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思维

芯片之家

共 2138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1-12-10 18:44

下半年,小米的朋友过来我们公司探讨物联网行业市场情况和发展方向,其中小米李老师聊到一个事情让我们很受启发。


我们也顺着这个思路,延伸了更多的想法和判断的方式,这也让我们后面的决策更加的高效,我觉得可以连着几篇来聊一下:

 

小米李老师给我们讲了个出海WiFi插座的例子。

 

当年亚马逊红利起来之后,很多人结合上深圳优势供应链,在亚马逊开店赚了不少钱。

 

其中做智能WiFi插座的企业有2种:

 

一类是纯粹做运营,产品找其他企业ODM或OEM的;


一类是产品运营设计都自己做的;

 

结果是第二种企业最终获得了胜利。

 

因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那些只做运营,拿工厂产品的企业,由于产品迭代速度慢,同质化严重,且利润低,慢慢不具备竞争优势。

 

而有自己设计能力,甚至有自己工厂的企业,产品迭代升级速度更快,成本也更低,比纯运营的公司更有优势。

 

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最终只做运营的团队全部离场,只剩下有设计能力的企业。

 

我们在经营公司的路上,会不断的选择新的生意方向,所以经常会去参考与我们想做的生意相似性的案例,其中有一个案例也与李老师这个案例有相似的道理。

 

那是语音故事机开始的元年,行业有众多的方案商看好这个市场未来的前景,纷纷涌入这个赛道进行方案、产品开发。

 

当年行业内有个不错的方案商,高峰期一个月能有几百万的生意,一切蒸蒸日上。

 

但是几年过去了,现在他已经退出这个市场了。

 

为什么呢?

 

因为另外一家竞争的企业在产业全环节都做了极致的优化,拥有了更极致的成本和效率优势,结果慢慢蚕食了他的市场,他最终无奈退出。

 

 

我们从这些案例提炼出了一个本质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决策和行动,我称它为红海思维。

 

简单来讲,所有市场经济运行的生意,都是市场参与各方的博弈,这里我们可以主要关注我们跟竞争对手的博弈。

 

在博弈的前期,市场有信息差,博弈局面不透彻,这时候还有不少公司有丰厚的盈利。

 

由于有利润,当收益大于投入时,可能还有新玩家持续加入,慢慢蓝海就变成了红海。

 

但是市场的博弈会日益趋向成熟和透彻,在多方竞争下,最终的局面就是利润会越来越低,低到一定程度可能就不会有新玩家进来了。

 

因为大家发现投入的成本已经大于收入了,所以进来没意思。

 

剩下的玩家还会继续竞争,让博弈日益成熟,可能有些玩家会退场,最终从成本、客户沉默成本等方面博弈来看,某几家公司都是最优的,这个局面就稳定下来了。

 

这也就是博弈论里面的纳什均衡。

 

我们在众多的市场看下来,基本都可以套用这个剧本。

 

不管产品端是技术优势、专利优势、成本优势、资本优势、品牌优势、客户资源优势都好,这些所谓的门槛都是竞争对手的投入;

 

而收益、利润、各种变现方式都是竞争对手可能的收入。

 

只要竞争对手的收入无法大于投入,那竞争对手就不会进来,而老的竞争对手也会慢慢消亡。

 

红海了,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用这个思路反思了我们以前做过的一些生意,会发现一个重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反复在其他的企业上看到。

 

当大家看好一个行业的时候,我们投入到最终退出,往往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一进来的时候,就是做了个行业第四第五名的产品


东西好不好呢?看上去不错。

 

但是最终红海的时候,第四第五名总要被洗出去。

 

不管前期打了多少信息差,前期利润多好,那都是博弈局面不透彻的假象。

 

哪天局面透彻了,该被洗出去的总会被洗出去。

 

如果我们通过今天这个红海思维,可以提前预判到行业发展的结局,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前采取两种行动: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能力、精力、资源、资金、产业带优势就是做不到行业最优,那一开始就不要做了,免得浪费精力,劳民伤财。

 

如果自己还有那么搏一搏的机会,那是不是一上来就要结合、学习行业最优的业务模式,极致的去优化每一个环节,让行业没人打得过,让自己冲着第一名去做。

 

在这个思路上,我们还有其他新的发现,下次再分享。

我走过的弯路大家不要再走了,损失几百万换来的教训


国产神车五菱宏光 Mini EV大拆解,电控,驱动,PDU等高清靓图


关于智能家居,一篇绝对中立的详细指南及各类问题解答


欢迎点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浏览 2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