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刘超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发表论文揭示死亡凸显增强道德情绪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共 3228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2-03-02 16:29

本文来源:北师大脑与认知科学

死亡凸显指的是会让人们想起死亡的事物。大量研究发现,死亡凸显会改变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经典的恐惧管理理论认为,这是因为由于人类可以意识到(目前)死亡是无可避免的,面对死亡时,人们会产生存在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恐惧死亡。为缓解存在焦虑,人类发展出了两类防御机制——近端防御和远端防御。近端防御指当人们产生于死亡相关的想法时,去理性地抑制相关的想法,将其从意识中移除出去。远端防御指人们会改变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来到达加强自尊和维护文化世界观的目的。它会让个体相信,虽然自己生物性死亡了,但其有(文化)价值的部分还是在世间继续延续。举例来说,远端防御可能使得个体更加愿意帮助别人。这样个体可以认为,即使在自己死后,自己善良的形象还是会流传下去,因自己而变好了一点的世界还会继续存在。过往的研究主要关注死亡凸显对人们的认知与行为的影响。死亡凸显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情绪,特别是道德情绪,依然未知。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超课题组于2022年2月在《Cerebral Cortex》发表论文《Mortality Salience Enhances Neural Activities Related to Guilt and Shame When Recalling the Past》,揭示了死亡凸显影响道德情绪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具体而言,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和死亡有关的句子(死亡凸显组)或涉及负性情绪但与死亡无关的句子(负性情绪组;对照条件)。之后,研究关注被试在回忆与内疚或羞耻有关的生活事件时产生的内疚或羞耻情绪的强弱。在进行上述任务时,被试会接受磁共振扫描。行为结果发现,死亡凸显组的被试会报告有显著更强的内疚体验。但是死亡凸显组和负性情绪组的羞耻体验差异不显著(图1)。

图1.死亡凸显会增强被试自我报告的内疚情绪,但不会增强羞耻情绪。

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死亡凸显会加强与内疚和羞耻有关的神经活动。具体来说,在内疚和羞耻条件下,死亡凸显会增强与自我参照加工有关的腹内侧前额叶激活。在内疚条件下,死亡凸显还会加强与执行控制有关的眶额叶激活和与情绪加工有关的杏仁核激活。


此外,在羞耻条件下,死亡启动会减弱与自我参照加工有关的腹内侧前额叶与楔前叶和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图2)。并且,相比于内疚条件,羞耻条件下死亡启动依然可以显著的减弱腹内侧前额叶与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
图2.死亡凸显会在羞耻条件下改变与自我参照加工有关的脑功能连接。

另外,死亡凸显时(被试阅读和死亡有关的句子时)脑岛的激活可以预测被试在回忆内疚和羞耻事件时相关的脑激活(图3)。考虑到死亡凸显时脑岛的激活可以被认为是近端防御的指标,而回忆内疚和羞耻事件时相关的脑激活可以被认为是远端防御的指标,该结果表明近端防御和远端防御是相关的。


图3. 死亡凸显时脑岛的激活可以预测被试在回忆内疚和羞耻事件时相关的脑激活。

最后,研究还理清了在恐惧管理理论的框架下死亡启动与道德情绪的关系(图4)。近端防御会将死亡有关的想法排除在意识之外。处于潜意识里的想法会使个体改变自己对曾经做过的内疚或羞耻相关的事情的认知,强化内疚或羞耻情绪。被强化的内疚和羞耻会促使个体做出道德行为。最终,道德行为会增加个体的自尊和维护其文化世界观。


图4. 恐惧管理理论的框架下,死亡凸显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

总的来说,研究发现死亡凸显会增加主观报告的内疚情绪,增强与内疚和羞耻相关的神经活动。近端防御可以部分预测远端防御。本研究的结果揭示了死亡凸显影响道德情绪的心理和神经机制,并且为丰富恐惧管理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证性证据和洞见。


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为徐振华博士和朱睿达博士,刘超教授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自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国社科重大项目等基金的资助。

文章信息:
Xu, Z#., Zhu, R#., Zhang, S., Zhang, S., Liang, Z., Mai, X., & Liu, C*. (2022). Mortality Salience Enhances Neural Activities Related to Guilt and Shame When Recalling the Past. Cerebral Cortexhttps://doi.org/10.1093/cercor/bhac004

刘超课题组其他与道德情绪相关的研究:
Zhu, R., Xu, Z., Su, S., Feng, C., Luo, Y., Tang, H., Zhang, S., Wu, X., Mai, X., & Liu, C*. (2021). From gratitude to injustice: Neurocomputational mechanisms of gratitude-induced injustice. NeuroImage, 245, 118730.

Zhu, R., Xu, Z., Tang, H., Wang, H., Zhang, S., Zhang, Z., Mai, X., & Liu, C*. (2020). The dark side of gratitude: Gratitude could lead to moral viol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91, 104048.

Zhu, R., Feng, C., Zhang, S., Mai, X*., & Liu, C*. (2019). Differentiating guilt and shame in an interpersonal context with univariate activation and multivariate pattern analyses. NeuroImage, 186, 476–486.

Zhu, R., Wu, H., Xu, Z., Tang, H., Shen, X., Mai, X*., & Liu, C*. (2019). Early distinction between shame and guilt processing in an interpersonal context. Social Neuroscience14(1), 53–66.

Zhu, R., Xu, Z., Tang, H., Liu, J., Wang, H., An, Y., Mai, X*., & Liu, C*. (2019). The effect of shame on anger at others: Awareness of the emotion-causing events matters.Cognition and Emotion, 33(4), 696–708.

张思慧, 卞诚, 买晓琴, 秦绍正*,刘超*. (2021). 睡眠对违反道德的负性情绪记忆的调节. 科学通报,66(13): 1642-1652.

张智琦, 朱睿达, 刘超*. (2020). 国家自豪感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群体类型和忠诚度的调节作用. 科学通报, 65(19): 1956-1966.

本文内容转载来源以上网址及公众号。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使用,以上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不作其它用途,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作删除处理!


有任何疑问及建议,扫描以下公众号二维码添加交流:

浏览 3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