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越难教?别着急,这样的沟通才有效

゛若久

共 1608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03-23 03:39


FOCUS ON US点击蓝字关注,一起做成长型父母38084ba5cdb820ebeb53f060b522a67c.webp



问题来了


孩子越大越难教的无力感,想必每个亲自带娃的妈妈都经历过吧,特别是过了2岁之后。


小D从9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展示出一个倔强、高需求宝宝的“威力”——一不满足就哭,甚至惊动走廊另一头的邻居,邻居还报警了…


当时,我一度很沮丧,只能对着她一直说:“不要哭”,但不仅没有用,陷入了我越教,她越哭,她越哭,我越不耐烦的……死循环。



为什么?


正面管教告诉我们,当孩子哭闹、拒绝的时候,应该给予他们解决方案,把你希望怎么做的方式教会他们,而不是一味制止。


比如,不要对小D说,“不要哭”,而是告诉小D,你想要什么可以叫“妈妈”,而当小D真的开始做了以后,我们就需要立即给予回应,强化她的好行为。


但到了实际运用中为什么会常常失败呢?


对着一个还无法清晰表达的1岁孩子,我们要求他们具体表达出到底要什么,这是不现实的;

 对着一个刚刚才会说几个词组、一个短句的2岁孩子,我们要求她用礼貌用语也是不现实的。 当我们用超出孩子认知能力的规则要求孩子时,孩子理解不了也做不到,那么问题自然就来了。

今天就拿小D这个不满足就大哭作为例子,和大家分享怎样拆解成孩子吸收得了的方法。


怎么做?


1、哭的时候用手指或者叫“妈妈”


核心句:”你有需求要说出来,不然妈妈不知道你要什么?


结合当时小D的年龄(1岁内),我就给了她两个解决方案,你可以用手指,或者可以叫“妈妈”。


孩子一开始一定会哭,因为不明白我们的要求。但不该孩子哭了,我们就放弃了,而是需要陪伴孩子情绪平抚后,反复地演示给孩子看:你可以怎么做。


2、教孩子具体要求具体表达


核心句:“我听到你了,但你要告诉我你要什么?”


刚刚开始说话的孩子,很多时候想说会出现突然卡壳的状态,于是就会出现抓狂大哭或叫妈妈的状态了。


在我家,我和老公就会采取“先给一次机会,演示一遍,再重复一遍”的三部曲策略。


8ae11b80d02f0b74934970caf0ce1cf8.webp情景再现

“妈妈,妈妈” (小D其实是要玩具,而她已经会了”玩具“这个词汇)


“你要什么呢?”(给予一次机会)


小D拼命指着架子上玩具,继续叫“妈妈,妈妈”(这样做也没错,是我们之前教的不是吗? 


“哦,小D要玩具呢,那你要说,玩具,给我玩具”(给予了机会,现在是演示)


“小D,跟着爸爸一起说一遍,玩具,给我玩具”(一起重复一遍)



大概20个月的时候,小D终于不用什么都叫“妈妈”了,开始知道怎么来表达自己具体需求了。


有时一着急还是会忘,但经过提醒,她就会知道怎么来表达,大概2岁左右就已经完全不需要提醒,就知道如何表达具体需求了。

3、学习使用礼貌用语


2岁后,基于小D可以具体表达自己需求了,我们就开始演示给她看,怎样是更加有礼貌地请求他人帮助。


当她开始说,“爸爸,我要那个凳子”时,我们就会沿用上一阶段的策略,给予机会,“怎样可以更加有礼貌地说呢?”


第一遍演示:“小D可以说,爸爸,你能帮我拿一下那个凳子吗?”;


然后重复一遍。


等到我们帮助好了她,我们也会提醒她说“谢谢”,当然最关键的是,我们也会及时回应说,“不客气”。


这就是我们家温柔坚定建立规则里很小的一个例子,看似麻烦,但每个阶段我们给予小D的规则都是她够一够就能做到,我们不需要气急败坏通过吼叫管教孩子,这是我们的“温柔”


每个阶段我们都是给予小D规则的,虽然具体要求不同,但核心是相似的,小D从很小就开始明白了,万事万物并不全部按照她的意愿进行,建立了界限的概念,这是我们的“坚定”


这样的麻烦,恰恰是省心,孩子清晰地了解父母的期望,获得“做到了”的成就感;而父母明白了“爱与规则”的界限,也学会亲子沟通的方式。

>>更多“拆解”请戳:为啥总有孩子越大越难教的无力感?因为我们没有一步一步地管



给云闺蜜的话:

c1905bf2735755aed5a65ad49d737df2.webp


话题索引


早教兴趣班亲子沟通相处亲子阅读性格培养管教引导睡眠刷牙社交能力家庭教育选择好好吃饭内驱力培养书单推荐幼小衔接婚姻关系美容健身妈妈时间管理
点击阅读原文搜索历史文章
👇 
浏览 6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