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斌五年人设变迁:从“悲情男主”到“吸血渣男”

知微数据

共 3212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07-10 17:13

近年来罕见的完美受害者案例之一林生斌为何仅凭一篇博文就使他跌落神坛?他身上的标签如何被舆论构建又各个击破?从人设看名人声誉,林生斌的人设崩塌又能给品牌带来哪些启示?


噤声一周的林生斌面对汹汹舆论终于在昨天(7月9日)做出回应,连发数条微博向公众解释、道歉,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在榜时长16.9小时。但仍被质疑避重就轻,所谓的回应不过是愚弄大众。赔偿金去向、承诺的基金会是否设立等问题仍是矛盾焦点,“费解”、“怒”成为主流情绪。

数据来源:知微传播分析
数据来源:知微舆论场
一切从6月30日说起,建党节前一天,“杭州保姆纵火案”受害者家属林生斌发微博称自己已经重新组建家庭并育有一女,立刻引发全网热议。一时间,网友纷纷送上祝福,然而随着部分网友质疑“是否过快重新开始”“上亿赔偿金未分给岳父岳母”等评论被删除,当年案件受害者林妻朱小贞的哥哥委婉发帖透露林与朱家的财产、赡养老人等纠纷尚未解决,一场开扒过往的盛宴旋即开始。“诈捐”、“婚内出轨”、“灵堂营销”,甚至还有玄学、阴谋论等猜想在舆论中逐渐蔓延。无论实锤与否,林生斌过往的人设已经轰然倒塌。

林生斌五年人设构建

2017年6月22日,震惊全国的杭州保姆纵火案爆发,林妻朱小贞与三个孩子全部命丧火场,由于案情过于恶劣,引发全网愤怒,影响力指数高达70.4,超过82%的事件。

数据来源:知微事见

之后,林生斌作为受害者家属开始维权。《局面》对话林生斌让公众首次较为立体地认识到这个破碎家庭中的唯一幸存者,在此后长达两年多的案件审理、对话协商中,林生斌的状态备受媒体关注,他的微博个人账号“老婆孩子在天堂”一直保持更新,这也成为网友关注林生斌的重要媒介之一。

案件于2020年4月2日基本尘埃落定,而林生斌却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2019年10月15日,林生斌以妻儿名字命名的“潼臻一生”网店官宣上线,引起关注;2020年疫情期间医用物资产能严重不足时,他“捐了5000只口罩”一事被媒体曝光,受到广泛热议;2020年7月3日,林生斌的微博名从“老婆孩子在天堂”改回本名。
五年内,林生斌这个名字始终活跃在媒体和舆论中,并逐步建构起一个带“深情专一”、“勇敢坚强”、“热爱公益”标签的完美受害者形象。

人设崩塌后,舆论反噬“好男人”

6月30日23:13,林生斌发微博称自己已经重新组建家庭并育有一女,引爆舆论,原博转发短时间内虽有不少网友表示唏嘘,感叹人走茶凉,但“祝福”一词频频出现。

然而,朱小贞哥哥账号“朱先生June”7月1日发文回应林生斌微博,暗指其独吞赔偿款,利用亡者营销赚钱,这导致舆论风向骤然转变,人设逐步崩裂。

从朱舅舅所控诉的赔偿款问题,网友又继而爆出林生斌疑似“非法募捐”,人们意识到当年承诺建立的“潼臻一生”慈善基金并没有下文,除此,童装店“每成交一笔,就以购买者的名义捐10%”的公益项目是否履行也被打上问号。

数据来源:知微事见

在这些财务问题迟迟无法得到回应的背景下,关于林生斌“婚内出轨”、“杀妻案”、“做法镇魂”等看似有些离谱的说法满天飞舞,曾经令网友感动过的旧料被重新解读、传播,一时真假难辨。

数据显示,事件发酵的6天内,以“质疑”、“嘲讽”、“愤怒”为代表的的消极情绪持续走高,伴随着这些争议,7月4日之后愤怒情绪日益趋于理性,而支持的声音近乎消逝。“利用亡故妻儿牟利、塑造深情人设”成为网友的主要怒点,林生斌互联网人设已然崩塌。


是谁在愤怒?

不可忽视的女性力量

无论是曾经的“深情丈夫”,还是如今被口诛笔伐的“渣男”,这些标签的背后都注入了不可忽视的女性视角的凝视。参与此次事件传播的高影响力账号中,女性用户占比高达75.7%。

 数据来源:知微事见

不少人在对林生斌和当年旧案表示质疑的同时还关注女性婚育风险、性别对立等议题。“林生斌曾是理发师,依靠岳父母家与当年旧案赔款才成功上位”、“林生斌其实是放火案的共犯”等观点广泛流传,家庭背景的不对等和放火案的疑点不断挑动着网友的神经,许多人纷纷联系之前杭州、上海、泰国旅游发生的杀妻案,“可怕”、“害怕”、“欺骗”、“恶心”成为本事件舆论的高频词,而林生斌迟迟不作正面回应更让网友忧虑加深。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论中,“不婚”的观点频频出现,获得高赞。支持这类主张的用户为朱小贞感到惋惜,批判林生斌“薄情”,将自己代入朱小贞,提醒女性“不要下嫁,不要牺牲,婚姻宁缺毋滥,不要为任何人迷失自我”,更有甚者高呼“爱情无用,婚姻无用”。


如何正确面对人设?
人设,即为“人物形象设定”,原指文艺作品中作者在角色性格、外貌、家庭等背景方面的设定,如今已被用于泛指真实社会生活中人物形象,通过“符号化”赋予角色更深的意义。对于人设而言,它的建立包括主动和被动建立两种方式。主动建立人设、面对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人设是人类社会化生活的的一种需要,是一种常见的行为。被动建立人设是指观众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主角身上,通过他人的幻想对主角进行符号化建构。
在本次事件中,回顾林生斌过往微博可以发现这两种方式同时存在。一方面,他发布的足见精雕细琢加工过的文字与即使清明扫墓依旧配备的第三方视角精修图片成为他主观树立人设的证据;另一方面,公众对于林生斌作为“悲剧主角”的巨大同情心理也变成滤镜,通过自我想象、脑补,为林生斌的人设填色。
当人设维持得当、运作良好,它就不再仅是一种称谓符号,更是资本符号,成为可以被消费的对象。鲍德里亚认为,符号是商品发展的最高阶段。
以林生斌事件为例,他在此前建立的正面人设的加持下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和认同。当他发布微博官宣“潼臻一生”网店正式上线时,获得了10.3万点赞,网友清一色的好评,“支持”、“希望”、“祝福”等积极词汇成为高频词。
数据来源:知微传播分析
欧文·戈夫曼在他的拟剧理论中将社会和人生比作舞台,分为“前台”与“后台”,表演者——每个社会成员,在前台观众面前塑造能够被别人接受或喜欢的形象,在后台为前台表演做准备,并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因此,前后台需要界限分明,避免观众进入后台。
然而随着互联网等通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观众与舞台的距离被大幅度拉近,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营造的在场感和真实感使观众“入戏太深”,对于演员的观察也更加仔细,稍有不慎演员就会暴露应在后台的可能与社会期待不符的真实自我;另一方面,在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背景下,消息不再掌握在传统大众媒体手中,换言之,面向舞台的镜头变多了,后台随时可能暴露在聚光灯下,前后台之间的界限逐渐混淆模糊,一旦演员无法进行角色的快速转换,人设崩塌也就随之即来。
人设的构建不仅发生在真实人类身上,在当代市场营销中,品牌“人格化”也广泛存在,比如老乡鸡塑造的“每日闲散、到处翻牌”亲民形象、江小白用酒和故事的搭配成功打造“文青”人设,杜蕾斯则在微博上树立了一个雅痞、风趣的“老司机”形象……这些成功的人设塑造为其营销打开巨大窗口。
但跟人一样,品牌人设也会存在风险。椰树集团就因坚持使用低俗广告,打造特立独行的“低俗”人设而走红网络,但也因此不断招致有关部门的审查。
无论个体还是品牌,人设崩塌皆源于台前自我定位的失控。戈夫曼就此提出了三点建议:1.在合适的环境下进行理想化表演,努力表现出与社会公认价值、规范一致的行2.神秘化表演,即与观众保持距离;3.补救表演当危机发生时,需要尽快进行补救与回应,一味沉默并不能扭转已受损伤的形象,甚至可能会被拖进一场“猎巫狂欢”。而对于企业和个人品牌建设而言,除了精准掌握自我定位、建立并维持运营自己的人设之外,更要小心“人设”翻车所带来的舆论反噬。

推荐阅读

浏览 5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