质的工作以及哪些工作容易被替代,那问题就来了——做哪些工作不容易被AI替代呢?


《十年后工作图鉴》给出了不少建议和策略,我整理了一下,大致分为两大方向。


第 1 大方向是——创造不可替代性。


创造不可替代性是我们面临被替代的风险时会直接反应出的一类策略。


对个体来讲,有三种有效策略可以参考。


策略 1 :埋头爱好,将爱好发展到极致,变成工作。


现在已经有不少人用这种策略,养活了自己。


在秋叶IP营中,就有一位专门教书法的阿布老师,就是自己喜欢,做到顶尖,然后靠它吃饭。


《声音的价值》作者涂梦珊,大学专业是会计,在学校时做了广播站的主持,喜欢上“说话”,后来放弃会计,专做声音这件事,现在是知名的声音教练。


上网逛一圈,就会发现各式各样的“油管”主播、Ins红人、快手主播等,他们都是走的这条路。这条路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很多人会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投射到那个能做成的人身上,转而去支持他。



策略 2 :复合多个领域,身兼多种职业,解决复杂问题。


这种策略也相当有效。


《十年后工作图鉴》的作者落合阳一,同时做教育、工学研究、创业和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艺术创作四件事,并且这些事情彼此融合互补。这种情况,就很难有机器可以替代他,就算你造出一个机器来,成本也会非常高,不划算。


一般个体也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比如我,同时做职业咨询、写作、讲课这几件事,融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无论是同行还是机器,都很难直接替代我。


策略 3 :开拓新天地。


机器的特点是,你给它设定一个目标,它可以又快又好的完成,比人厉害。但它也有一个缺点,它自己不会给自己规划目标。


而人的长处就在于——人可以自主规划愿景,积极设定目标。


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长处,去做探索性的、创造性的、需要更多灰度决策的事情,开拓新的天地。


像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就是出自于“让全国人民吃饱饭”这样的宏大愿景,任何一个AI系统,都不会自动生发出这样的愿景,去做出类似的成果。


像马东搞的《乐队的夏天》、《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也是探索性的事情,用不同的形式给观众带来快乐,这些事情,AI也是做不来的。


不少人会觉得,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非常困难,似乎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做到的,那我们再来看避免被AI替代的第 2 大方向。



第 2 大方向是——人机分工。


A做肝胆外科,B做神经内科,C做护士,D做测试,E做科研……类似这样的人人分工,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我们还不太习惯“人机分工”,总以为机器是我们的敌人,要来替代我们。


实际上,人与机器可以融合进一个生态圈,分工协作。


对个体来讲,可以参考两个具体策略。


策略 1 :选择机器做不到或者研发机器成本太高的细分方向作为自己的工作。


比如餐馆里的工作,点菜、结算等可以由机器来完成,装盘、搭配色彩、塑造形态等,需要由人来做,你就可以选择这些。


比如软件开发,程式化的编码工作,可以由低代码平台或者AI机器人自动完成,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模块联调等,需要由人来做,你就可以选择这些。


策略 2 :理解并掌握复杂技术,成为高级技术工人。


比如无人机,现在已经用于农业领域,完成喷洒农药等事情了,但无人机自己玩不转的,它们需要人的操控,那么你熟悉无人机的操控,就可以成为“飞手”,指挥无人机作业。


比如富士康的熄灯车间,大量机器自动运转,但它们可能会出现故障,就需要人监控、检查处理,及时恢复生产,那你就可以熟悉整个生产系统,掌握那些机器的维修要领,在出现状况时及时排查解决。



以上,就是我们介绍的两个方向五种策略。不管是哪个方向、哪种策略,想要不被AI替代,都需要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AI时代自如的工作与生活。


关注“安晓辉生涯”,遇见更好的自己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0年中,哪些行业快速萎缩了?

老公34岁,想读博做科研,可行吗?

黄铮,张一鸣,宿华退居二线的背后,暗藏玄机,没那么简单


浏览 7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