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周末整理的垃圾回收知识,我要吐血了

武培轩

共 8541字,需浏览 18分钟

 ·

2020-12-23 16:28



唠唠叨叨

今天的肝货来了,作者已经肝吐血了,看书查资料整理了8000字的垃圾回收相关知识,虽然很长,可能会花费你20分钟左右的阅读时间,但是看完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货,诶,周末又没有了,心好痛。

「面试必问」的垃圾回收,我们直接进入正题,读完你会学到以下的所有知识,「包括但不限于」

垃圾是怎么找到的?
OopMap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需要STW?
记忆集有什么作用?
常用的7种垃圾回收器都有哪些??
三色标记算法?
CMS为什么会产生碎片化?
G1居然会引起Full GC?
......

垃圾对象是怎么找到的?

引用计数算法

就是给对象添加一个计数器

  • 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它的时候,计数器就加1
  • 每当有一个引用失效的时候,计数器就减1

「当计数器的值为0的时候,那么该对象就是垃圾了」

这种方案的原理很简单,而且判定的效率也非常高,但是却可能会有其他的额外情况需要考虑。

比如两个「对象循环引用」,a对象引用了b对象,b对象也引用了a对象,a、b对象却没有再被其他对象所引用了,其实正常来说这两个对象已经是垃圾了,因为没有其他对象在使用了,但是计数器内的数值却不是0,所以引用计数算法就无法回收它们。

这种算法是比较「直接的找到垃圾」,然后去回收,也被称为"直接垃圾收集"。

根可达算法

这也是「jvm默认使用」的寻找垃圾算法

它的原理就是定义了一系列的根,我们把它称为 「"GC Roots"」 ,从 「"GC Roots"」 开始往下进行搜索,走过的路径我们把它称为 「"引用链"」 ,当一个对象到 「"GC Roots"」 之间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时,那么这个对象就可以被当做垃圾回收了。

如图,「根可达算法」就可以「避免」计数器算法不好解决的「循环引用问题,Object 6、Object 7、Object 8」彼此之前有引用关系,但是没有与 「"GC Roots"」 相连,那么就会被当做垃圾所回收。

在java中,有「固定的GC Roots 对象」「不固定的临时GC Roots对象:」

「固定的GC Roots:」

  • 1.在「虚拟机栈(栈帧的本地变量表)中所引用的对象」,譬如各个线程被调用的方法堆栈中使用到的参数、局部变量、临时变量等。
  • 在方法区中「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譬如 Java 类的引用静态变量。
  • 在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譬如字符串常量池中的引用。
  • 在方法区栈中 「JNI (譬如 Native 方法)引用的对象」
  • Java 「虚拟机内部的引用」,如基本数据类型对应的 Class 对象,一些常驻的异常对象(空指针异常、OOM等),还有类加载器。
  • 所有「被 Synchronized 持有的对象」
  • 反应 Java 虚拟机内部情况的 「JMXBean、JVMTI 中注册的回调本地代码缓存等」

「临时GC Roots:」

「为什么会有临时的 GC Roots ?」

目前的垃圾回收大部分都是「分代收集和局部回收」,如果只针对某一部分区域进行局部回收,那么就必须要考虑的「当前区域的对象有可能正被其他区域的对象所引用」,这时候就要将这部分关联的对象也添加到 GC Roots 中去来确保根可达算法的准确性。

这种算法是利用了「逆向思维」,找到使用的对象,剩下的就是垃圾,也被称为"间接垃圾收集"。

四种引用类型

强引用

"Object o = new Object()" 就是一种强引用关系,这也是我们在代码中最常用的一种引用关系。

无论任何情况下,只要强引用关系还存在,垃圾回收器就不会回收掉被引用的对象。

软引用

当内存空间不足时,就会回收软引用对象。

String str = new String("abc");
// 软引用
SoftReference softRef = new SoftReference(str);

软引用用来描述那些有用但是没必要的对象。

弱引用

弱引用要比软引用更弱一点,它「只能够存活到下次垃圾回收之前」

也就是说,垃圾回收器开始工作,会回收掉所有只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

//弱引用
WeakReference weakRef = new WeakReference(str);

在ThreadLocal中就使用了弱引用来防止内存泄漏。

虚引用

虚引用是最弱的一种引用关系,它的唯一作用是用来作为一种通知。

如零拷贝(Zero Copy),开辟了堆外内存,虚引用在这里使用,会将这部分信息存储到一个队列中,以便于后续对堆外内存的回收管理。

分代收集理论

大多数的垃圾回收器都遵循了分代收集的理论进行设计,它建立在两个分代假说之上:

  • 「弱分代假说」:绝大多数对象都是朝升夕灭的。
  • 「强分代假说」:熬过越多次数垃圾回收过程的对象就越难消亡。

这两种假说的设计原则都是相同的:

垃圾收集器「应该将jvm划分出不同的区域」,把那些较难回收的对象放在一起(一般指老年代),这个区域的垃圾回收频率就可以降低,减少垃圾回收的开销。剩下的区域(一般指新生代)可以用较高的频率去回收,并且只需要去关心那些存活的对象,也不用标记出需要回收的垃圾,这样就能够以较低的代价去完成垃圾回收。

  • 「跨代引用假说」:如果某个新生代的对象存在了跨代引用,但是老年代的对象是很难消亡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新生代对象也会慢慢晋升为老年代对象,那么这种跨代引用也就被消除了。

由于跨代引用是很少的,所以我们不应该为了少量的跨代引用去扫描整个老年代的数据,只需要在新生代对象建立一个「记忆集」来记录引用信息。

记忆集:「将老年代分为若干个小块,每块区域中有N个对象」,在对象引用信息发生变动的时候来维护记忆集数据的准确性,这样每次发生了 「"Minor GC"」 的时候只需要将记忆集中的对象添加到 「"GC Roots"」 中就可以了。

三种垃圾收集算法

标记清除算法

这种算法的实现是很简单的,有两种方式

  • 1.标记出垃圾,然后清理掉
  • 2.标记出存货的对象,回收其他空间

这种算法有两个缺点

  • 1.随着对象越来越多,那么所需要消耗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多
  • 2.标记清除后会导致碎片化,如果有大对象分配很有可能分配不下而出发另一次的垃圾收集动作

标记复制算法

这种算法解决了第一种算法碎片化的问题。

就是「开辟两块完全相同的区域」,对象只在其中一篇区域内分配,然后「标记」出那些「存活的对象,按顺序整体移到另外一个空间」,如下图,可以看到回收后的对象是排列有序的,这种操作只需要移动指针就可以完成,效率很高,「之后就回收移除前的空间」

这种算法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 浪费过多的内存,使现有的「可用空间变为」原先的「一半」

标记整理算法

这种算法可以说是结合了前两种算法,既有标记删除,又有整理功能。

这种算法就是通过标记清除算法找到存活的对象,然后将所有「存活的对象,向空间的一端移动」,然后回收掉其他的内存。

但是这种算法却有一个缺点,就是在移动对象的时候必须要暂停用户的应用程序(「STW」)才能移动。

STW

Java 中「Stop-The-World机制简称 STW」 ,是在执行垃圾收集算法时,Java 应用程序的其他所有线程都被挂起(除了垃圾收集帮助器之外)。Java 中一种全局暂停现象,全局停顿,所有 Java 代码停止,native 代码可以执行,但不能与 JVM 交互。

为什么需要STW

在 java 应用程序中「引用关系」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那么就会有会有很多种情况来导致「垃圾标识」出错。

想想一下如果 Object a  目前是个垃圾,GC 把它标记为垃圾,但是在清除前又有其他对象指向了 Object a,那么此刻 Object a 又不是垃圾了,那么如果没有 STW 就要去无限维护这种关系来去采集正确的信息。

再举个例子,到了秋天,道路上洒满了金色的落叶,环卫工人在打扫街道,却永远也无法打扫干净,因为总会有不断的落叶。

垃圾回收器是怎样寻找 GC Roots 的?

我们在前面说明了根可达算法是通过 GC Roots 来找到存活的对象的,也定义了 GC Roots,那么垃圾回收器是怎样寻找GC Roots 的呢?

首先,「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GC Roots枚举时是要在STW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由于java应用越来越大,所以也不能逐个检查每个对象是否为GC Root,那将消耗大量的时间。

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能不能用空间换时间,在某个时候把栈上代表引用的位置全部记录下来,这样到真正 gc 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读取,而不用再一点一点的扫描了。事实上,大部分主流的虚拟机也正是这么做的,比如 HotSpot ,它使用一种叫做 「OopMap」 的数据结构来记录这类信息。

OopMap

我们知道,一个线程意味着一个栈,一个栈由多个栈帧组成,一个栈帧对应着一个方法,一个方法里面可能有多个安全点。gc 发生时,程序首先运行到最近的一个安全点停下来,然后更新自己的 OopMap ,记下栈上哪些位置代表着引用。枚举根节点时,递归遍历每个栈帧的 OopMap ,通过栈中记录的被引用对象的内存地址,即可找到这些对象( GC Roots )。

使用 OopMap 可以「避免全栈扫描」,加快枚举根节点的速度。但这并不是它的全部用意。它的另外一个更根本的作用是,可以帮助 HotSpot 实现准确式 GC (即使用准确式内存管理,虚拟机可用知道内存中某个位置的数据具体是什么类型) 。

安全点

从线程角度看,安全点可以理解成是在「代码执行过程中」的一些「特殊位置」,当线程执行到这些位置的时候,说明「虚拟机当前的状态是安全」的。

比如:「方法调用、循环跳转、异常跳转等这些地方才会产生安全点」

如果有需要,可以在这个位置暂停,比如发生GC时,需要暂停所有活动线程,但是线程在这个时刻,还没有执行到一个安全点,所以该线程应该继续执行,到达下一个安全点的时候暂停,等待GC结束。

那么如何让线程在垃圾回收的时候都跑到最近的安全点呢?这里有「两种方式」

  • 抢先式中断
  • 主动式中断

抢先式中断:就是在stw的时候,先让所有线程「完全中断」,如果中断的地方不在安全点上,然后「再激活」「直到运行到安全点的位置」再中断。

主动式中断:在安全点的位置打一个标志位,每个线程执行都去轮询这个标志位,如果为真,就在最近的安全点挂起。

但是如果有些线程处于sleep状态怎么办呢?

安全区域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又引入了安全区域的概念

安全区域是指「在一段代码片中,引用关系不会发生改变」,实际上就是一个安全点的拓展。当线程执行到安全区域时,首先标识自己已进入安全区域,那样,当在这段时间里JVM要发起GC时,就不用管标识自己为“安全区域”状态的线程了,该线程只能乖乖的等待根节点枚举完或者整个GC过程完成之后才能继续执行。

聊聊垃圾回收器

前面和大家聊了很多垃圾收集算法,所以在真正实践的时候会有多种选择,垃圾回收器就是真正的实践者,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10种垃圾回收器

Serial

Serial是一个「单线程」的垃圾回收器,「采用复制算法负责新生代」的垃圾回收工作,可以与CMS垃圾回收器一起搭配工作。

在STW的时候「只会有一条线程」去进行垃圾收集的工作,所以可想而知,它的效率会比较慢。

但是他确是所有垃圾回收器里面消耗额外内存最小的,没错,就是因为简单。

ParNew

ParNew 是一个「多线程」的垃圾回收器,「采用复制算法负责新生代」的垃圾回收工作,可以与CMS垃圾回收器一起搭配工作。

它其实就是 Serial 的多线程版本,主要区别就是在 STW 的时候可以用多个线程去清理垃圾。

Pararllel Scavenge

Pararllel Scavenge 是一个「多线程」的垃圾回收器,「采用复制算法负责新生代」的垃圾回收工作,可以与 Serial Old , Parallel Old 垃圾回收器一起搭配工作。

是与ParNew类似,都是用于年轻代回收的使用复制算法的并行收集器,与ParNew不同的是,Parallel Scavenge的「目标是达到一个可控的吞吐量」

吞吐量=程序运行时间/(程序运行时间+GC时间)。

如程序运行了99s,GC耗时1s,吞吐量=99/(99+1)=99%。Parallel Scavenge提供了两个参数用以精确控制吞吐量,分别是用以控制最大GC停顿时间的-XX:MaxGCPauseMillis及直接控制吞吐量的参数-XX:GCTimeRatio.

「停顿时间越短就越适合需要与用户交互的程序」,良好的响应速度能提升用户体验,而高吞吐量则可以高效的利用CPU时间,尽快完成程序的运算任务,主要适合在后台运算而不需要太多交互的任务。

Serial Old

Serial Old 是一个「单线程」的垃圾回收器,「采用标记整理算法负责老年代」的垃圾回收工作,有可能还会配合 「CMS」 一起工作。

其实它就是 Serial 的老年代版本,整体链路和 Serial 大相径庭。

Parallel Old

Parallel Old 是一个「多线程」的垃圾回收器,「采用标记整理算法负责新生代」的垃圾回收工作,可以与 Serial Old , Parallel Old 垃圾回收器一起搭配工作。

Parallel Old 是 Pararllel Scavenge 的老年代版本,它的设计思路也是以吞吐量优先的,ps+po也是很常用的一种组合。

CMS

CMS可以说是一款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垃圾回收器,支持了和用户线程一起工作,做到了「一起并发回收垃圾」的"壮举"。

  • 1.初始标记
    • 初始标记只是标记出来「和 GC Roots 直接关联」的对象,整个速度是非常快的,为了保证标记的准确,这部分会在 「STW」 的状态下运行。
  • 2.并发标记
    • 并发标记这个阶段会直接根据第一步关联的对象找到「所有的引用」关系,这一部分时刻用户线程「并发运行」的,虽然耗时较长,但是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 3.重新标记
    • 重新标记是为了解决第二步并发标记所导致的标错情况,这里简单举个例子:并发标记时a没有被任何对象引用,此时垃圾回收器将该对象标位垃圾,在之后的标记过程中,a又被其他对象引用了,这时候如果不进行重新标记就会发生「误清除」
    • 这部分内容也是在 「STW」 的情况下去标记的。
  • 4.并发清除
    • 这一步就是最后的清除阶段了,将之前「真正确认为垃圾的对象回收」,这部分会和用户线程一起并发执行。

CMS的「三个缺点」

  • 1.影响用户线程的执行效率
    • CMS默认启动的回收线程数是(处理器核心数 + 3)/ 4 ,由于是和用户线程一起并发清理,那么势必会影响到用户线程的执行速度,并且这个影响「随着核心线程数的递减而增加」。所以 JVM 提供了一种 "「增量式并发收集器」"的 CMS 变种,主要是用来减少垃圾回收线程独占资源的时间,所以会感觉到回收时间变长,这样的话「单位时间内处理垃圾的效率就会降低」,也是一种缓和的方案。
  • 2.会产生"浮动垃圾"
    • 之前说到 CMS 真正清理垃圾是和用户线程一起进行的,在「清理」这部分垃圾的时候「用户线程会产生新的垃圾」,这部分垃圾就叫做浮动垃圾,并且只能等着下一次的垃圾回收再清除。
  • 3.会产生碎片化的空间
    • CMS 是使用了标记删除的算法去清理垃圾的,而这种算法的缺点就是会产生「碎片化」,后续可能会「导致大对象无法分配」从而触发「和 Serial Old 一起配合使用」来处理碎片化的问题,当然这也处于 「STW」 的情况下,所以当 java 应用非常庞大时,如果采用了 CMS 垃圾回收器,产生了碎片化,那么在 STW 来处理碎片化的时间会非常之久。

G1

G1(Garbage First):顾名思义,「垃圾回收第一」,官方对它的评价是在垃圾回收器技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成果。

G1回收的目标不再是整个新生代,不再是整个老年代,也不再是整个堆了。G1可以「面向堆内存的任何空间来进行」回收,衡量的标准也不再是根据年代来区分,而是哪块「空间的垃圾最多就回收哪」块儿空间,这也符合G1垃圾回收器的名字,垃圾第一,这就是G1的 「Mixed GC」 模式。

当然我的意思是「垃圾回收不根据年代来区分」,但是G1还是「根据年代来设计」的,我们先来看下G1对于堆空间的划分:

G1 垃圾回收器把堆划分成一个个「大小相同的Region」,每个 Region 都会扮演一个角色,H、S、E、O。

E代表伊甸区,S代表 Survivor 区,H代表的是 Humongous(G1用来分配「大对象的区域」,对于 Humongous 也分配不下的超大对象,会分配在连续的N个 Humongous 中),剩余的深蓝色代表的是 Old 区,灰色的代表的是空闲的 region。

在 HotSpot 的实现中,整个堆被划分成2048左右个 Region。每个 Region 的大小在1-32MB之间,具体多大取决于堆的大小。

在并发标记垃圾时也会产生新的对象,G1对于这部分对象的处理是这样的:

将 Region 「新增一块并发回收过程中分配对象的空间」,并为此设计了两个 TAMS(Top at Mark Start)指针,这块区域专门用来在并发时分配新对象,有对象新增只需要将 TAMS 指针移动下就可以了,并且这些「新对象默认是标记为存活」,这样就「不会干扰到标记过程」

但是这种方法也会有个问题,有可能「垃圾回收的速度小于新对象分配的速度」,这样会导致 "Full GC" 而产生长时间的 STW。

在 G1 的设计理念里,「最小回收单元是 Region」 ,每次回收的空间大小都是Region的N倍,那么G1是「怎么选择要回收哪块儿区域」的呢?

G1 会跟踪各个 Region 区域内的垃圾价值,和回收空间大小回收时间有关,然后「维护一个优先级列表」,来收集那些价值最高的Reigon区域。

执行的步骤:

  • 初始标记:
    • 标记出来 GC Roots 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
    • 修改 TAMS 的值以便于并发回收时新对象分配
    • 是在 Minor GC 时期(「STW」)完成的
  • 并发标记:
    • 根据刚刚关联的对像扫描整个对象引用图,和用户线程「并发执行」
    • 记录 SATB(原始快照) 在并发时有引用的值
  • 最终标记:
    • 处于 「STW」,处理第二步遗留下来的少量 SATB(原始快照) 记录
  • 筛选回收:
    • 维护之前提到的优先级列表
    • 根据「优先级列表」「用户设置的最大暂停时间」来回收 Region
    • 将需要回收的 Region 内存活的对象「复制」到不需要回收的 Region区域内,然后回收需要回收的 Region
    • 这部分是处于 「STW」 下执行,并且是多线程的

三色标记

这里我们又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 「SATB 原始快照」,关于SATB会延伸出有一个概念,「三色标记算法」,也就是垃圾回收器标记垃圾的时候使用的算法,这里我们简单说下:

将对象分为「三种颜色」

  • 白色:没被 GC 访问过的对象(被 GC 标记完后还是白色代表是垃圾)
  • 黑丝:存活的对象
  • 灰色:被 GC 访问过的对象,但是对象引用链上至少还有一个引用没被扫描过

我们知道在「并发标记」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误标」的情况,这里举两个例子:

  • 1.刚开始标记为「存活」的对象,但是在并发标记过程中「变为了垃圾对象」
  • 2.刚开始标记为「垃圾」的对象,但是在并发标记过程中「变为了存活对象」

第一种情况影响还不算很大,只是相当于垃圾没有清理干净,待下一次清理的时候再清理一下就好了。

第二种情况就危险了,正在使「用的对象的突然被清理掉」了,后果会很严重。

那么「产生上述第二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 1.「新增」一条或多条「黑色到白色」对象的**新引用
  • 2.删除「了」灰色「对象」到该白色对象「的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

当这两种情况「都满足」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问题了。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增量更新」(Incremental Update)和「原始快照」(SATB)的方案:

增量更新破坏了第一个条件:「增加新引用时记录」该引用信息,在后续 STW 扫描中重新扫描(CMS的使用方案)。

原始快照破坏了第二个条件:「删除引用时记录下来」,在后续 STW 扫描时将这些记录过的灰色对象为根再扫描一次(G1的使用方案)。

结尾的唠叨

今天聊的这些东西应该能够帮你把堆垃圾回收的整体链路打通,其实关于垃圾回收器,我们这里只介绍了最常用的7中,是因为剩下的 Shenandoah,ZGC,Epsilon这些垃圾回收器,每个拿出来讲解都是可以单独成一篇文章的(其实是我也没有太深入了解哈哈,还不能够写成文章),作者这里就不再添加到这篇文章了,后续有机会我会单独成文去写这些垃圾回收器。


       
   
炸了!一口气问了我18个JVM问题!
秒懂JVM的三大参数类型,就靠这十个小实验了
一次完整的JVM堆外内存泄漏故障排查记录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浏览 1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