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候鸟,海南过冬
候鸟迁徙、东北宾馆、专供餐厅......200万东北人的4600公里海南朝圣路。
作者 |华甫 编辑 | 史玉龙
出品 | 互联网那些事
投稿微信 | mawen011
春节虽然还早,绥化的李钊就准备了大包小包奔赴海南,准备猫冬。
他的行李中,有东北大米、哈尔滨红肠、农家大酱和土猪肉,前年退休以后,他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寒来暑往的迁徙。
从北到南,纵贯4600公里,翻越35个纬度,温差近50℃,这是每年春节前后,全球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中最为耀眼的线路:东北——海南。
像李钊一样的东北人,还有很多,他们被称为“候鸟”,寒冬一到就由北飞到南,享受海南的温暖,来年暖和了,再由南飞到北,享受东北的清凉。
东北“候鸟”人群已成为近年来海南流动人口中不可忽视的群体。
海南真的遍地都是东北人吗?
经常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这样的内容:
硬核纪实博主密切跟踪东北候鸟迁徙海南的Z384次列车盛况。
东北小伙创业两年终失败,一人一车跨越3700公里奔赴海南重拾生活。
90后女生哈尔滨骑行海南,堵车扎胎,冷风中啃面包,只为到“琼崖”寻找内心的安宁。
最南和最北,最温暖和最寒冷,如此对立两种环境,让海南成为东北人最向往的地方,一言不合就开遼。
有千里奔赴的度假,也有外长期定居。
有数据显示,海南三亚常住人口不到80万,其中就有30万东北人。也就是说在三亚,每三套房中就有一套是东北人的。
更有“好事者”为助力东北人的迁徙,祭出“东北人在海南热力分布图”,“海南过冬租房攻略”,从气候到地形再到台风登陆地点分布,无一做了详尽的“登岛研究”。
在互联网的段子里,每一个正宗的东北人从小到大都在心里虔诚的默念着海南,那是东北人的圣地,就如同藏族人的香格里拉,基督徒的伊甸园,穆斯林眼中遍地的牛奶与蜂蜜的天堂。
而海南也早已跃升为除黑吉辽外的“东北第四省”。
“离开海南,你甚至再也吃不到正宗的东北乱炖”,“猪肉粉条”更是要代替原住民“文昌鸡”成为新海南特产。
在大众点评的的东北菜,有各种维度的排行榜,“口味榜”“好评榜”“热门榜”……每一家饭店下面都有数千条评论。
但真实的情况真的如段子里所说的这样吗?
东北人真的一窝蜂盘踞海南让这里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了吗?我们数据说话。
从这张“2005年—2017年全国各地区净流出人口数”的统计中我们可以发现:
长期以来人口流出最多的几个省份一直都不是东三省,而基本上都是河南、四川、安徽、贵州、广西这几个人口大省,东三省反而一直处于中下游的位置。
如果你觉得2017年的数据稍微旧了一点,那“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
净流出人口最多的还是那几个省(河南1549万、安徽1017万、四川733万),东三省(黑龙江370万、吉林194万、辽宁69万)加起来还没有河南一个省流出的人口多。
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虽然东北人流出的少,没准都去了海南。
但从百度大数据的统计中可以看到,迁入海南的东北人在占比上都排不上号,虽然这类统计难以覆盖大量冬季聚集海南的北方候鸟人群。
这下总算真相大白,其实东北人口流出对比起来并不多,而流入海南的东北人也不多。
那为什么在当下互联网环境中,东北人总会给人一种“全面占领”海南的错觉?又或者说,为什么提到海南会想到东北人而不是其他地方的人呢?
互联网曾经流行过对东北人的这么一段调侃,“你不是东北人,你不会明白一个没有寒冷的地方对身处寒冷地方的人吸引力有多大。”
东北人是勤奋的,他们长年累月的对抗着严酷的自然环境,在冰雪中献出自己,海南的优越自然条件是无法抗拒的。
其实不止是东北人,早在千年前,海南早就吸引了很多汉人流入。
现在海南的主要方言琼语就是闽南语的一个分支,而海南的军话则是由明代守边军人所留下来,海南方言的变化照应的是人口流变的历史。
但那会儿还没轮到东北人们“登岛”,到1950年左右,有相当数量的东北人,他们用锄头垦出了海南新面貌,并在这里生根发芽。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东北人在遥远还能有亲戚的一个原因,也给后面的“大规模”迁移做好了基础。
当然东北和海南的人口迁移,光看时间里海南对东北人的“拉力”还不够,还需要回看东北向海南的“推力”。
90年代,各路“热钱”把发财的小手伸到海南,那时候700万人口的海南还能出现了2万多家房地产公司。
而海口的平均房价更是从 1991 年的每平方米 1400 元涨到了 1993 年的 7500 元地价,这边楼房的施工图纸还没画好,那边口头上的房子就转了好几手。
到了1993年,海南的最高房价已经飙升到了10000元一平米,而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两三百一个月。
而在此时,东北的工业剧烈转型,大烟囱轰然倒地时,东北下岗员工的数量占到了全国下岗人数的 22%,每 5 个下岗工人里面就有一个人是在东北失业的。
如同当年闯关东一样,部分东北人流向了全国各地,其中前往海南工作或做小生意的东北人,把这里水草丰茂的消息带回了家乡。
从 2000~2010 年,东北三省从人口流入 36 万,变成人口流出 200 万。
其中前往海南工作的东北人,把这里水草丰茂的消息带回了家乡。
就这样,中国的南北两角在“推”和“拉”中融在了一起。
东北人带来的“安置钱”给海南注入了新的生机,而海南的商业环境和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作为经济特区的就业机会,也为失业的老东北们创造了片再就业天堂。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当时的东北还处在改变的交叉路,但东三省可算得上90年代的发达城市,1990年到2000年这十年间,东三省占据着全国10%左右的GDP,东北人放在海南算得上妥妥的“old money”了。
东北这些年流出的人口对比其他省份其实并不算多,然而东北人在海南却能扮演最突出的角色,单纯的数量并不能代表海南与东北的融合程度。
就如同当下百万青年前往大城市,他们更多的是把“那里”当成了“掘金地”而不是“应许之地”,毕竟高昂的生活成本时时刻刻阻碍着他们长期驻留的想法。
比如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的人口居留意愿就不是十分的突出,分别是34%、26%、31%。
但对于东北人来说,海南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第二个家,东北流动人口以海南的居留意愿值较高,达到 83.45%。
如果说去上海是为了生活,留在海南就是生活本身。
为了生活的目的是单一的,而生活就是方方面面的,就好比一堆人一天只和你为了一件事“打照面”和几个人天天和你“同吃同睡”,明显后者的影响更为潜移默化且影响深远。
东北人对海南的影响可谓无孔不入,民以食为天,老铁来到海南的第一件事,当然是要吃饭。
当你问到服务员有什么“本地特色菜”可以推荐,很可能这时他推荐的可就不是文昌鸡了。
服务员可能会用纯正的东北话回应你:老弟,咱这儿能吃到最正宗的东北菜,猪肉炖粉条、锅包肉、鲜虾馅儿饺子,晚上还有烧烤。
现实总是如此魔幻而又理所当然,就拿海口举例,东北菜不仅有,而且实现了对海南行政机关的“半包围”,金手勺、金掌勺、金碗勺、金厨勺……更是做到了“随意出没”的境地。
朝鲜冷面在东北遍地开花后便走出了东北这片黑土地,逐渐演变成“哈尔滨特色烤冷面”,征服了海南人民的胃。
东北美食改变海南餐饮格局,但是免不了入乡随俗。
在海南任何一家东北菜馆里,乱炖都是榜上有名的“本店特色菜”,而这道特色菜也会针对海南的自然环境做“些许”改良。
作为海岛,海南耕地面积有限,90年代那会岛上的主要农作物,主要都是椰子芒果之类的水果,蔬菜种类少得可怜,在北方1毛/斤的白菜,在海南却能卖出天价,即便是物流发达的今天,白菜价都曾高达6元斤。
于是白菜炖粉条便在成本端消失在海南的东北菜馆,在海南境内便几乎全军覆没,根本没机会端上台面。
于是机智的东北老板只好就地取材,用一些价格比较便宜的炖菜、来取代传统东北炖菜里的食材,比如青椒、木耳这种可以晒干后再慢慢运输,降低途中烂菜、时效成本的便宜菜品。
一时间竟不知道是东北菜攻占了海南的胃,还是海南菜攻占了东北人的胃,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相互成就,相互影响。
东北人带来的不只是食物。
80 年代末第一批到海南闯荡的东北人,也已近乎垄断了部分海南服务行业,海南的交通、住宿、餐饮、旅游,有商机的地方,就有东北人。
东北人向来善于开枝散叶,他们在海南混的风生水起的消失不会止步于家族里的谣传,中国互联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中国的三大传染病是感冒、哈欠,东北话。
东北话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让老铁们无论在哪个需要待人接物的行业都吃的开,天然继承了老东北人在服务行业的优势,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讲东北话都没那么困难。
如果你也想在寒冷冬季南下避寒,下了飞机回酒店,携程司机是东北人;入住酒店的时候,热情的拎包客们是东北人;出去一日游,开车来接的还是东北人。不客气的说,但凡有商机的地方,东北人都无孔不入。
甚至你还能从热情健谈的东北司机师傅口中得知,三亚的房产30%是东北人的,你所落脚的酒店,半数也都是东北人掏腰包开的。
但伴随着海南省服务业的逐渐饱和,来海南的东北人群也发生着变化。
东北老年人逐渐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根据1%的抽样调查,接近8成的三亚东北人现已超过60岁。
2020年的冬季,仅仅在三亚,就迎来20万左右来自东三省的老人。
海南之所以能迎来这么多东北老人的背后,是东北满足不了老人的养老需求,漫长的冬季和零下的温度困扰着千千万万的东北老人。
在2019年东北的65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就达到了近1600万,但这也真是海南逐步饱和的服务业市场的突破口。
每年迁移到海南过冬的东北人已经逐渐接近200万,快接近内蒙古自治区280万老年人口的规模了。
当然面对“迁徙过冬”大军,最先吃螃蟹还是在海南早已扎根的东北小老板们。
在海南的陵水新村镇,不少自建房里就提供过冬房屋出租服务,而在约 3000 人的三亚海坡村,每年冬季有近四万外地人入住,为当地人提供了充足的房租来源。
这种自建房的出租价格也十分公道,一个月几百到几千不等,服务不同消费水平的过冬人群,并且打出了接收东北老乡的旗号,将提供东北饭菜作为卖点。
“诶呀?恁们也到啦?啥前儿来的?”是两个在黑土地上陌生东北人在海南重逢的暗语。
除了村民的自建房,在三亚也出现了养老社区,专供候鸟老人居住,在三亚有养老院104家,专门的养老公寓至少有300家。
从零散村落到规模化社区三亚养老社群的发达程度可以在全国排上前列。
当然在海南的广场上,广场舞曲目也会随着候鸟的入驻季节性的切换,“东北二人转”与“海南竹竿舞”这样的文化碰撞会有什么新的化学反应也值得我们遐想。
随着东北人的涌入或者季节性的迁徙,海南也积极拥抱变化,开辟直达航线、异地民政服务、异地医保等东北个性化通道,东北人在海南生活越来越便利,进一步有了家乡的归属感。
而有了房子和社区的东北人自然也懂得感恩,他们与类似“候鸟人才办公室”这样的人才通道通力合作,用返聘、参加志愿活动等方式将季节性的人才投入到参与当地的发展建设中。
要知道的是仅仅在在2017 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 650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860亿。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三亚街头见多了具有辨识度的东北口音,于是便把东北人在海南的消息传播四散,也就形成了“全海南都是东北人”的当代互联网错觉。
在李雪琴的脱口秀里,铁岭是宇宙的尽头。
离开东北的人,他们充满浪漫的理想,去温暖的地方看春暖花开。但他们从未将自己视为海南人或者南方人,他们骨子里的东北味根本无法抹去。
跟绥化亲戚通完电话的李钊总是会感伤:
“离开东北,伤感更多一些,庆幸谈不上,每次听到亲戚们聚我都很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