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品而已,何必生气?

唐韧

共 177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1-07-07 02:06

昨天在我的一个群里有个讨论挺有意思的,这里拿出来跟你们分享下。


事情其实很简单,一个朋友吐槽微信的语音电话功能,觉得每次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被呼叫特别冒失,因此很生气。


他说平时就特别讨厌微信的语音电话,尤其是对方在没有提前打招呼的情况下就突然呼过来,认为至少也该先打个招呼问问方不方便吧。


嘿,我倒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场景。


试想一下,在没有微信前,我们打电话不就是这样的体验么。对方大概率不会提前给你发个短信问一下你是否方便接电话,都是直接打过来。如果不方便,直接挂断就可以。


怎么到了微信上,这种体验感就全变了呢?


我想了想,或许这就是不同产品导致的用户行为和预期的变化。传统电话是一种产品,微信是另一种产品。


第一,微信是以非实时沟通为主的通信工具,这种固定认知已经在大部分用户心里形成。


如果你还记得,最早期的微信就是以「免费短信」的形式出现的,当时发送一条手机短信的费用是一毛钱,而微信和米聊都是主打免费。


所以,微信从一款免费短信工具发展成了一款通信工具和社交工具,直到后来才出现了语音通话和视频通话。微信上的大部分消息都是异步的、非实时的,即你不需要立刻做出反馈。


消息可以稍后再回、文章可以稍后再看、朋友圈可以稍后再刷。


这种无需立刻反馈的感受在用户心里逐渐形成了固定认知,我们认为使用微信就应该是这样的感受。


唯独语音和视频呼叫是即时的,你必须立刻处理,而且会以很强的通知形式提醒你。


这一点,和微信的其他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非实时沟通的功能营造了一种安全感,让用户获取和发送信息时不那么局促。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就是能用文字沟通的就尽量不要用语音或电话,至少我是这样。


我会更倾向于用文字来沟通和表达一些事情,这样我就能有充分的空间来思考和表达,而不至于受到即时反馈的压迫感。


要知道,和别人实时聊天对一部分人来说是有紧张感的,不知道这算不算社恐的一种表现。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感觉,但肯定有一部分人跟我有同感。有事微信说,别打电话。


我想,正是这种面对信息处理时的安全感让和我一样的人少了一些压力,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去应对和处理这些信息,不会显得那么局促。


我那位朋友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或许他也是生气对方破坏了他的安全感。


第三,我们形成了新的习惯。


除了我们这类人以外,其实有很大一部分用户都在把微信当电话用,他们觉得打字麻烦、语音磨叽,所以会选择直接语音视频通话。


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更直接的沟通方式,这样快速、方便、效率高。


对呀,这就是两类用户对于同一款产品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认知。你认为好的,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一种打扰。


我那位朋友甚至说,微信能不能出这么一个功能,设置自己不接语音或视频电话,这样他会从容很多。


这种想法和习惯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当年只有电话的时代,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而到了现在,产品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我们养成了新的习惯。


产品会塑造用户行为,拿起电话说「喂!」,QQ 下线前说「88」,这些行为都不是谁规定的,而是用户自然演化出来的。


当产品改变的时候,这些行为也会随之改变。


没有选择时,需求总是有限的。选择多了时,需求会从各个角度释放出来。产品的不确定性,就来源于此。


如果你是微信的产品经理,会考虑实现这个功能么?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从昨天的文章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后台数据看,读完文章的人数中只有 14% 的人参与了赠书的抽奖。也就是说,有 86% 的人面对概率事件选择不参加,即便仍有一定的机会。


在我看来可能有几种原因,一个是赠书吸引力不够,一个是觉得自己是中奖绝缘体,一个是觉得懒得多此一举。


如果,把中奖标的换成 1000 块钱的红包,或者将中奖条件设置为先支付 1 块钱才能参与,数据结果可能就会出现极大的差别。


今天,与 63970 位读者一起见证彼此成长
后台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推荐阅读


作为一款 47 岁的产品,它绝对是成功的!
裸辞 2 年后,我的一些改变


浏览 1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