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相继揭晓!4位科学家和50位青年学者获奖全名单
共 3752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1-09-18 06:00
新智元报道
新智元报道
来源:网络
编辑:编辑部
【新智元导读】近日,2021未来科学大奖,2021科学探索奖公布。共有4位科学家获得2021未来科学大奖。其中,「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得者为施敏教授。第三届科学探索奖共有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最年轻获奖者32岁。
2021未来科学大奖,2021科学探索奖公布了!
9月12日上午,2021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共有4位科学家获奖。
「生命科学奖」获得者为香港大学教授袁国勇、裴伟士;
「物质科学奖」获得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教授张杰;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得者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暨电子研究所终身讲座讲授施敏。
每个奖项的单项奖金为100万美元(约650万元)。
4位获奖人,300万美元奖金,施敏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生命科学奖」
获得者袁国勇、裴伟士均为香港大学教授,其中袁国勇出生在香港,裴伟士出生在斯里兰卡。
表彰他们发现了冠状病毒(SARS-CoV-1)为导致2003年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原,以及由动物到人的传染链,为人类应对MERS和COVID-19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产生了重大影响。
「物质科学奖」
获得者张杰出生在山西,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教授。
表彰他通过调控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并将其应用于实现超高时空分辨高能电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变的快点火研究。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获得者施敏出生于南京,在台湾长大,现为阳明交通大学及台湾科技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此次大奖表彰他对「金属与半导体间载流子互传的理论认知」做出的贡献,这些成果促成了欧姆和肖特基接触的关键技术,使得过去50年中按「摩尔定律」速率建造各代集成电路成为可能。
未来科学大奖
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
奖项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对获奖者的国籍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并主要在中国大陆(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完成。
大家熟知的获奖人有袁隆平院士,他曾在2018年获得了生命科学奖。
该奖表彰了他通过杂种优势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抗逆性的开创性贡献。
第三届「科学探索奖」揭晓:女性获奖者创纪录
今天,第三届「科学探索奖」公布50位获奖的青年学者名单,女性获奖者数量创纪录,获奖者所在机构分布更为广泛,来自13个城市,苏州、太原、长沙等非一线城市首次有研究人员入榜。
与过往两届100人获奖名单相比,本届面孔更为多元,既有国家级重要奖项获得者,也有多人从未获过任何知名奖项;性别分布变化明显,女性获奖人8位创三年之最;年轻化趋势明显,35岁及以下获奖人7位,其中最年轻获奖者仅32岁,1988年出生;分布更为广泛,50位获奖人来自13个城市,苏州、长沙等非一线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科学探索奖」是由腾讯基金会出资支持、科学家主导的公益性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
该奖项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奖励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奖项每年遴选不超过5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且可自由支配。奖项坚持公益属性,不求商业回报,做到长期运营。
本届「科学探索奖」具体获奖名单如下:
其中,信息电子类共有6人获奖,包括:
高会军,1976年1月出生,1995年陕西第一工业学校中专毕业,2001年沈阳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智能控制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国家杰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全国青联常委、黑龙江省青联副主席。
在自动控制理论和应用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工作,在网络化控制、机器人智能系统、智能装备等领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马仁敏博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博雅青年学者,北京大学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Nature Research期刊Communications Physics External Editor。
获得的荣誉包括 “2018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18美国物理学会Physics十大进展”, “第49界PQE国际会议(美国)最佳摘要奖”,“Chinese Physics B Highlights of 2016”和“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等。
发表的工作包括3篇Nature/Science,3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2篇Nature Materials,1篇Nature Physics,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Science Advances,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在APS March Meeting,Nature Conference等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50余次。
陶晓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博士。
长期致力于探索发展计算通信新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以多媒体体验质量(QoE)为优化目标的计算通信技术框架,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为支撑,发展QoE度量、QoE建模等新方法,探索基于智能计算的多媒体传输和网络优化新技术,为显著提升宽带移动网络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对于大容量多媒体业务的支持能力奠定重要基础。
目前,已发表SCI论文55篇,EI论文60余篇;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获得发明专利40余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
王震,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陕西省网信办专家组成员,科技部和工信部项目评委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基础、网络科学、认知计算,并结合学校特色从事GF应用研究。目前,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IEEE顶级汇刊等发表论文100余篇,担任多个全国一级学会专委会副主任,多个全国和省部级协会、联谊会等团体组织副主任、秘书长等。
赵巍胜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IEEE Fellow(2019年入选),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Regular Paper 总主编(2020年起),IEEE 电路与系统学会Guillemin Cauer,Darlington及Outstanding Youth Author最佳论文奖评审委员会主席(2020年起),IEEE Fellow Selection Committee委员(2021年起)。
长期从事自旋电子学、新型信息器件、非易失存储器等领域的交叉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国家重大专项核高基研发计划等项目。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已在 Nature Electronics、Proceedings of the IEEE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周昆,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际计算机学会会士 (ACM Fellow),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 (IEEE Fellow)。2002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和虚拟现实。在ACM和IEEE汇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引用1万余次,获得发明专利60余项。
参考资料:
http://www.futureprize.org/cn/nav/detail/1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