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已过万重山,2023年总结

产品经理大百科

共 3855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4-11

462f696c5bae3cb0edc16ad7f92032d8.webp

当2023年过去,该如何回味? 年龄又长了一岁,是第32岁。工作又多了一年,是毕业的第9年。生活多了些品质,买车且提前还清了房贷。家中增添了一份子,是全家的期盼。

前者是时间为众生留下的轨迹交互,后者是岁月在自我的独特留痕。我们处理好了自己的留痕,也就处理好了与周遭一切的交互。

2023年,做了一些事情,有了一些感触。这一年在工作、生活等多个角度,都留下了一些重要片段。

01

工作

工作不是一份朝九晚五或996或摸鱼内卷的形式主义,是应当有价值、有产出、有收获的实事求是。

23年我的工作内容变化很大,围绕着做事,彻底抛开产品边界去拥抱业务,外部更多的深入一线调研,内部开始考虑机制设计与团队配合。

1 证明存在的合理性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不证明自己的价值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必须先获得世俗的商业价值的成功,才有持续性的可能。在商业化上做的好,才是真正的对用户对团队负责。

23年我在保留对体验初心的情况下,完成了商业化的提升。一昧的讲究情怀没有意义,产品经理的初心需要一定的底气支撑。面向自己的产品用户,我能扪心自问的说句问心无愧。

就像小时候没写完作业会挨打一样,你不能揪着父母的打骂说他们不爱你,他们正是因为爱你才会在没达成预期目标时 (比如没写作业) 有所行动 (打骂)

先证明存在的合理性,再追求体验的初心。在没有1的情况下,再多的0都毫无价值。

在入不敷出的项目里面,就得拼命奔跑。如果不拼命地向前跑,可能人就不是这些人,项目就会进入到关停并转的阶段。

也许激进的无所顾忌会招来用户的骂名和同事的不理解,但事后再来看这些情感上的应激反应,没那么重要。

我不提供情绪价值,我提供的是完成目标的勇气。

2 面向客户和同事

23年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B端,相应的就需要不断的跑客户做调研,以至于现在基本做到了随时随地的办公、开会、过项目。

做SAAS类服务,深入一线才能得到客户的真实反馈,找到产品在宣传上、功能上的重点,把这些包装成销售团队能理解的话术和方案,才能在销售业绩上体现出来。

除了广州、杭州的大本营,今年的出差我去了上海、南京、宁波、深圳、汕头、中山、佛山,有时候连续的中转,一周内会出现三种季节的变换。

81cceaaf3c586f0463f1e7b64e2feda1.webp

(23年平均两周飞一次)

从北京的后厂村到杭州的滨江再到广州的华观路,往返停留这三地,在工作上面向不同的办公地、不同的职能团队、不同风格的同事,在接触中流连的是城市的差异、潮涌的人流和奋斗的预期。

过程中我是参与者,团结各部同事为了同一个业绩目标而努力,跟销售策划讨论定价机制和提成奖励,为销售团队做培训和答疑,与市场运营策划直播宣讲和制定投流方案。我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参与,推进整个项目的进展。

过程中我是旁观者,我深刻的明白如果离开这些职能我将做不成任何事情,我要站在共创的角度去探索做事的合理性,让每种职能都能发挥其应有的甚至超出本身的价值。

我开始看人,看实体小老板的处事风格和关切问题,基于此调整销售的话术和演示功能的侧重点。开始看同事的习惯和处事逻辑,尽可能的调整频率进去到他们的频道,来达到尽可能多的共情。

我始终认为我个人相对纯粹,没有对事情和个人的喜恶,别人不需要为我提供任何的情绪价值,我只是想把事情给做了。但既然事情需要深入一线,那就按照一线的处理逻辑来进行,我没任何异议且能把它做好。

3 摒弃自我又重拾自我

我是一个极具判断的人,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任何的结论输入,我都会用我自己的逻辑再推演一遍。这是我的底层处事之道。

同时,我又认为事情不止一种角度,解法也有很多种。重要的不是证明我是对的,而是达成一致并开始执行验证 (打工人的自觉) ,所以我决策的时候,我会相信我的判断。不是我决策的时候,我会觉得你说的也有道理。

但在这点上,我今年吃了几次不小的亏,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处事的逻辑。

在面向外部做SAAS需求时,我会继续沿用我的判断,直接下结论认为客户需要或者不需要,我甚至有一种无需调研的盲信。但我忽略了我的信息量不够,无法还原客户的场景和习惯,造成了支撑销售业绩出现了偏差。

在面向内部的机制设计时,我会沿用我的习惯可以面向海量信息抓住重点和有序递进。但我忽略了人不一样,对事物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是人的差异,造成了结果的差异。我逻辑严密的流程设计,不接地气。

在23年7-8月的低谷,我开始有点怀疑我自己。我变的有点畏手畏脚,不敢出结论、不敢下判断。我开始往上述第二条的处事逻辑倾斜,认为老板说得对、客户说得对、同事说得对。我放飞了自我。

但这个过程我很纠结,问题出在了哪里?

Q4我终于想明白,我的问题的核心是信息量,我不够了解客户,我的已知是只是局部,不能回答客户全部的问题。

我忽略了人和团队的配合和积极性调动。我惯用的仅站在做事的角度梳理流程是不够的,还应该考虑人在其中的作用——用现在的人,把事做了。

我终于把我自己拼凑完整,可以继续的相信自己的判断,基于充分获取信息后的谨慎决策。


02

生活

工作是期待美好的底气,生活正是期待的美好本身。23年初我在规划里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买车、还贷、生二胎,目标进度3/3,全部完成。

1 买车,给自己的礼物

年初我买了唐DMp,满足了我对车的所有想象。配置拉满,百公里加速4.3秒,油电切换没有焦虑,座椅可以在五座和七座之间随意切换。

大学毕业我就期待着买车,但因为北京的限牌政策而人又不在老家,所以一直纠结于买和不买。

22春节年我终于下定了决心,盲订了汉DMi。在新车上市之后唐DMp让我欣喜若狂,于是在交了一年的定金之后终于拿下。

c47490e87650a303d9a5fe09e89140cb.webp

(我的梦中情车)

作为有娃的父亲角色,需要一辆车来承载家庭的诉求。娃在哪车就应该在哪,至于开的多或少,我已不再纠结因为一点也不重要。

有车就有诗和远方。独自开车的时候,来一脚油门体验推背感。遛娃的时候,说走就走体验风和自由。我是如此的热爱生活。

2 还贷,不负债

今年我成形了自己的金融观:不负债。

不负债的观念是如此明确,以至于我把以后买房的红线直接定在了不超过资产的70%。不仅不能负债,还要有一定的结余。

17年买了一套小房子,还有几十万的贷款在慢慢还。在提前还贷的风潮和自己不负债的新思想下,说啥都得提前换了。于是排队预约,按期换上,打完收工。

生活没有容错空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现在已有太多的不确定,不负债就是我应对不确定的处事逻辑。

想拥有美好的生活,就先拥有足够的资本。我乐观的期望着生活,用不负债来兜底自己的随遇而安。

3 二胎,儿女双全

二胎出生的时间在23年底,刚足月就迫不及待的见面,相比预产期提前了2周多。

我期待孩子们的成长,期望后续有更多的陪伴,希望能有所成绩给他们更多的支撑,这是我在32岁年纪的又一动力。


03

公众号

23年的公众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原因是没想好写的内容。

上半年非常明确不写产品经理相关的内容,下半年理清楚思路后写的内容始终过不了自己这关,于是笔记本里的内容写写删删的草稿有几十篇。

公众号肯定要持续写,保持思考是必要的。公众号的定位本是表达,当经历/思考/感触到了一些期望表达的内容,只有写下来才能让心境平复。

前几年的间隙我玩过星球、社群、直播,参与过播客,旁观过课程,这些自媒体形式我肯定不会做。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这些事情都不性感,完全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我100%抗拒需要付出同等成本的事情,而且得到的收益远没有本职工作来的实在。

持续的写,站在表达自身的角度,写想写的内容,不是他人想看的内容。写我舒服的表达形式,不是可能带来更多阅读的方式。

输出的本身已极具正反馈,至于他人看或者不看,不太重要。我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内在笃定的人,不需要外部反馈来佐证价值。

保持周更是必要的,以一种固定的频率输出,写的过程是咀嚼回味、消化吸收的过程,这种形式很好。回过头看,我职场生涯的重要蜕变,其中一次就是保持周更的那两年。

每一次发布就像一次朋友间的对话,在没写的这段时间里,总有一些老友在有意无意的询问。既有笔友们的互相鼓励,也有来自远方朋友的关注,那种通过文字感受相识的温度。

不功利,不激进,就平静的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间,这是我对公众号的最终定位,也期待着后续周更与老友们的一期一会。




最后

年年有余。余是希冀,希望在一年过去时,能够有所结余,成果大于付出。24年已经开始,肯定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

那就在工作中能成事拿到成绩,生活中承担责任享受当下,成长上保持输入和输出,心态开放,抱有期待。

- END -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